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软件产业的战略思考

杨健  李颖新  孟欣
 

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安全。软件产业也是整个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加速发展软件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关键环节,成为实现我国第三步国家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

国家高度关注软件产业的发展,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近几年来,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贯彻落实国发[2000]18号文件精神,扩大国内需求,加大产业投资,形成了消费与投资双重拉动、应用与产业并举的局面,为软件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是加速推进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

首先,经过多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路,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两年的实践证明,国务院18号文件对软件产业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是推动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战略性文件,是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思路的典型代表。目前,重要的是要找到好的解决方案和解决思路。

其次,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具备了软件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实施国务院18号文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到2001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达796亿元,在2000年增长34.3%的基础上,同比增长34.2%,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近5倍。2000年规模超10亿元的企业达12家,超亿元企业达90多家。中文Linux操作系统、WPS办公软件等国产软件取得了重要突破,在政府部门已得到推广应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西安、成都等省市开始形成区域性的软件产业发展基地。各地各部门发展软件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形成了全国性的软件产业发展氛围。

第三,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软件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我国正在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必将从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激发市场对各类软件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为软件产业发展创造巨大市场。

因此,发展软件产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或是一个部门的事,而应当从战略高度出发,从政治角度长远考虑,因此我们建议应把加快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提到国策的高度。

一、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解决“两个脱节”

面对美国、欧盟、日本、印度、爱尔兰、以色列等国家软件技术的突飞猛进、产业规模的急剧扩张和应用的不断深入,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和许多新问题。与世界软件产业发展潮流相比,我国软件产业差距很大。2001年全球软件产业的规模达到6219亿美元。其中,软件产品为2030亿美元,占31.6%,IT服务业为4400亿美元,占68.4%。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软件生产国和消费国,占全球的42%,达2650亿美元。日本是全球第二大市场,占全球市场的10.4%,达660亿美元。印度是除美国以外最大的软件出口国之一,2001年出口软件及相关服务达70多亿美元,近年来的年均增长率达50%。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与我国的巨大市场空间、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比,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和较大发展潜力。

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占GDP和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要还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仍呈现一种“重硬轻软”的态势。照此发展下去,对我国第三步国家战略的实现是十分危险的。

众所周知,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世界性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分工和产业链转移过程中,基于我国廉价的劳动力、积极的优惠政策、良好的国家改革开放形象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投资,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以及闽江地区形成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IT制造基地,使得中国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上了规模。中国每年高达650亿美元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也与这些基地拥有的强大制造能力和大量国际订单分不开的。而印度却抓住了软件产业发展的机遇,占据了有利地位,在世界软件产业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如果我国在短期内不尽快把软件产业发展上去,那么在下一轮以知识和创新为主题的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中,必将处于“印软中硬”的不利地位,这将对我国长期战略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与印度相比,软件产业的规模与印度相当,但我国的软件出口能力和服务能力却落后于印度,而我国推广应用比印度好,发展前景更看好。

中印软件产业对比略表

 

总体情况

 

 

产业规模

软件产业总体规模相当,但出口能力与印度相比有较大差距

产业规模:796亿元人民币(折合96亿美元,按8.27比率计算)

产业规模:约102亿美元

    口:约7.5亿美元

     口:77.8亿美元

增长速度:25%1996~2001年)

增长速度:56%1996~2001年)

全球份额:1.5%2001年)

全球份额:1.6%2001年)

企业状况

有一定差距

企业数量:5000余家

企业数量:7500多家

从业人员:29

从业人员:41

万人企业:无

万人企业:6

最大软件企业规模:不到20亿元人民币

最大软件企业规模:约7亿美元

企业最大出口规模:8657万美元

企业最大出口规模:6.82亿美元

项目管理能力:差

项目管理能力:高

市场开拓能力

差距较大

    场:以国内市场为主

    场:以国际市场为主

合作伙伴:几乎没有国际大公司

合作伙伴:微软、英特尔、西门子、Oracle

产品服务

各有优势

拥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在为用户提供良好的软件服务方面水平较高,质量较高。

发展环境

都把软件产业提到了战略高度。但发展环境中国要优于印度

正在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相对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素质;良好的信息产业基础

起点较好;国内市场狭小,几乎完全依赖国外市场和过度依赖美国市场

发展目标

 

