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子商务水平测度的研究

郑京平 杨京英 王强
 

近年来,随着全球电子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信息经济对传统经济造成强烈冲击,新兴的电子商务作为信息化时代中一种崭新的交易模式,正以其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

目前,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都在研究如何对电子商务活动进行统计。2000年初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全球第一份官方电子商务零售统计,1999年第四季度美国电子商务交易总值约为53亿美元,占整个零售市场的0.64%。美国商务部同时指出,未来将逐季公布相关统计,以便了解电子商务的增长情况,2001年初将电子商务统计范围扩大到企业对企业间交易,以反映美国信息经济时代的情况。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研究和规划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保障国家安全、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综合国力,并在全球经济的发展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为了推动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对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进行了量化的分析与研究:在定义电子商务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指数指标体系,通过抽样和联机调查获得了一些宝贵的资料,并据此测算了中国及有关地区电子商务总指数,以期对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希望能为中国各级政府、为企业了解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制定宏观的和微观的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提供量化的参考依据。根据研究的结果,我们对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推动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由于中国电子商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我们的研究是探索性的,尚待深化,更由于调查问卷反馈的情况不尽理想,研究的结论只是初步的。我们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不断探索和深入地进行研究,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的统计核算,使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战略与规划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之上。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在构造电子商务总指数指标体系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电子商务的概念,以便建立一个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电子商务评价指标体系。

电子商务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高度发展、广泛使用,尤其是因特网广泛应用的产物。电子商务是人类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信息化社会的商务模式,也是商务发展的未来。由于电子商务正处在初始发展阶段,因此尚未有一个较为全面、具有权威性的、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定义。各个组织、政府、公司、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电子商务作了一些定义。概括起来,电子商务就是贸易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它覆盖与商务活动有关的所有方面。电子商务是通过电信网络进行的生产、营销、销售和流通活动,它是指所有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解决扩大宣传、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创造商机和销售产品及提供服务的商务活动。简单地说,电子商务是指基于信息网络来解决商品与服务交易问题、降低经营成本、增加商业价值并创造新商机的所有商务活动。

我们对电子商务总指数指标体系研究和测算所涉及的电子商务概念,是指交易双方通过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所有交易活动, 即通过交易发生实物性商品(如服装、有色金属等)所有权的转移,或实现了服务性商品(如金融服务、网络信息咨询服务等)的有偿消费(提供)。考虑到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一个交易无论采用何种支付手段,只要其成交是通过信息网络实现的,均将其视为电子商务,其成交额即为电子商务交易额。

二、电子商务总指数指标体系编制方案

指标体系构造的原则为: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制了电子商务总指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分三层9大类32个具体指标。电子商务总指数指标体系构成方案见表1。

1  电子商务总指数指标体系构成方案

指标名称

指标解释或含义

作用

、电子商务交易类

 

反映在网络上进行各种类型交易活动的总量与程度。

1.电子商务实物性商品交易额(固定价格,人均水平)

在网上交易的有形商品(在线实物交易,包括软件)的人均交易额

反映网上人均实物形态商品交易情况

2.电子商务服务性商品交易额(固定价格,人均水平)

在网上提供的各类服务性商品(有形商品以外)的人均交易额

反映网上所进行的人均服务交易情况

3.电子商务交易额相当于GDP的比重

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物商品交易额+服务性商品交易额

反映电子商务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电子商务效益类*

 

反映电子商务比传统交易活动的效益

4.电子商务交易费用节约程度

[1-(网上交易费用/传统交易费用) ]*100

反映电子商务交易费用比传统交易费用的节约程度

5.电子商务交易时间快捷程度

[1-(网上交易时间/传统交易时间) ]*100

反映电子商务交易时间比传统交易时间的快捷程度

三、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类

 

反映网络基础设施对电子商务的支持程度

6.网上计算机数占计算机总数的比重

与网络联接的计算机/计算机总数

反映计算机上网程度

7.企业平均的Web站点数

Web站点企业数/全部企业数

反映企业上网程度

8.网络带宽

数据在传输电路中能达到的传送速率,用比特/秒来衡量

反映网络通信规模

 

