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信息化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周宏仁  杨煜东  朱子欣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党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建设社会主义富强国家的内在要求。信息化作为一项覆盖我国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理应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信息化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提出】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深刻认识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的因素,研究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程度地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服务,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我国当前社会处于社会转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这些矛盾既是不同利益博弈的原因,也是博弈的结果。我国发展的现阶段,利益博弈的焦点在于对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所以,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建立多元化利益格局中的良性沟通和互动,公正、公开、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通过均衡公共资源进而达到平衡社会矛盾,是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要立足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依赖于建立完备的利益协调机制,其中,最主要是要建立利益表达和诉求机制,以及利益均衡和保障机制。利益表达和诉求机制,就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沟通机制,包括利益主体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利益诉求表达的有效渠道,并通过表达渠道,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之中。政府通过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的收集和分析,均衡各种不同利益,使政策制定过程更加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使政策具有更广泛的利益代表性。从信息的角度看,就是实现不同信息主体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做到下情上传、上情下达。利益均衡和保障机制,就是通过合理的政策,对社会资源进行公平的分配,加强弱势群体的利益博弈能力,让公共服务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公共财政的效益,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在建立利益均衡和保障机制过程中,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综上所述,信息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是大有可为的。以信息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至少可以达到以下效果,一是完善社会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和完善各种公共服务提供领域的投诉举报机制,信访、人民意见和建议反映机制以及其他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渠道,保持政府和人民的有效沟通。二是对社会状况进行监测分析,加强决策的科学性。通过整合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各类信息资源,可以建立和谐社会监测的指标体系,了解和谐社会发展的宏观状况和趋势,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三是通过加强对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利益均衡机制的形成。以信息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可以促进对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人民群众能够均衡的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文化成果。四是建立公共财政预算的绩效评价系统,增强公共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通过诉求表达机制及和谐监测机制,建立政府绩效评估系统,有效了解公共财政支出的效益,根据情况及时调整,以增强公共资源分配的目的性,并激发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促进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

(二)符合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潮流

目前,世界各国信息化的发展,正在经历着由以促进经济发展为中心向着同时关注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由以业务处理需求为导向向着以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由部门分散服务向着协同集中服务的转变。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已经由分部门提供服务,向着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导向的跨部门综合式服务发展。政府各部门的网站在数量上逐步缩减,而向统一的公民服务平台迈进。这一特点在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信息化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中尤为明显。

美国政府为了方便人们在多如牛毛的政府网站中找到自己所需的服务,早在20009月就开通了联邦政府的门户网站“第一政府”,它把美国电子政府绘成了一张网上交通网。只要进入了这个网站,就等于连通了整个美国的电子政府,它会根据你的需要,带你进入相应的政府网站,获得不同的服务内容。加拿大政府不仅实现了教育、就业、医疗、电子采购、社会保险、企业服务、税务等领域的政府电子服务,而且根据企业和公民的要求不断开发和集成政府入口网站,建立加拿大政府入口网站、加拿大青年网站、加拿大出口资源网站等。英国政府计划关闭九百多个政府网站中的九成,以节省开支,并且使公众在网站精简后能更容易地获取信息;951个政府网站当中只有26个确定保留,政府发布信息将主要通过保留的网站和两个超级网站,即Directgov(侧重市民)BusinessLink(侧重商业)。与欧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德国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方面显得相对滞后,为了改变德国在这一方面相对落后的被动局面,德国政府提出了“全体上网”的10点赶超计划,这个计划强调“利用互联网如同学会读书写字一样重要”,全部公共图书馆都要实现联网;从200010月开始,各地劳动局都要举办互联网“驾驶证”培训班,给失业者开办使用互联网的知识普及课;到2005年,德国联邦政府的一切公共服务都将能够从网上获取。

(三)以信息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条件已经具备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信息化建设发展很快,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信息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发展环境也显著改善。

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全面展开,在重大政府信息系统建设、电子政务网络的一体化、以及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与此同时,政府核心业务流程梳理、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的压力也随之加大,中央与地方之间、条块之间综合协调变得更为重要。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框架已经初步明确,电子政务发展的工作机制已经逐步形成,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建设步伐加快,在完善政府职能和提高政府效率等方面,电子政务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已经进入了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的文明时代。信息化不仅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效手段和途径,也是我们民族复兴千载难逢的机遇。《决定》指出,实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以信息化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必须抓住信息革命这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在继续坚持信息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将信息化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国家信息化必须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充分利用信息化提供的各种手段,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不同角度,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医疗、卫生、社保、教育、住房、社会公正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同时,大力推动以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也将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开辟新的为民服务的途径,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实用性和经济社会效益。