2005年:2500亿元(折合302亿美元,按8.27比率计算)  
GDP比重:2%

2008年:870亿美元;占GDP比重:超过10%  
2010
年:1030亿美元

资料来源:(1)中国信息产业部,统计数据;(2)印度NASSCOM,《The IT Industry in India, Strategic Review 2002》。

分析中国软件产业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因,关键在于“两个脱节”:技术与产业脱节,技术研发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技术的产业化能力差;产业与市场脱节,软件产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国内信息化应用市场的需要,国内信息化应用没有带动起国内软件产业的发展。

在产业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投入与产业发展脱节,影响了对软件产业的推动作用。过去我们走过一段弯路,认为软件是属于技术的事,而没把软件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在科技的投入上,经常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高校和研究院所。从而造成:一方面,院校研究所的科研成果离产业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另一方面,院校研究所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需进一步衔接。1986-2000年的15年中,实施国家863计划,在信息技术和自动化领域的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30%和14%,合计达44%,由此可见国家对发展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同时,我们分析这15年的资金流向,前两家科研和教育部门分别占24%和19%,合计就占43%。而所有的产业部门在2000年获得的资金投入都没有一家超过3%。如,信息产业部门在2000年获得了3%资金,而在1997年原邮电部和电子工业部获得资金所占比例为7.72%和2.96%。(注:以上数据分别来源于国家863计划《1997年年度报告》和《2000年年度报告》)

在产业与应用的衔接中,一方面信息化应用需求得不到软件产业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没能带动起国内软件产业发展。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当前我国软件产业面临的最直接的发展环境。我们必须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工业生产领域和服务业领域,迅速捕捉国际国内市场信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发展高效农业,充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应用先进的、适用的信息技术,对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和提升;提高个性化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中国经济结构从以传统的农业和工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信息产业为主体转变。实际上,这个转变过程,就是“以用兴业”的过程。我们必须坚决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方针,牢牢树立“以用兴业”的思路,在国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为软件产业创造巨大市场空间。

二、中国软件企业发展的关键:提高核心竞争力

中国与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实质差距不在于产业规模、出口规模等表现出的数字差别,更重要的是隐藏于这些结果背后的原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差距。

(一)差距

1.从企业销售规模看,中国软件企业有较大差距

根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CSIA)调查,2001年已认定软件企业总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0.2%,1亿元以上的仅占2%,88%以上的软件企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根据印度软件与服务公司全国协会(NASSCOM)统计,印度软件企业总收入规模在50亿卢比(45.6卢比折合1美元)以上的占2%,共12家,如排名前三位的Tata、Wipro、Infosys三家公司的总销售收入分别达314亿、196亿和190亿卢比;销售收入达5亿卢比以上的占9.5%,共79家。与2001年度世界最大的软件公司,如排名前五名的IBM(其软件和服务收入达457.5亿美元)、微软(238亿美元)、Pricewaterhouse Coopers(215亿美元)、EDS(192亿美元)、Oracle(107亿美元)等相比,中国最大软件企业的规模仅相当于别人的百分之一。

 

       单位:(中国)万美元;(世界)百万美元            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CSIACCIDNASSCOM               数据来源:CSIACCIDNASSCOM

1 中国与世界软件前10名企业对比               2  中国与印度软件前10名企业对比 

如图1和图2所示是中国与世界和印度软件企业前10名的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件企业的规模与印度相比,在同一个数量级,差距不大,但前两名领头企业之间存在着数倍的差距;与世界软件企业相比,中国软件企业的差距非常大,规模呈百倍的差距;2001年中国软件产业产值,还不及世界排名第7的一家公司。由此可见中国软件企业的规模之差距和在世界软件产业中的地位。

2.从企业人员规模看,中国软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中国软件企业的人均规模在30人左右,而印度在60人左右。目前,在印度的7500家软件公司中,5000人以上的公司有16家,10000人以上的公司有6家;而中国最大软件公司的规模仅4000余人,1000人以上的大型软件企业仅占3%,87%以上的软件公司人员在100人以下。

3.从企业出口规模看,中国软件企业十分弱小

2001年,中国最大软件出口企业的出口额为8600多万元美元,另还有3家出口规模在1000万元美元以上,中国软件出口规模仅占产业规模的7.5%。而印度最大软件出口企业规模达6.3亿美元,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达12家。如图3是中印软件企业出口前10名对比。

