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发展综述2008

《中国信息年鉴》编辑部

【2007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概况】

2007年,在政策和需求的强力驱动下,国家信息化建设加速协调发展,信息化整体环境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十七大报告为中国的信息化发展赋予了全新的历史使命。《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十七大报告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举,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信息化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快速发展。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促进了信息化带动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出台。“村村通工程”扎实推进,农村网民数量迅速增长,普遍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金农”工程(一期)正式批复,工程进入建设实施阶段。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加速了农村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传统的农业农村状况正随着信息化的进程被逐步改变。

工业、服务业和社会各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深化。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节能降耗和产业升级不断取得新进展,能源、交通运输、钢铁、机械和建材等行业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金融、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

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相关战略政策贯彻落实,各类法律法规、管理办法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使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有了法律依据。“金税”、“金盾”、“金土”、“金财”、“金信”、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等十几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政府网站整体服务能力快速提高,在创新政府工作方式、优化管理、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家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年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13000亿元,同比增长18.2%,占GDP的比重达到5.27%。全国手机普及率达到41.6%,比上年增加了6.3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达到2.1亿人,比上年增长7000万人以上;城镇居民计算机拥有量达到59.7/百户,彩电拥有量超过151/百户,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5%5%。国家信息化投资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接近10%[1]

公共网络整体运行基本平稳,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审批通过,全国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全面部署;《关于加强党政机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保密管理的若干规定》出台,《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正式实施;公共联网应急预案得到完善;国家网络安全应急组织规模继续扩大,公共互联网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经济领域信息化】

(一)农业和农村信息化[2]

2007年,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环境不断优化,政策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信息技术普及应用成效显著。

1.政策环境

宏观政策引领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2007129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农业信息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作了明确规定,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20071121日农业部下发《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2015)》,要求各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完善运行机制,实现多方共赢,服务亿万农民”的基本原则,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核心,以优化配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开发应用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提升信息服务能力为重点,不断提高中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2.农村信息基础设施

村村通电话工程向纵深发展。2007年,农村固定电话用户数11704万户,3759个行政村新开通电话,新疆、内蒙古、黑龙江、海南等地的生产建设兵团、林场农场、油田等2536个基层生产单位新开通电话,全国已通电话行政村比重从上年的98.9%上升到99.5%,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20075月自然村村通工程正式启动,到2007年底,2003620户以上无电话自然村新开通电话,上海、天津、江苏、广东、宁夏等5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了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电话。(参见图1.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1  2001-2007年农村固定电话发展情况

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全国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已在各省(区、市)落实了建设任务,全年共完成4200多部发射机及相关配套设备的招标采购,开播886部发射机,覆盖质量明显改善。国家对中、西部地区下拨5亿元资金,支持20户以上“盲村”广播电视直播卫星覆盖建设。扶持有条件的农业大省开办对农电视频道或对农广播。

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发展迅速。2007年,全国97%以上的乡镇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其中92%的乡镇开通宽带,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基本实现行政村通宽带,北京、天津、浙江、贵州、山东、吉林等省市已经实现乡乡通宽带。全国累计建设 “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试点项目201个。全国各类涉农互联网站超过1万个[3]2007年农村网民规模年增长率达到127.7%,农村网民数量达到5262万人,7300万新增网民中的4成,即有2917万来自农村。

3.“金农”工程

“金农”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2007717日国家发改委批复“金农”工程一期方案,工程进入建设实施阶段。“金农”工程建设包括构建三个应用系统,开发两类信息资源,强化一个服务网络,即:建设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开发整合国内、国际农业信息资源;提升中国农业信息网的支撑能力,建设延伸到县乡的全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承担。2007年,已完成“‘金农’工程总集成及相关系统开发项目”、“国家农业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及配套工程项目”和“金农”工程总监理商招标工作。全国32个地方项目建设单位通过了审核,北京、福建等已进入工程建设阶段。

