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战略思路

邓寿鹏
 

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正向有能力、风有优势、有市场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制造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制造业已显示出较强的产业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包括彩电、显示器、电话机、照相机、冰箱、空调、电扇等在内的IT 产品的质量、数量、成本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处于首位或前茅。现在是我们认真思考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最佳时机。

本文是个人对相关的发展环境、发展能力、发展战略、策略及政策的一些考虑。

一、世界IT制造业的趋势

把握世界IT制造业趋势,有利于观察世界IT产业的结构变化及未来发展走向。当前的趋势是:

(一)技术创新强化:基于人才集聚、资金注入、管理改善,全球制造业的创新能力空前加强。

(二)技术进步不止:发达国家在设计创意、先进技术、生产工艺等方面,持续研发,日益精进,走在世界前列。

(三)技术指向清晰:产品和系统走向“五化”,即智能化、便捷化、个性化、绿色化、安全化。

(四)3C日趋融合:3C具体指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及消费类电子产品(Consumer)。3C新产品中普遍、大量采用数字技术,引发了产品、企业、行业的相互渗透、融合。

(五)融合导致重整:技术和产品的融合,导致信息及家电产业重新整合。其整合的进程是:数字技术到产品功能到相关厂商到行业的交叉融合,最后是整个制造行业的重整。

(六)企业规模扩张:信息及家电制造行业的集中度及标准的统一性提高,企业规模扩大数量减少,国际技术规范和标准盛行。

(七)产业国际转移:美、日、欧正在将制造业重心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已经成为制造业的主要承接地。资本没有国界,我们必须创造出一个好的发展环境来吸引投资。

基于技术基础、人力资源、综合成本及市场容量诸多因素的考虑,中国将出现世界级的生产信息产品和家电的企业群体和组团,即电子信息产业基地(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BaseEIIB)。

二、国际资本对华投资动向

资本带来技术、管理和产业。观察世界产业转移一定要观察资本的流动,我国已经入世,更加需要关注对华投资的动向和形势。

1999年全球对外投资总额8650亿美元,其中流入发达国家6360亿美元,占73.6%,流入发展中国家1060亿美元,占12.3%。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外资吸收国。统计证实,全球3 1.9% 的国际资本流入美国,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资本流入国。

近一时期,国际投资活动,呈现以下引人注目的一些情况。

(一)全球范围内掀起并购浪潮

1999年,共发生并购24万起,金额达到2.3万亿美元。其中,跨国并购6000起,金额达7200亿美元。

目前,全球共有63000家跨国公司。中国的海尔公司等也属跨国之列。现在,这些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在全世界已经达到70万家。我们应树立全球竞争意识,既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引资力度,也要在适当的条件下加快“走出去”的速度。

2000年,世界外国直接投资的排序(包括流入和流出)分别是美国、德国、英国、比利时/卢森堡、香港等,中国大陆也在前十位之列。其中 ,美国排在第1位,是资本流入大于流出的国家,资本净流入达到1420亿美元。香港排在第5位,流入流出较平衡,净流入近10亿美元。大陆排在第9位,流入金额是410亿美元。从1993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8年居于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金额的首位。

(二)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增长

2001年以来,国际经济降温,跨国投资出现近10年来的首次下降,也是近30年的最大降幅。全球经济不振,但对中国的投资还是非常可观,我国去年吸收外资仍达到了470亿美元。预计今年我国吸收外资会超过500亿美元。

据调查,大约92%的知名跨国公司计划在中国设立业务总部。去年1-11月,我国新批外商投资企业数22915家,比前年同期增长了16.3%。合同外资604.06亿美元,比前年同期增长24.4%。实际使用外资418.97亿美元,比前年同期增长15.6%。各项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三)我国仍是国际投资热土

由于我国“入世”,若干过去封闭的投资领域开放,为外资进入拆除了障碍,虽然世界经济仍未复苏,但今年我国吸收外资的形势仍然良好。第一季度,累及批准外资企业6172多家,增长16.26%,合同外资金额182.1亿美元,增长10.36%,实际利用外资105.3亿美元,增长20.3%