 

指标名称

指标解释或含义

作用

9.上网数据库容量水平(人均水平)

上网计算机硬盘容量(或上网计算机数)

反映数据库容量

10.信息产业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的比重

信息产业基础设施投资额/全社会基础设施投资额

反映国家和企业对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程度

11人均银行信用卡张数

银行信用卡张数/人口总数

反映金融电子化普及状况

四、电子商务人力资本类

 

反映从事电子商务人员的比例和素质

12.电子商务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比重

从事电子商务企业就业人数/总劳动力人数

反映从事电子商务企业从业人员就业构成

13.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工资水平

电子商务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收入与非农从业人员之比

反映电子商务企业人员收入分配情况

14.以股票期权分配电子商务企业占全部电子商务企业比重

以股票期权方式进行分配的电子商务企业占全部电子商务企业的比重

反映电子商务企业从业人员股权分配情况

15.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比重

电子商务从业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总数

反映电子商务企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五、网络景气类*

 

反映网络景气对电子商务发展的作用

16.网络股平均涨跌率

中国有代表性的网络股平均涨跌指数

通过网络股票市场价格涨跌水平,反映网络景气状况

17.网络股平均市盈率

网络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网络上市公司利润

反映投资网络的回报状况(网络投资泡沫状况)

六、电子商务用户满意度类

 

反映用户对电子商务主要方面的主观评价

18.用户满意度

基础设施;  交易种类

结算方式;  货物配送;

  信誉程度;

从五个基本环节反映用望对电子商务的主观评价

19、上网交易人数比重

上网交易人数/上网人数

反映实际进行电子商务交易规模

七、政策环境类

 

反映企业对政策环境的主观评价

20.电信资费

 

 

21.投资融资

 

 

22.公平竞争

 

 

23.市场准入

 

 

24.安全保障

 

 

25.鼓励创新

 

 

26.法律法规

 

 

八、电子商务安全类

 

反映电子商务的安全程度

27.被病毒侵袭过的上网计算机比重

被病毒侵袭过的上网计算机数/上网计算机数

反映网络不安全程度

28.网络受攻击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占总交易额的比重

损失额/总交易额

 

反映网络不安全造成的损失

29.网络安全程度

 

反映对网络安全的主观评价

九、电子商务发展潜力类

 

反映电子商务发展潜力程度

30.电子商务会员化程度

上网注册会员数/上网企业数

反映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参与规模

31.上网企业比重

上网企业数/全部企业数

反映企业上网规模

32.网站点击率

日均访问人数

反映用户对网站的关注程度

注:*此类指标在本次测算中未加入电子商务总指数的计算。

三、电子商务指数的测算方法和结果

根据电子商务总指数指标体系,我们采用综合评分分析法对电子商务总指数进行了初步的测算。其具体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 代表电子商务总指数的得分,n为电子商务指标构成的要素个数,m表示电子商务指数第i个构成要素的指标个数,Pij为第i个构成要素的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Wij为第i个构成要素的第j个指标在其中的权重。