4.信息技术普及应用

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快了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村村通工程”、“‘三电合一’工程”建设使农民通过电视、电话、网络等获取涉农信息、实现增收受益,并成为潮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了中西部36万所农村中小学校,基本形成了适应农村中小学教学需求的资源体系,受益学生达1.6亿人。“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农村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工作机制奠定了基础。“农村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将适农产品与信息服务深入农村,惠及上亿农民。

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展开了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精准农业生产,2007年微机平衡施肥棉田占棉花总播种面积的30%,利用高新技术节水灌溉面积760万亩,机采棉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新农村商网”网上对接促成农副产品销售660多万吨,成交金额超过140亿元,有效促进了农副产品的市场流通。[4]

5.信息资源整合与人才培养

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力度继续强化。22个部委开展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建立了涉农部委农村信息资源交换制度,初步搭建了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平台。上海、山东、湖北、广东、贵州、宁夏等地积极加强整合与规范农业信息资源,建立了统一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农村信息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全国所有省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设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培育农村信息员近25万人[5]

(二)工业信息化[6]

2007年,工业领域信息化促进了传统工业改造、节能降耗和产业升级。《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活动”在全国70多个城市展开,培训中小企业人员超过40万。“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在31个省市全面启动

1.煤炭行业

煤炭行业信息化正朝着信息扩展、高度集成、综合应用、自动控制、预测预报、智能决策的方向发展。国有煤炭企业已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安全、管理以及市场等各个方面,建立了较完善的煤炭企业管理控制模型。山西全省煤炭企业瓦斯监控、产量监控覆盖率已超过90%。对40台设备进行了节能改造,2007年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62%矿区大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天气增至295天,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年节约用电近2000万千瓦时。

2.钢铁行业

2007年,中国钢铁工业有30家企业或企业集团实现了信息化阶段目标,信息化项目进入了核心应用阶段,其中半数以上的项目达到或者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钢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降低能耗,促进了钢铁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宝钢、济钢、武钢、通钢、南钢、杭钢、兴澄特钢等企业相继建成或正在建设能源管理系统或能源综合平衡系统。

3.机械工业

2007年,机械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逐渐深入。融入信息技术的重大技术装备加快发展, 自主创新势头良好;研发设计信息系统普遍应用,采用CAD的企业达到90%以上;企业制造过程应用CIMSMES13%绝大部分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应用最为普遍,达到89%97.5%的企业接入了互联网,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应用上升较快,49.6%的企业建设了企业电子商务系统

4.石油石化行业

石化行业在集成和深化应用、信息安全、信息系统运维、IT治理和完善内控制度等方面成效显著。中石化70多家下属单位的ERP系统上线,基本完成股份公司下属企业和科研院所的ERP建设。中国石油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建设了连接205个成员企业的12个区域网络中心,形成了统一管理、分级维护、带宽共享、稳定高效的双链路信息网络体系。中国海油信息系统的应用在战略决策、经营管理、生产科研三个层面都取得良好效果。各大企业加快建设覆盖全集团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从分散的局部应用,逐步向跨部门、跨企业的全局性的集成应用发展。

5.建材行业

建材行业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专用管理系统开发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建材行业专业数据库”竣工并通过验收,项目总投资1100万元。“建材工业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开发”项目初步验收,并选择试点开始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不断普及,重点推广了以提高生产效率、节能减排、提高质量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改造工程,推动了建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服务业信息化[7]

1.银行业

重要业务信息系统建设进展顺利。支付管理信息系统、账户管理系统二期、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会计影像事后监督系统、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等成功上线,并在全国推广。小额支付系统开通通存通兑业务。国税与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横向联网电子缴税系统正式上线,到2007年底,全国加入横向联网实现电子缴税的地区达到18个。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截至2007年底,中国银行卡发卡机构已达175家,发卡总量14.8亿张,国内受理银行卡的特约商户约74万家,安装的POS机具118万台,ATM12万台,境外受理银联卡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6个。全年银行卡总交易额111万亿元,交易笔数136亿笔。