数据来源:CSIANASSCOM                                         单位:百万美元

3  中印软件企业出口规模比较

(二)差距的背后:核心竞争力

通过比较中外软件企业,可见中国软件企业的发展确实存在较大差距。分析导致中国软件产业不大不强的基本因素,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关键。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管理、技术和人力资源三个方面。

从管理看,一方面,企业内部项目管理能力不足,没有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的开发流程

软件开发是一个过程。必须加强对这个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以便及早发现问题、改进设计、控制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客户需求。近年来,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国内对软件企业的评估或认证工作越加重视,分别开展了ISO9001、CMM、软件企业认定、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等工作,对企业规范化生产、提高管理水平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无论是开展哪种评估或认证,目的都是为了规范软件企业的管理,不是为了评估而评估,不是为了认证而认证。要视企业实际情况而定,选择规范和提高软件企业管理的途径。如面向国际市场的软件出口企业,应逐步通过CMM等级评估,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以出口为主攻方向的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借鉴CMM的方法改进管理,提高研发水平,开发满足国内信息化应用市场的技术和产品,而不一定都要去通过CMM认证。

另一方面,企业外部市场开拓能力不足,急待提高企业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软件企业面对的市场都是国内市场,没有像IBM、HP、微软这样的跨国大公司作为合作伙伴,既缺少经验,也缺乏服务和产品,导致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不畅。并且许多软件企业一般都依附于某一行业,或者仅作为某一行业的附属开发部门。特别是在电信、银行、电力等垄断性行业,其软件开发部门或软件企业的市场开拓观念不强,没有充分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原则。

从技术看,一方面,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企业发展受制于人

最近闹的沸沸扬扬的DVD事件给了我们一个深刻启示:要发展自己的产业,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技术。道理很明显:如果我们总是抱养别人的孩子,不把自己的技术DNA融入产品,那么当这个孩子的生身父母要认这个孩子(收专利费)时,WTO法官就会对我们说:把孩子还给他们父母。长期以来,我国的软件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形成了一种“完全拿来主义”,推行“两头在外,中间在内”,把工作重心放在制造或生产,而自主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很少,并大多集中在中低端领域。今天看来,这种发展思路已经走到了尽头。特别是在世界IT制造业在向我国转移的形势下,我们更要“利用+警惕”,有所为,有所不为。

另一方面,大量的科研成果停留在实验室,离转化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有一定距离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软件当作技术的事,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学校和科研机构,而作为产业主体的企业所投入的研究开发经费却很少。

从人力资源看,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人才,更缺乏既懂技术又精通业务又懂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软件系统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软件开发的不同阶段分别需要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程序设计员、系统维护员等不同层次的软件人才。近年来,一些企业在发展软件人才队伍上,通过股权期权等激励措施,采取了巩固核心层(1%~2%)、稳定骨干层(5%~10%),流动一般层(90%)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需强调指出的是,我国软件企业在人才和技术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但在管理上存在的差距更大,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更需要我们的企业及时弥补上,以提高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第一,加强软件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从软件技术、产品、市场、服务等全过程,重视软件企业的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加强软件企业和系统集成企业资质认证、软件产品认证、CMM认证等基础性工作;重视标准规范的制定,推进软件产品的研发和管理与国际接轨,推进软件设计生产工厂化。

第二,推进软件企业的规模化经营。理顺投融资渠道,建立退出机制,加快软件企业的兼并重组和资本运作;通过强强联合,加大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力度,争取在3-5年内,培育出一批产值超100亿元,出口超5亿美元,进入世界软件100强的中国软件骨干企业。

第三,加快软件企业的市场化进程。立足国内应用市场,重视软件产品的结构性矛盾,研发国家信息化所急需的各类软件产品。要像彩电、空调、冰箱等行业一样,抓软件的升级、维护等售后服务和外包工作,不断提高中国软件企业的信誉度和优秀品牌的知名度。

第四,提高软件企业的专业化能力。从软件产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应把原来属于各行业的软件开发部门从其所在行业剥离出来,通过整合资源,重组、兼并、上市、联合等方式,走专业化、社会化、公司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打造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专业化软件和服务企业。