【如何以信息化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以信息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宏伟的任务,涉及的范围广、头绪多,必须充分结合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首先确立以信息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其次,对目前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相关问题必须进行梳理和分析,从中找出信息化可以有所作为的、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问题,明确以信息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然后,根据已经确立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结合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设计以信息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框架,提出具体实施的战略举措和指导原则。

(一)主要原则和指导思想

以信息化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根据十六大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按照“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面向群众的应用服务为核心,使信息化建设成为惠及全民的造福工程。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建设必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以信息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完善社会诉求表达机制和利益均衡机制,整合政府和社会已有的相关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所需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所以,以信息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突出面向居民、面向服务的特点,一切从实用、简明、方便出发整合、完善由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建立标准统一、功能齐全、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为普通居民提供一个享受公共服务、保障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行使公民权利的统一窗口和有效渠道。

(二)以信息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以信息化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是按照“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帮助建立利益诉求和表达、利益均衡和保障两大基本的社会机制。建立信息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通过全国统一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国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沟通的顺畅和便捷,使公共服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另一方面,需要建设国家社会和谐状况的监测体系,利用各类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以及其他政府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解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和谐状况的“可观测性问题,只有解决了可观测性问题,才有可能解决社会和谐的“可控性”或“可调节性”问题。

建设一个以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公共服务平台,需要在进一步增强现有的各类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的同时,继续开发一批新的服务于民生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从而加强面向居民的公共服务功能,使每个居民都能够通过各种信息化渠道了解和获取各类公共信息资源,申请和接受公共服务;努力实现一个窗口受理、多个部门协同办理、一个窗口反馈结果的信息化服务模式。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以信息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当前要着重解决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从建立促进利益均衡和保障的社会机制来看,信息化可以有所作为的主要方面包括:

1. 促进充分就业。整合我国现有的各类就业服务资源,发展功能比较完善、各行各业之间可以充分协调的国家就业服务信息系统,通过供求双方信息的准确、及时沟通,提高社会就业服务的有效性和效率。其中,特别要面向全国五类就业人员,即城镇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下岗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退役军人,开设统一的网上就业服务窗口,为求职人员提供一站式的、覆盖就业业务流程各环节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利用这样的系统,政府还可以实现对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有效管理,并对社会就业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2. 改善社会保障和发展社会保险。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中央和地方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和各种社会保险系统的建设,可以大大改善公共资源所提供的各种社会保障和保险服务,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在进一步完善现有社会保障系统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网络,可以建立全国标准和规范统一的居民个人社保账户,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社会保障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居民社会保障的异地转接,方便居民在国内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享受社会保障服务。此外,毫无疑问,这样的系统还可以帮助政府加强对社保基金合理、合法使用的有效监管。

3. 改进医疗卫生服务。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和合理配置各级、各类医疗资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逐步建立全国标准、规范统一的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病历,以及各种化验、检验、医疗报告,统一各类医疗卫生术语,为医疗卫生资源的管理和使用以及建设一个有效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奠定基础,有效地防范和杜绝各种滥用医保资源、营私舞弊和贪污欺诈行为,使公共资源定义医疗卫生的投入真正地为居民的健康和治病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还可以建设一门式的医疗和公共卫生信息服务系统,在向居民传播基本的疾病防治、医疗和卫生知识的同时,也向全国居民提供医疗机构、专家和医药的基本信息,开展预防性的居民健康服务。毫无疑问,信息化可以有效地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完善和发展。

4.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络、移动通信和射频辨识技术,为“物”的管理和可见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许多过去不可思议、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现在不仅有可能,而且可以方便、廉价地做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对与人民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食品、药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不仅包括成分和质量的管理,还可以包括成本和价格的管理,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可以对任何食品、药品实时地进行信息查询和真伪核实。建设一个国家食品药品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人民群众建立一个对食品、药品进行查询、举报、投诉和维权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政府对重要食品、药品和保健品的有效监管,为食品、药品的防伪打假提供有效手段。

5. 发展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利用公共资源促进社会利益均衡和保护弱势群体的重要一环。一个信息化的国家社会救助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国家用于扶助弱势群体的公共资源,使弱者适时获得救助;更可以帮助政府历史地、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受救助者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谋求自身的发展,努力摆脱弱势状况。利用一体化、一站式的社会救助平台,可以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各类人员社会救助和老年人社会福利等问题的解决。同时,通过救助服务掌握全国被救助人员的数量、分布、成因等宏观信息,对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完善的国家社会救助信息系统还可以对救助资金和社会捐赠进行有效地监管,提高捐赠者的信心,扩大捐赠范围和资金额度。