2.旅游业

国家旅游局办公自动化系统升级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导游网络管理系统在全国改版升级;导游等级考试管理系统开发完成;十余个全国性的业务系统基本覆盖了行业管理的整个流程。高星级饭店、大型旅行社和管理集团信息化应用程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中型的旅行社采用信息管理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与国外同业网络连接,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和服务。

3.公路水路运输业

全面建成覆盖全国190个政务信息报送一级节点单位的交通政务信息系统平台。多数省份先后应用了覆盖省、市、县三级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水上安全监督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完成,海事信息网络初具规模,海事业务数据库实现全国共享。95%的省采用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90%的省有高速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上海港、青岛港、天津港等国家重要港口企业,均采用了基于无线射频技术的集装箱运输管理、港口车辆管理系统。《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标准建设方案(2007-2010年)》正式出台,各地区制定交通信息化标准24个。

4.铁路运输业

2007年,铁路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上海铁路局沪宁杭区段开展了CRH动车组自动检售票系统试点工作;京津城际铁路客运专线在中国首次应用防灾安全监控系统;18个铁路局全部建成了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中心;全路1890个客运营业站全部实现计算机联网售票;对货车技术管理系统(HMIS)、车号识别系统(ATIS)、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5T)等已有车辆信息系统进行了资源整合与综合应用,在全路六大干线所属12个铁路局及所属的34个编组站实现了超偏载检测监控系统与货车运行状态地面安全监测系统(TPDS)的信息共享。

5.邮政业

邮政信息化已经从支撑业务生产向支撑经营管理、辅助决策迈进。邮政业务类应用系统建设进展顺利,一批业务系统先后上线运行。网上支付、短信业务等增值业务发展迅速,全年邮政网上支付累计交易额逾39亿元,交易量超过400万笔。

(四)电子商务[8]

2007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首部电子商务规划出台,配套环境进一步改善。

1.发展概况

2007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创历史新高,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2万亿元,达到21695.4亿元(参见图1.2)。其中,B2B电子商务交易规模21239亿元,C2C电子商务交易规模410亿元,B2C电子商务交易规模46.4亿元,B2B仍是电子商务交易构成的主体。[9](参见图1.32007年电子商务投资额1.8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68.6%[10]

 

               数据来源:2005-2006年数据来自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06-2007年)》,2007年数据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

1.2  2005-2007年电子商务交易情况

 

            数据来源:工业与信息化部。

1.3  2007年电子商务交易构成情况

电子商务的行业应用向多领域普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19267个大中型企业全年电子商务采购金额5928.6亿元,电子商务销售金额达7210.5亿元。[11]从行业角度看,电子商务已逐步从政府采购、流通业、制造业等电子商务领先行业向建筑、教育等行业扩散。从地域分布,电子商务已经从沿海等发达地区开始向中、西部地区渗透。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开始起步。全国9%的中小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14.9%的企业利用网站进行网上销售,10.2%的企业通过网络进行洽谈、下订单,7.7%的企业利用网络进行采购, 46.8%的企业采用了网上报税[12]

配套的电子商务服务行业正在形成。平台服务商、电信运行商、软硬件服务商已经初具规模,加上物流、信用服务商等提供的交易服务支持,良性互动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正逐步形成。

2.环境建设

1)战略法规

首部电子商务规划颁布。《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了电子商务的产业地位和发展目标,指出“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增强经济竞争实力、赢得全球资源配置优势的有效手段”,提出“到2010年,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支撑体系、技术服务和推广应用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电子商务服务业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并取得明显成效。”

鼓励和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陆续出台。2007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商务部出台《关于网上交易的指导意见(暂行)》; 20074月,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印发了《支付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办法》;2007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改进个人支付结算服务的通知》;20077月,银监会发出《关于做好网上银行风险管理和服务的通知》;200712月,商务部发布《关于促进电子商务规范发展的意见》等。