我们用上述方法,对全国及12个地区1999年5月30日至2000年5月30日的有关调查数据进行了初步测算,其电子商务总指数结果见表2。

2  全国及部分地区电子商务指数

地区

总指数

电子商务交易指数

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指数

电子商务人力资本指数

全国

51.91

50.03

54.64

44.45

北京

58.25

26.09

64.94

50.33

广东

57.01

83.57

66.49

53.68

上海

52.32

41.49

65.45

38.45

天津

47.11

53.82

30.13

50.48

四川

44.70

71.58

62.51

32.38

辽宁

44.58

22.80

45.74

59.21

福建

44.46

51.80

70.41

40.76

山东

44.33

8.61

50.19

30.00

湖北

43.01

2.31

56.38

57.41

河北

42.25

0.35

0.00

60.00

浙江

34.27

22.84

61.24

34.61

江苏

31.76

21.96

59.40

25.66

续表2  全国及部分地区电子商务指数

地区

电子商务用户满意度指数

电子商务政策环境指数

电子商务安全指数

电子商务发展潜力指数

全国

53.81

49.65

58.84

55.03

北京

70.79

72.41

86.22

55.22

广东

35.60

34.46

52.38

61.74

上海

48.66

22.16

65.36

90.47

天津

26.46

30.08

48.20

85.49

四川

15.07

23.27

32.21

60.43

辽宁

33.00

52.91

43.66

56.50

福建

17.55

26.90

53.19

46.69

山东

51.97

58.85

69.75

58.08

湖北

61.52

34.36

22.22

71.78

河北

73.93

91.10

74.71

21.21

浙江

26.01

26.79

9.57

51.21

江苏

26.77

12.22

24.10

50.63

测算结果显示,2000年全国电子商务总指数为51.91。从地区分布来看,电子商务指数排在前面的省市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北京的电子商务总指数为58.25,居地区分布的首位;广东电子商务总指数为57.01,居第二位;上海电子商务总指数为52.32,居第三位。

在指标体系设计中,构成电子商务总指数的共有九个要素。在九个要素中,由于电子商务景气指数的调查数据资料的构成与其他要素不一致,无法采用相同的计算模型进行分地区计算,以及电子商务效益指数中的数据与其他各类指数中的数据不匹配,故在计算电子商务总指数时,没有加入电子商务景气指数和电子商务效益指数。因此,本次计算的电子商务总指数是由七个要素所组成。根据各个指数测算的结果和调查问卷的处理,电子商务总指数构成及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 电子商务交易指数为50.03。调查表明,每个企业平均的电子商务交易额为23.47万元,其中电子商务交易的主体是服务性交易。

2. 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指数为54.64。调查表明,此次参加调查的企业中,2/3的企业有自己的网页,上网计算机占企业全部计算机数的比重达37.92%。中国开展电子商务有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持。

3. 电子商务人力资本指数为44.45。调查表明,从事电子商务企业人员的素质水平有待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极大地制约着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4. 电子商务满意度指数为53.81。调查表明,在上网人群中有66.8%的进行网上交易,被调查者对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交易品种、结算方式、货物配送、信誉程度等五个方面的总体评价是处于一般状态,但是不满意的人数多于满意人数。

5. 电子商务政策环境指数为49.65。调查表明,被调查者对于我国电信资费、投资融资、公平竞争、市场准入、安全保障、法律法规等电子商务政策环境的满意程度不是很高,这方面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鼓励创新方面的满意程度还比较高,这反映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创新发展方面政策还比较满意。

6. 电子商务安全指数为58.84。调查表明,我国电子商务中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60.98%的计算机被病毒侵袭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电子商务交易额的比重达2.5%。

7. 电子商务发展潜力指数为55.03。调查表明,有86.21%的被调查企业上了网,并有33.55%的被调查企业实行了网上会员制,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

四、分析结论及对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一)分析结论

根据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和电子商务指数的测算,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结论一  从交易额看,中国已经开展了初步的电子商务交易,但电子商务交易金额少,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占比重小,中国电子商务尚未形成规模,不是交易形式的主流。

结论二  中国开展电子商务有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持,在交易时间与交易费用方面均比传统交易方式有所节省,具有发展前景。

结论三  交易内容看,目前交易主要限于书籍光盘、计算机及相关产品、信息咨询服务等;传统产品网上交易少、实物性商品网上交易比重较低。服务性交易是电子商务交易的主体。

结论四  从付款方式看,主要是货到付款方式,即以网下付款为主。

结论五  上网企业数量发展较快,表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具有很大潜力。网络股指数增幅较高,反映我国电子商务景气水平乐观。

结论六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有两个重要制约因素,一是从电子商务的人力资本看,从事电子商务人员的素质不高,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二是被调查者对于我国电信资费、投资融资、安全保障、法律法规等政策环境方面的满意程度不是很高,政策环境方面的问题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

(二)对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1. 必须对电子商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是发展电子商务是必然趋势,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出现,以及中国即将加入WTO的形势,不发展电子商务已经不可能了。二是电子商务确实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网络已改变了传统的时空限制,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并能创造出一些新的需求。因此,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电子商务这一新生事物。