最近的国际预测认为,中国未来3年每年平均能吸收外资576亿美元,占全球外资总额的6.5%。这一预测也指出,美国仍是全球最大的外资吸收国,占全球外资总额的26.6%。从这里可以看出,资本追逐回报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总是往收益最大的地方流动,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最富吸引力的投资热土。

(四)国际资本对华投资的十点考虑

今年4月,我国公布了鼓励外国投资的七个领域。其中列入第三领域的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航天航空等高新技术产业。外国投资者认为,中国需要与外资合作共同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除了政策鼓励以外,还需要一些必要的条件,包括:

1. 地化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2.市场范围内的区位优势;

3.健全的金融体系;

4.便利的交通运输;

5.通畅的电信服务;

6.有利的创新环境;

7.低廉的运营成本;

8.良好的社会治安;

9.完善的法律体系;

10.政府的支持力度。

以上十点是国际投资注入资金时的基本考虑,是投资者对产业发展环境的考察要点和评价框架。一个地方若要吸引外资,可以参照这些要点,作好相应的准备。

三、建立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战略构想

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产业转移伴随着历史进程,不同时期各国的优势都处于变化和消长之中。各国优势决定各国竞争力的大小,竞争力决定产业在全球的配置和转移方向。

(一)国际竞争力和本国优势

在宏观层次上,各国、各地区的优势可划分为“比较优势”和“战略优势”。前者,基于资源禀赋与要素成本,是自然性的;后者,基于战略选择与制度安排,是人为性的。两者相得益彰,互相协合,形成基于比较优势与战略优势的现实性的国际竞争力。

战略优势相对比较优势而言,是人为的造势,可以弥补比较优势的不足。日本没有什么资源优势,但它的战略选择适当,充分利用良好的全民教育基础和非常敬业的劳动者,强化了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取得了经济的高度发展,可见,基于自然性的比较优势,加上人为性的战略优势,可以创造出一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比较优势是自然界以及先民给我们留下的,但战略优势的选择是我们的责任,只要把比较优势、战略优势两者都用好,就可以形成我国与世界列强相较量的国际竞争力。

关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可以归纳为七个判据(“四个性”、“三个度”):

1.技术前沿性:主导技术先进、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等。

2.产业成熟性:经济规模、规模经济、国际分工及地位等。

3.需求增长性: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长的速度和持久性,潜在的需求规模和结构等。

4.人力供给性:人力资源的数量、素质和成本,供给的及时性和无限性等。有源源不断的、合格的人力资源提供给产业才是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

5.市场化程度:市场准入、价格管制、所有制结构、市场统一性等。

6.国际化程度:研发、制造、采购、投融资、营销的国际规模和地域等。

7.对外开放度: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和结构等。这七条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判断依据。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根据以上判据,我国的信息家电制造业、计算机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IT产业的三大门类)的国际竞争力可作以下分析,见表: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估

评价判据

信息家电制造业

计算机设备制造业

通信设备制造业

技术前沿性

产业成熟性

需求增长性

人力供给性

市场化程度

国际化程度

对外开放度

表示竞争力一般;      ○表示竞争力较强。

    由报表中可见:

信息家电制造业。技术前沿性较差,但需求增长性方面已经形成较长期的产业和产品优势。虽然,国内市场有些产品趋于饱和,比如模拟电视。据统计,我国现有4亿台电视机,每年更新1/10,就需供给4000万台数字电视,就是“天文数字”。不过,这是数字电视日益普及后的需求。信息家电除了技术前沿性和当前的需求增长性外,其他都有较强的优势。

计算机设备制造业。产业成熟性较差,处于产业链中的低增值环节,创新力不足,设计能力薄弱,虽然组装能力较强,但并没有掌握最核心的技术,比如CPU,存储器的技术都掌握在外资手里。计算机特别是超级计算机一直是技术前沿性的标志,我国已有较好基础,但在万亿次计算机领域处于劣势,高性能计算机的产量及出口能力较弱。

