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如何带动工业化?

高新民
 

从全球范围来看,信息化起源于工业发达国家。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基本完成之后才有信息化过程,或者说信息化是后工业社会现象。对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历程还在进行之中,又面临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形势,如何应对是一个重要的抉择。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决议中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方针,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并无先例,是一项崭新的决策。如何理解这一战略决策的内涵,特别是搞清楚“如何带动”和“如何能带动”的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化如何带动工业化?可从三个层面来研究:第一是如何全面理解;第二是如何端正思路;第三是如何制定正确的行动框架。为了引发研讨,在此谈一些初步的认识。

一、全面理解“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意义

贯彻一项重大战略,理解是自觉的前提。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做些分析。一是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角度来理解它的历史意义;二是从分析信息化本质的角度理解这一战略方针的内涵;第三是从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选择的角度理解它的战略意义。

回顾工业化发展史,我们可将工业化经历分为三个阶段,即机械化时代的工业化(十八世界末至十九世纪);电气化时代的工业化(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末)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工业化(二十世纪末至今)。这三个阶段的主要标志都是由当时的先进生产力所决定的。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环境下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和方式是有区别的。在机械化时代工业化目标主要是替代手工劳动,以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它实现方式是以机器为中心,粗放式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以损害环境为代价,人即劳动者尽管摆脱了手工劳动状态,却转为机器的附庸。到了电气化时代,即二十世纪下半叶电力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应用之后,工业化的目标有了新的提升,机械动力源的变革引发了新的生产模式:基于电气化网络的自动化流水线生产。初级自动化是以电气化为基础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进入现代文明的时代。这一阶段中工业化的实现方式主要是以资本纽带组织起来的规模生产,大大提高了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劳动组织专业化的分工管理也达到了新的水平,但仍然高度依赖于自然资源、能源和环境的消耗,人是被看作高度组织起来的生产流水线的一部分。

当世界进入一个信息化时代,工业化的目标和实现方式也必然有根本性的转变。这正是我们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就目前我们认识水平来看,信息化时代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似乎是更高级的、“知识型”的“工业化”,它发展的目标模式将形成所谓“知识经济”。那时是否还称之为工业化经济,这并不重要。肯定的一点是与传统工业化相比,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会有质的飞跃。信息化时代实现工业化的方式也会有根本不同。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本、真正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实现更高级的工业化。知识、信息这些无形生产要素将发挥更为重大的作用,从而大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负担的依赖程度。犹如工业化社会中,传统农业被工业化改造了。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占用资源的比重大大缩小,因此在国民经济所占份额也大大降低,但仍能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样可以预期,以信息化改造后的传统工业也将面临着数量上压缩和质量上提高的根本变化。从工业化阶段性发展的观点来看,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工业化,实际上已跨越了机械化时代阶段,而直接实现了电气化阶段的工业化。总体上看,目前这个过程还没有完成,我们的任务是要实现第二次跨越。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历史意义就在于此。

上面是从工业化发展阶段论来理解,现在我们从信息化本质来分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一战略方针的内涵。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化?信息化的本质是什么?2000年7月世界八国首脑会议在日本冲绳召开,曾发表过一纸宣言,称之谓“全球信息社会宪章”。其中有一句话值得注意:“信息技术驱动经济变革的本质是知识和新思想的社会共享”。众所周知,知识作为科学技术的结晶,历来是推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信息网络时代,知识一旦为全社会共享,焕发出的能量可以说是取之不竭的智力资源,它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有形物质资源的利用率将有很大的提高,真正走上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的发展道路。由此,可以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内涵就是要依靠社会智力资源发展经济,而不是按传统模式靠消耗自然和环境资源发展经济。

在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下,南北差距有明显的扩大。进入信息化时代,如果不采取新的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急剧扩大。只有选择“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把信息化与工业化两个进程结合起来,才有可能缩小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变挑战为机遇。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可以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一种新型发展战略,也是新时代的唯一选择。

二、以信息化思路推进信息化

转变观念,端正思路,是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方针的一个关键环节。如果思路不对头,以传统工业化的思维模式来推进信息化,结果不仅不能带动工业化,而且会造成新的资源浪费。

转变观念、端正思路的方向是什么?过去我们曾提倡一种“信息化思路”,一种与传统工业化不同的新思路。什么是信息化思路?这也是应当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我们认为,“信息化思路”是对传统工业化思路的扬弃。在传统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现代化大生产进一步提升的一些基本原则仍然需要坚持和发扬。例如规模经济的思想,对于发挥信息网络规模效益更为重要;又如标准化、规范化的思想,对于网络的互联互通,对于网上业务应用的互操作和信息的交换,仍是一个基本原则;还有如专业化分工,模块式、组件化的体系结构在网络协调环境下可更为细化,更为有效,如此等等。但是,更加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新思路,哪些传统的观念是过时的。根据我们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下几点供讨论:

1.资源共享、协同合作是基本点。与传统工业化思路不同,信息化的优势只有在资源共享的思路下才能充分发挥。而在传统工业化进程中,排他性竞争,严密的、完全封闭式管理是普遍现象;市场机制的核心---竞争主要在企业层次展开;信息不对称性的作用突出。而在信息化时代,竞争不是绝对的。企业之间,尤其是供应链各环节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发挥重要作用,竞争上升到供应链层次。总体上,形成了竞争与协作并存的局面。如果片面强调竞争,无视基于信息网络的协同合作的优势,就不会有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也不会有第三方物流存在的空间。

2.以人为本,发挥人的智能潜力是本质要求。所谓“以人为本”有两层意思:一是信息化要求全员参与。对于一个企业讲,信息化不仅是管理层领导的事,更重要的是全体员工的参与,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另一层意思是,只有在信息化环境下,才有可能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真正做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这就要求企业文化由“等级观念”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精神。

3.信息技术充分渗透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由于信息技术快速更新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信息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一个不断持续的演进过程。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信息化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在传统工业中要求有稳定的管理制度,刚性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而在信息化的条件下,有可能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及组织结构的弹性和柔性,使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大大增强。这就要求有不断变革的思想准备。

4.创新是信息化时代唯一的永恒。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断有来自外部新的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可以说,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企业唯一的不变生存法则就是创新。信息化要求创新思维,不仅是技术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应用创新,即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催化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从而达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预期目的。

5.珍惜资源和环境,真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传统工业化最严重的负面效应就是极度消耗资源和损害环境,以至威胁人类乃至整个生物圈的生存环境。按照传统工业化发展思路,首先想到的就是“跑马圈地”,占有并极度消耗自然资源,以获取短期的利益,而整个社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信息化思路恰恰相反,它不是一味向自然界索取,而是向知识、向智慧要效益,力求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和环境利用效率。以知识、信息的正向边际效益作用抵消自然资源利用的负向边际效益。只有这种信息化思路,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6.大众教育和终身学习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在传统工业化时代,人们往往“一考定终身”。职业的稳定性也是与大规模批量生产和高度专业化分工模式相适应的。它的负面效果表现在束缚了人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另外,即使某些人们要求再学习、再就业,其外部环境的约束也很明显。信息化一方面要求人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另方面网络教育也为大众教育和终身学习创造了条件。再学习、再就业的门槛大大降低了,信息化的思路就是要充份重视学习的功能,推动再学习,鼓励再就业。

7.善于寻求国际化与本地化的交汇点。信息化是国际范围的事情,它进一步加速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性的信息化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趋利避害,把国际化和本地化的交汇点适当的把握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如何在开放的环境下增强本地产业的竞争力?如何与跨国公司建立既有协作,又能促进独立自主发展的新型关系?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如何既促进有益的自由交流,又能有效的保护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等等,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新课题。

信息化思路的内涵还不止这些,希望共同探讨。

三、正确制订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行动框架

为了在行动上落实“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需要政府制订相应的行动框架,指导全社会、特别是经济界的具体实践,否则就会停留在一般号召上,流于一句空洞口号。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涉及到全社会方方面面,因为这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事情。但特别重要的,是在经济界,尤其是工业界需要立即行动。政府有关部门宜按分层次的原则制订一份指导性文件,提出企业(微观层次)、行业(中观层次)以及政府(宏观层次)各自应做的主要事项,并指明如何去做。

首先,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针一定要落实到基层,特别是企业。企业信息化是基础。

其次是在行业层次上如何推进信息化。行业信息化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企业信息化只有在行业信息化规划和标准规范指导下才能避免弯路,健康发展。                                                    

最后要明确政府的作用,概括地说,应制订好政策,管理好市场,自身带好头三件事。

下面我们将重点讨论企业信息化的行动框架的主要内容,其它方面在另文讨论。

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中充分渗透的过程,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1.企业研究开发和设计工作信息化。产品、工艺、服务方式的创新是所有企业永保青春的源泉。信息化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过去在CAD/CAM/CIM(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集成制造)方面做了大量的推广工作,取得重要的成就,尤其是CAD的应用相当普及。现在的问题是要在继续扩大普及面的同时,努力提高应用水平。有的新技术,如协同工作平台(CACW)的应用,虚似现实/虚拟模拟技术(VR/VS)的应用也要提到日程上、大力推广。