2. 要明确政府和企业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各司其职,各尽其力。

就政府而言,在发展电子商务问题上,一定要摆正位置,不能再去直接投资搞项目,因为,信息、网络等高科技项目,一般都是高风险投资项目。政府的精力应该放在:

     (1)制度建设上,通过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实施,为人力资本创造性的发挥创造必要的组织制度和其他社会文化条件;它包括明晰的产权、健全的人才市场、激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和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等等;

(2)搞好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技术标准的制定、电缆的建设等软硬件基础设施;

(3)注重全体公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高;

(4)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政府还应当鼓励业界尽可能自我规范、自主管理,为电子商务活动创造和维护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就企业而言,企业作为电子商务的主体,在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形势下,不开展电子商务就没有出路。企业应在政府的指导下,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全面规划,扎扎实实地开展电子商务,首先要打好企业信息化基础。计算机的应用是从单机走向网络的,电子商务也是从企业走向社会和世界。因此,企业应首先搞好企业内部的设计自动化、办公自动化,以及生产、销售、财务人事等各项管理的自动化,并实现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网络化和信息资源共享,为全面开展电子商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3.应该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地开展电子商务。无论从逻辑和历史的角度,电子商务都是一个过程。完善的电子商务包括网上宣传、网上洽商、网上签约、电子支付、无形产品和服务的网上交割、网上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企业开展电子商务 不必贪大求全,一蹴而就,而应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由简到繁逐步推开,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步见一步效益。

4.应充分重视企业间(B-B)的电子商务。有条件的最终产品生产企业和零售商业可以开展直接面对消费者(B-C)的电子商务。

5.企业应正确处理好电子商务与传统经济的关系。

首先,电子商务实际上是用新的手段和方法来从事传统经济。其次,也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一点是,电子商务还能创造出一些新的需求。例如,网络经济使得人们对电子计算机的需求,对光缆等网络通讯设备的需求,以及确保网络安全运行的安全保障需求等等。因此,我们企业在选择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时候,一是不能将电子商务与传统经济割裂开来,要切切实实地将电子商务看成是实现人们传统需求的一种新手段和新方式。二是不能一哄而上,跟着刮风,看别人搞什么自己也搞什么,而应认真分析自己的情况,找出并利用自己的优势,结合新经济的特点,采取正确的发展策略。三是要注意企业信誉的建立和培养。信誉是市场经济、更是网络经济的生命之所在。

6. 一个特别重要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

电子商务,网络经济对人才的要求,特别是知识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如今我国教育方面欠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二是继续教育。针对这两方面的弱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给予高度重视,一是将9年制义务教育扩展到12年,对中国来说是完全必要和利大于弊的。二是动员各种力量搞好在职培训和下岗培训等继续教育,提高国民的素质。

目前,电子商务活动的主要障碍之一是缺乏电子商务专门人才。一是缺乏电子商务理论研究与从事实务的专门人才;二是缺乏既懂技术(主要指计算机硬软件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又懂管理(主要指系统科学管理、现代商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三是缺乏具有创新思维的网络经济、网络管理人才。从这次电子商务发展状况调查来看,从事电子商务人员中大学以上学历人数占电子商务企业人数的比重不到三分之一。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乏,另一方面也反映从事电子商务企业人员的素质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但值得重视的是,从调查结果看,35岁以下的人所占比重超过80%,证明从事电子商务人员比较年轻,有发展潜力。总之,培养一批素质较高、层次合理、专业配套的网络计算机及经营管理人才,是我国电子商务建设成功根本保证。

可以相信,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电子商务会得到较快的发展。

注:①本次电子商务调查有两个特征:一是调查的对象大多从事电子商务工作,占调查回收问卷总数的54.75%。二是调查企业大多是上网企业,回答上网企业的比重为86.21%。

②样本量不足以推断总体(全国水平),只是对所调查企业(包括个人)电子商务发展状况的一次试测算,不一定代表全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③本次测算的地区电子商务指数,仅是对收回的问卷达到了一定数量的省市进行的测算。

(作者单位: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来源《中国信息年鉴-2002》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