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成熟性不高,高端产品的关键技术仍在跨国公司手中。从程控交换机到服务器,我们已经追赶到路由器,在程控交换机领域我国已经“收复失地”,但国产服务器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只有20%左右,路由器正在加紧追赶中。市场化程度及对外开放度,因为涉及通信信息安全,不是特别强。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从总体的情况看,还是优势比较多,劣势正在改变,可以认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在我国已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较好的发展环境。

(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EIIB)的含义

基于上述分析,我个人认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EIIB)的含义是:以当代电子信息前沿技术及创新团队为内核,由若干体制合理、机制灵活,管理先进、效益突出的现代企业群落,通过地理的和虚拟的汇集,产生强大凝聚力、辐射力、竞争力的,多元化、规模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产业基地。这个含义的要点是:

1.基地的核心是前沿技术和创新团队,没有创新团队就没有持续领先的前沿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产生前沿技术的不竭源泉和动力。

2.基地及其企业的体制、机制、管理、效益,是制度安排及相应产生的结果,基地谋求的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效益。

3.基地内企业的汇集是地理的或虚拟的,可以把企业群落在一个相邻的地理环境内,也可以虚拟地、通过网络联系。比如,联想、方正和Intel达成协议,前者可以优先使用后者提供的最先进的CPU生产最新的台式机,这就是非同一地理环境内的虚拟的网络。因此,基地不一定局限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基地与外界、基地之间都可以虚拟地实现要素的组合,零部件、元器件的协作。

4.基地的形成有利于创造“三个力”,即凝聚力、辐射力、竞争力。基地的企业及个人发展环境良好,能吸引各界来投资、设厂、工作和生活。凝聚与合作会产生更大的经营活力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凝聚力形成的产业能量将对外释放,表现为辐射力。在辐射力所及的范围内,凝聚力与辐射力形成的竞争力将反映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份额和盈利水平。“三个力”的综合作用将直接影响基地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5.基地凭借“四化”来支持运行。多元化,作为基地很难用单一的产品来支撑;规模化,基地要有较大的产业规模和制造优势;市场化,我国处在转轨过程中,要会应用市场规律取得发展;国际化不言而喻。

我国地域辽阔广大,不能只搞一个基地,例如,国家级高新区就有53个。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希望我国能建立四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分别布署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及环渤海地区和渝蓉绵及西部地区。可先期建设东西南北四个骨干基地,在此基础上,派生若干相关的较小组团的基地。

(四)我国建设EIIB的机遇

从历史上考察,迄今为止,世界上出现过三次制造中心业转移。第一次转移发生在17世纪90年代前后,德国通过煤化工、煤化学发展出了合成化学产业,以人造材料取代了英国的蒸汽机文明,从英国手里接过了制造业中心的地位。第二次转移发生在18世纪30年代前后,美国发展了石油化工,形成很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业,取代了德国的合成化学时代。第三次转移发生在上世纪的60年代前后,日本战后重振,以机械电气为代表,包括电子工业在内,将世界的制造业中心从美国转到日本。我们现在期待第四次转移:预计,本世纪20年代前后,我国有望成为世界级制造业中心,这需要我们努力。四次历史性的制造业中心转移,从欧洲到美洲到亚洲,顺时针绕行地球一圈,各领风骚一代,真是巧合。现在看来,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承接这次产业转移是有条件的。

今年5月,江苏省率先对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江宁开发区、无锡开发区、昆山开发区、吴江开发区、南京珠江路园区等7个电子信息产业年销售额达到100亿元以上的园区,授予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称号,开创了政府支持、引导加快EIIB建设的先例。

江苏的7个基地中,现有19家企业销售额超过10亿元,其中超过50亿销售额的只有4家,超过100亿销售额的只有1家,因此,需要继续扩大主导企业的规模和实力,需要不断提高本国资本与自主技术的含量,努力建成具有研发、设计、制造、市场强势的世界级企业。