第五,加快软件企业的国际化进程。面向国际市场,以市场换市场,积极参与跨国公司招标合作,推动优秀国产软件和系统的出口。  

第六,促进软件与硬件的融合。充分利用、发挥我国现有IT制造业的优势和基础,推进硬件软件化和软件硬件化,加强软件与硬件的结合,加强软件企业与硬件制造商的合作,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国内配套能力。

三、中国软件市场发展的关键:坚持“应用主导”

软件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各种应用。过去,我们一提到软件就联想到技术,就联想到信息系统开发,常常忽视软件与应用的结合,软件开发与客户需求的结合,经常出现 “重开发轻应用”、“重生产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管理”等倾向。这是十分有害的。实际上,无论是研究软件技术,还是生产软件产品,都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应用才是目的,有应用的软件才有效益。因此,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应用主导,面向市场”,能让市场解决的,都让市场去做,努力创造一个大市场,支持国内软件产业的发展;要“抓应用,促发展”,面向市场需求,尊重市场规律,按照市场需求决定生产的产品和规模。形成应用主导、市场驱动的思路,是对信息化和软件产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提高。发展软件产业归根到底要落实在应用,看应用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说,“应用主导”是多年来,我国发展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推进信息化建设中的一条宝贵经验,我们在建设中国软件市场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应用主导”。

(一)立足国内市场,满足应用需求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最大市场在于信息化应用。农业、金融、财税、贸易、社保等领域的信息化,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素质提升,同时又为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市场需求,拉动了投资,带动了各类软件产品的消费。以机械、化工、冶金、有色、石油、电力、造船、轻工、纺织、汽车、制药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为例,当软件企业与这些行业和企业相结合时,就可以为各行业的大型应用软件、工业自动化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网络系统软件、安全软件等软件开辟广阔的市场空间,满足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如机床行业采用了计算机控制技术,特别是嵌入了软件技术以后,机床的工作效率提高了20-40%,数控机床的价格是普通机床价格的5-10倍。如果我国生产的机床数控化率提高到50%,那么机床工业总产值将从现在的200亿元增加到500亿元。同时,电子政务、社会信息化、家庭信息化、现代远程教育、数字奥运、城镇化、西部大开发等新兴应用也为软件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市场空间。以电子政务建设市场为例,预计未来五年的市场将达2000亿元左右,其中软件市场将达300亿元以上,平均每年在60亿元左右。

推进信息化是我们发展软件产业面临的最大最直接的市场,我们一定要抓住和利用这个机遇,生产满足各类需求的软件产品,带动软件产业快速发展。

(二)扩大国际市场

要认真分析,充分估计各种情况,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加入WTO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把进军国际市场、扩大软件出口逐渐纳入到拓展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我们认为软件出口在策略上应当:

(1)通过制订国家软件出口计划,大力建设软件出口基地或软件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扶持软件出口企业发展;

(2)利用IT制造业的优势,把软件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在一起,实现软件与硬件的捆绑出口;

(3)通过加强与跨国公司和国际著名IT公司合资合作,逐渐把我国软件出口的重点从劳务输出转向系统工程承包和开拓国际应用服务市场,以获得更高的附加值;

(4)加强对中国软件在世界上的宣传。特别是在欧洲、美国、日本等软件市场大国,有组织地组织国内有实力的软件企业开展宣传与合作;

(5)软件出口的方向要向日本、美国、欧洲、俄罗斯、印度等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

在软件出口目标上,要不断提高软件出口的总体规模和总体水平。2001年,中国软件出口达7.5亿美元,仅占整个软件产业产值的7.5%,占IT产品出口的1.1%。印度同期的软件出口达77.8亿美元,占印度软件产业产值的77%。如果未来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软件出口能实现50%的年增长,那么到2005年就能达到40亿美元的出口规模,占软件产业产值的13.2%,占IT产品出口的4%(根据信息产业“十五”规划,到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预计将达1000亿美元)。

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任重道远。有差距就意味着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就意味着我们的软件产业还有发展潜力。我们必须从产业、企业、技术、市场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找准产业发展的症结,努力提高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立足于国内信息化应用市场,满足信息化发展的应用需求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处理好产业、企业、市场的关系,使产业、企业和市场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以便逐步培育和完善我国的软件产业体系,形成我国强大的软件产业。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信息年鉴-2002》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