6. 发展公平教育。教育是国家对于未来的最重要的投资。近年来,我国的远程教育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优秀教育资源向偏远和落后地区的扩散和传播,为公平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从发展的全局来看,建设一个面向全国居民的国家远程教育服务系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地区差别,实现公平教育,向社会各个阶层提供终身学习的网上教育资源,仍然具有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阶层的受教育需求,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和和谐社会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包括:向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提供优秀的学历教育资源,向这些地区的教师提高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网上培训;向下岗和再就业职工、向农民工提供各种远程、免费的网上职业教育;向公务员和各类在职人员提供在职学习和提高的各种网上培训;向学龄前儿童提供各种幼儿教育资源;向退休职工提供各种老年教育服务,等等。

7. 改善土地房屋管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改善,不同社会群体对土地的需求日渐增强,居民对房屋的需求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日渐增高,由土地和房屋问题所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也日渐增加。解决这些问题,信息化实际上可以大有可为。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的60年代,就开始利用计算机技术建设各种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房屋管理信息系统。一个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国家土地、房屋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政府实现对土地综合利用以及耕地使用和发展情况的宏观管理;对全国土地、房屋的规划、开发、建设等进行有效管理;对全国每一块宗地的实际状况和状态转移进行有效管理;以及对全国每一栋楼房乃至每一间公寓进行有效管理。每一个企业和自然人都不在天上,最终都要落地,都要落实在某一栋建筑物、某一套公寓之中。因此,没有一个有效的土地和房屋管理系统,就难以实现各种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此外,一个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国家土地、房屋管理信息系统,还可以有效地防范在耕地保护、土地使用和房屋建设等领域的不良行为和腐败现象;面向全国城乡居民提供各种房屋信息查询、事项申办等服务。

8. 促进社会安定。信息化可以帮助政府加强对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些重要因素进行监控和管理。对于已经触犯刑律的犯罪分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加强对监狱和犯人的监督和管理,还可以继续对各种刑满释放人员和劳教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和管理,帮助他们,使他们逐步转变为有益于社会的安定因素。为了促进社会安定,政府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其他信息技术,在平时开展面向居民的公共安全知识教育,在灾害突发或非常时期发布与之相关的各种信息和应急服务,以清流言、正视听,稳定大局,促进社会安定。

9. 提高人口质量。利用信息化手段不仅可以提高我国人口的管理水平,还可以为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管理、提高人口质量,发挥重要作用。利用信息系统和网络,加强对全国人口的动态管理,特别是所谓流动人口的管理,已经不难做到。如果再将流动人口的管理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系统联网,就有可能建设一个面向全体国民的国家人口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对全国人口质量状况进行有效地监控,为提高人口素质、促进我国人口低生育水平控制、协助解决人口性别比例失调提供信息和决策支持服务。这个系统还可以为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掌握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以及向流动人口提供计划生育服务等做出贡献。我国传统文化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实际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提高人口质量,无疑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也十分重要。

10. 应急管理方面。建设信息化的国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有可能有效和高效率地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四大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灾前预报预警、灾中应对处置、灾后效果评估,提高政府和全社会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小突发公共事件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居民通过国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还可以学习了解对于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知识,以及国家和地方关于应急处理的程序、人员、地点、机构和保障措施,在危机时刻提高自我应急处理和保护能力,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从而降低事故和灾害造成的损失。

当然,从建设促进利益均衡和保障的社会机制来看,信息化可以有所作为的还远不止上述十个方面。只是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应该赋予相当的优先地位。从建立利益诉求和表达的社会机制来看,信息化可以有所作为的主要方面包括:

11. 促进社会公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进一步整合和充分利用各类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信访、投诉、举报系统,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可以有效地反映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监督行政和司法行为的平台。对涉及居民权益的司法、行政行为,以及其它侵害居民利益的各种现象,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时予以发现,并有效地实施监督;同时,为纪检监察部门查处案件、维护党纪政纪提供信息化手段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这类信访、投诉、举报系统可以为党和政府提供一个了解社会公正状况,分析舆情的决策支持平台。

以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各种面向全社会的、需要优先关注的问题之外,在服务的对象上,还需要对广大农民工和农民的信息需求给予特别的关注,将为他们提供的各种公共社会服务放在突出的位置。