2.嵌入式信息技术在传统产品中应用。过去我国曾推广过机电一体化新产品,新技术,这实际上是在传统的机械产品嵌入电子技术,取得过较好的效果,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目前,嵌入式信息技术的应用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除了式样繁多的智能化产品(机械、仪表、车辆等等)外,还有信息家电,数码产品以及各种新型移动网络终端,这不仅可开发出一片新产品,而且还是带动软件产业和芯片产业发展的一个广大市场。

3.企业生产/服务流程的电子化和网络化。这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部分。在相当一部分传统产业中(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石化、交通运输)生产流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是起步最早的,在一些大中型项目中已经基本实现。在服务行业中也在近几年中迅速推广应用,如银行、邮电、大型商业等企业作业流程电子化、网络化也已有广泛的普及。目前的任务是扩大普及面,并提高网络化水平,特别是要将业务流程网络化整合到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体系中去。

4.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这方面工作多数企业是从财务管理入手的,后来扩展到其它单项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在制造业曾经推行过MRP(物料资源管理),取得一些效果,但总体上不成功。近两年,一些特大型和大型企业开始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项目工程,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的规划目标,应设定在推行ERP,这应该予以肯定,当作一项根本性工作来抓。但考虑到各企业的基础条件和需求不同,在实施ERP时,要妥当选择切入点,按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以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

5.企业外部资源管理信息化。这是企业信息化的延伸,已涉及行业信息化领域,实质上就是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电子商务。这方面已开始做的企业尚为少数,但又是近几年来,信息技术(IT)供应商推销的一个热点领域。目前,在三个方面都有众多的解决方案:一是电子采购和供应商关系管理(SRM);二是销售渠道管理和网络营销;三是客户关系管理(CRM)。总体上看,开发这方面应用,要求企业管理基础及内部信息化基础较好,我们应在各行业有重点的选择一些企业案例,总结经验,逐步推行。

6.企业职工教育信息化(企业网络教育,Company e-Learning)。企业信息化要求全员参与,这一方面要求所有员工在岗位上有效应用管理信息化系统,做到每个员工都是信息化系统最终使用者;另一方面就是要利用企业信息网络开展面向职工的网络教育。网络教育是学习成本较低、实用高效又很灵活的教育平台,有利于建立职工的终身教育机制。但这不仅是将现有的职工学校教材搬上网就能完成的,而必需精心设计,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企业网络教育模式,逐步探索符合本企业职工学习需求的路子。

7.企业知识管理信息化。早在五十年代我国企业中就提倡过合理化建议运动,这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雏型。后来少数企业中曾试行过专家信息系统,但成功者不多,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信息化的核心价值部分。知识管理信息化的任务是将采集、积累的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易于利用的信息内容,然后再对信息内容加工分析,归纳成有认识规律价值的知识,然后再通过职工广泛而持久的利用,提升全企业职工的智能水平。知识管理是一件较为复杂的应用。首先要做好企业信息内容管理,在积累数据和经验基础上再做知识管理。

8.投资项目管理信息化。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或开发重大新产品,都会形成投资项目管理的需求。这里不仅指土建工程项目,而且包括整个投资建设项目系统的管理。我国在80年代初,首先在水电工程中采用了现代项目管理制度,取得了保证质量,缩短工期,降低造价等经济效益。但总体上看,多数投资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在这方面应引起所有投资项目业主企业的重视。国家有关部门也应在这方面采取措施引导、推动,特别在制定投资项目管理信息化行业规范方面,应该先行一步。

9.优先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以及关键技术产业(软件产业及微电子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一方面是支撑国家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其本身是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体现。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在“十五”已有的规划,线条已很清晰。这里提一点补充意见,可分三条线抓住重点:一是全线信息网络产品,包括传输、交换、存储、处理、安全、终端产品,以及其基础元器件,特别是IC产业;二是以行业应用软件和中间件为突破口的软件产业,鼓励软件出口,形成局部的核心软件优势;三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包括IT技术服务业和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对推进信息化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基础较弱,目前发展尚存诸多困难,有待解决。

10.全面实现基础通信网络产业的普遍服务。我国通信网络产业近年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快速增长,就运营规模和组网技术水平讲,堪称世界一流。基础通信网络产业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它的作用犹如目前电力网、自来水网、煤气网等公用设施一样,是人们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信网络发展的路子也是清楚的。这里想强调的一点是它的公用事业性质,应该进一步全面实现普遍服务原则,充分重视它的外部效应,即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基础性服务可带来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

以上十个方面只是对企业层次行动框架的一个方案。至于行业层次以及政府宏观层次的行动框架内容也需要深入研究,不在本文中涉及。作者再次声明,信息化如何带动工业化是一个需要研究探讨的新课题。不仅是学术界,政府部门、企业界、经济界也要广泛介入,共同把这篇大文章做好。

(作者单位:中国信息协会)

来源《中国信息年鉴-2002》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