对于江苏以及其他地区EIIB发展的方向,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改善发展环境,继续引资、引技、引智,扩大EIIB规模;

2.围绕各类产品的主导企业,形成关联企业群体或组团;

3.普遍提高各个企业的高新技术含量、低成本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4.提升EIIB和本国企业的产出水平,包括人均劳动生产率、人均增加值、人均创汇等;

5.促进IC与软件前沿企业的成长,改善产业结构和产值构成;

6.适度安排在优势企业的国有持股比例和资本运作;

7.加大研发投入,启动“专利战略”、“标准战略”;

8.培养当地化的科技和管理人才与技工队伍;

9.各地区建设EIIB,要高度重视与周边地区的发展协调,既要竞争也要合作;

10.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形成合力,创建国家级的EIIB

(五)启用支持EIIB发展的政策

WTO规定的许多规则,我们都可以研究和利用,例如,关于研发补贴问题。WTO设立了红灯、黄灯、绿灯三类条款,根据不同的补贴性质,分别加以限制。

红灯条款规定:对进口替代和出口的补助,禁止。

黄灯条款规定:

1. 损害另一成员的国内产业,可以起诉;

2. 损害WTO其他成员的利益,可以起诉;

3. 严重损害另一方成员利益,可以起诉。

绿灯条款规定:

1.对产业研究和前竞争开发的补贴,不超过合法成本的75%50%的是允许的,不可起诉;

2.对落后地区的补贴,不可起诉;

3.对适应环保改造现有设备的资助,不可起诉;

4.对所有经营主体都有好处的非专项性的补贴,不可起诉。

IT产业的灵魂是研发,我们要充分利用绿灯条款来激励研发。

此外,世界级EIIB最重要的特征是外向。为此,我们既要改善政策环境,培育外向能力,也要利用WTO规则,鼓励出口。符合WTO规则的政策工具,可供采用的有:

1.出口退税。对出口商品实行零关税,即退税率和法定征税率一致。出口退税应该先征后退,及时返还,足额到位。

2.出口的买方或卖方信贷。出口信贷的利率贴息以后,不低于国际市场的资本利率水平。国外经常用买方或卖方信贷吸引我国购买其产品,例如最初的程控交换机就是这样进口的。现在我国也可以利用它来推动产品出口。

3.出口所需流动资金的信贷。开展由企业提供抵押、定金等各种形式的担保贷款,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

4.出口信用保险,提供工厂产品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和成套设备、工程承包、技术服务出口的中长期信用保险。目前,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费率较高,宜适当下降。

5.出口质量许可证和国际认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经有1500多家制造业出口企业通过ISO 9000认证,3600多家企业的产品获得了UL美国安全标准和CE认证。推动IT产业重点出口企业全部通过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ISO 14000环保认证,突破国际市场的ISO技术壁垒,以免受制于人。

6.出口企业的经营范围和人员出入境放宽。有对出口整套设备能力的企业和集团,可以赋予工程承包权和劳务出口权。简化出口企业人员出入境的审批手续。可以实行每年备案一次,全年有效的办法。

7.出口生产企业的环保资助和研发强化。近期,可以每年从中央外汇资金中列支一定金额,资助有益环保的设备更新改造项目。支持出口企业的研发经费逐年增加到10%以上。

8.出口市场正常秩序的形成。转变政府职能,发挥中介机构在市场活动中的协调、指导、咨询和服务作用,加强企业的自律和互律,避免恶性竞争,确立正常的出口秩序。

结束语

——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逐渐发展成熟,若干中低端产品质量、成本和生产规模均处于世界前列;

—— 近十年来,美国、日本、欧盟等电子信息产业跨国公司加速对华投资,将研发、制造、营销等向我国转移;

—— 我国政府、产业界、社会各界对“中国制造”时代的到来,需要做好准备;

—— 国家计委、经贸委、信息产业部等相关部委和地区要组成协调机构,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做好顶层规划,减少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竞争。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信息年鉴-2002》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