12. 强化为农民工提供的公共服务。农民工是一个将长期存在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独特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们独特的信息需求,而这种信息需求既不同于城里人,也不同于仍然在农村务农的农民。因此,必须对他们给予特殊的关注,才有可能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公共服务,除去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些消极因素。围绕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困难,如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异地社保、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救助等)、权益维护、子女教育、生活文化(住房、计划生育、文化娱乐、金融服务、购票等)、土地流转、以及政治参与等等问题,建设一个一体化的农民工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其他公共服务体系,为农民工提供一门式的公共服务。这样的一个信息服务体系,不仅将使农民工切身体验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产生意义重大的政治影响,促进社会和谐;而且,还将是一个覆盖面最广、影响面最宽、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的信息系统工程。这个系统还可以为政府提供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为制订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与农民工相关的政策、法规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13. 关注农民与促进新农村建设。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在许多城市中建设了大量的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在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农村,应该说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面向农民的各种信息和公共服务系统显然不能以“村”为单位展开。从各地信息化推进的经验来看,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以县域为单位展开比较合适。可以考虑在县一级建立全国标准、规范统一的,切实可用的农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地实现农村的土地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以及财务、村务和资产管理;向农民提供生产、销售、生活、文化、娱乐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充分利用各种涉农信息资源;帮助农民行使民主权利,检举农村管理中的各种腐败现象和不良行为,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地方各级政府还可以通过这种农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准确地掌握本地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为制定农村发展政策提供支持。

14. 提高社会和谐状况的可观测性。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长期的历史任务,社会和谐的程度也因而处于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状况之中。因此,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社会和谐状况的可观测性,实现对社会和谐状况的测度和综合分析,对于相关政策和战略举措的制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其中,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粮食主产区、矿产资源开发区、生态保护区、资源衰退和枯竭区的发展状况的测度;对农业与非农业、资本与劳动、垄断行业与一般竞争行业、公务员工资区域间的收入差距的测度;对企业工资分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垄断行业工资总额,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职工岗外、非正常收入的测度;对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交纳状况的测度和分析;对炫耀性、奢侈性、资源浪费性消费以及城乡消费差距的测度,等等,在现阶段都对把握我国社会和谐的状况有重要意义。

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状况方面,可观测性也亟待加强。特别是水资源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以及污染物排放监测四大信息系统,在当前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人与人的和谐相比,人与自然的和谐状况应该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让居民了解所在地区的水、大气、土壤污染和整治状况,远程学习环境保护和应对环境污染的相关知识,举报污染环境的各种事件,可以更好地支持政府对污染环境行为和侵权事件的调查和取证,支持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有效管理和相关政策的实施。

(三)以信息化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信息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工作事关我国信息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考虑,本着“想得要大、起步要小、扩展要快”的战略原则,认真地规划和设计。在本文上述的一些主要任务中,有些正在通过我国的电子政务或其他信息系统工程组织实施;有些则需要根据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对原有的系统或实施方案进行修改或调整;还有一些重要任务则需要重新规划和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很快,新的技术手段层出不穷,为我们构建更好、更快、覆盖面更广、功能更完备的信息系统和网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因此,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想象力,将信息技术带来的各种好处发挥至极致。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事实上,并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全社会,包括每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每一个个人,都有其需要扮演的角色和责任。因此,三四共享,力避重复现实的以信息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要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资源,发挥市场力量、才有可能将各项任务完成得又好又快。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如何发挥社会、市场和企业的作用,都有许多值得研究、需要创新的地方。

以信息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任务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和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抓住和谐社会信息化建设各项任务推进的机会,可以进一步推动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特别是自然人、法人和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等社会基本要素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推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为了实现资源的共享,首先必须解决以信息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所涉及的大量的规范和标准问题,特别是与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就业、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土地、社保等任务中涉及的标准问题。因此,尽快制定科学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以保障各项任务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和建设,是当务之急。

和谐社会,首先和最重要的当然是人的和谐。相应地,以信息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定要突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必须处处从“方便居民”入手。因此,为全国城乡居民提供一个可以享有各种信息化的公共服务的统一接入窗口,使城乡居民可以在完全不知政府部门设置如何和网站地址的情况下,直接进入任何一个由政府向居民所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非常重要。同时,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努力为全国居民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以信息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各种努力,不仅涉及复杂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而且对政府的职能转变、业务流程再造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存在着大量的需要创造和创新的领域和问题,对各级政府和信息化工作者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然而,却正是因为如此,以信息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才更彰显出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只要我们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本着为民、利民、便民的理念,对这项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大力协同,我们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北京中海纪元数字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来源《中国信息年鉴-2007》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