(2)电子支付

网上银行高速发展,网络支付不断普及。2007年网上银行交易额245.8万亿元,年增幅163.1%;网银用户4032万人[13],占网民总数19.2%。截至2007年底,银行卡发卡总量14.8亿张[14],同比增长30%,银行卡消费额占同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比2006年提高4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办理支付业务154亿笔,金额62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0%

第三方支付平台稳步发展。2007年网上支付业务已经覆盖15.8%[15]的网民,达到3,318万用户。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交易额规模突破1000亿元,其中网上支付市场交易额976亿元。[16]

3)物流发展

2007年社会物流总额继续快速增长,达到75.2万亿元,同比增长26.2%。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6年的2.8%提高到2007年的3.2%[17],表明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需求继续增大,工业流通企业物流需求加速增长。

现代物流政策环境逐步改善。各地纷纷出台鼓励发展服务业的相关政策,号召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物流行业信用评级试点工作启动,首批A级信用物流企业产生。

4)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得到广泛重视。20071月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成为了行业信用评价试点单位。20076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公安部建成联网核查系统,全国各大银行业、金融机构均加入其中。截至200712月全国已有26家电子认证机构获得认证证书,累计发证700多万张。[18]企业信用监管联网应用实现了全国46个副省级以上的工商局与总局联网,共汇总992.3万户企业基本信息。平台服务商积极推进信任机制建设,20071月支付宝启动“互联网信任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商家提供信用标识。

【社会领域信息化】[19]

2007年,教育、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地震、环保、体育等领域信息化建设继续向深层次推进。

(一)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2007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CEBSat)继续扩展扩容,CERNET主干网10G线路从8条增加到10条,2.5G线路从31条增加到49条,总带宽从166Gbps增加到229.785Gbps。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国内互联总带宽从12.515G增加到25.74G,国际互联总带宽从5.809G增加到11.932G。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CEBSat)建成约40万个接收点,覆盖中国2千多所高等院校、40多万所中小学,直达全国农村地区、偏远山区、海礁和岛屿,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公益性卫星多媒体传输及公共服务平台。

教育信息资源不断丰富。“中国数字科技馆”已建成8个虚拟博物馆、6个网络科普专栏、10个体验馆、9大类科普资源,总容量86.7G;“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二期)” 启动,着重建设人文艺术类、生命科学类等11家大学数字博物馆。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于2007年底全面完成。该工程在全国中西部地区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配备了教学光盘播放设备440142套、卫星教学接收设备264905套、计算机教室40858套,开发了6500万张数字光盘和每周10G以上持续播发的卫星教学资源,为建立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做出了有益探索。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启动,建立了从学校到国家的五级学生信息管理平台,涵括全国1500多所中职学校,涉及2000万名学生数据,可以满足每年800万招生需求。

(二)卫生领域信息化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进入应用实施阶段。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已实现37种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截止到200710月,全国95%的县及县以上医院、71%乡镇卫生院以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加入直报工作,传染病报告时间由原来的平均5天报到县(区)疾病控制中心,缩短为0.8天报告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部。

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得到广泛利用。全国超过80%的医院采用了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门急诊药房管理系统、住院病人费用管理系统、药库管理系统,超过70%医院使用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住院病人床位管理系统;约有20%的医院正在探索建立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信息系统为重点的一体化电子病历解决方案,实现医疗业务工作的无纸化、无胶片化。

社区卫生信息化快速推进。2007年全国95%地级以上城市和86%市辖区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达到27609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单位超过80%,使用计算机建立健康档案的单位超过65%

(三)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

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快速发展。中央数据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全国230多个单位建立了统一的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全国联网工程建设已完成25个省(区、市)与所辖地市的联网,85.6%的地市级以上城市实现了与省数据中心的联网,城域网覆盖76.5%的经办机构。截至2007年,31个省(区、市)实现网上上传养老保险监测数据,涉及参保人员1.61亿,占参保人员总数的90.1%24个省份上报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数据,每月数据量280多万条。全国4个直辖市、25个省区和200多个地市已建立劳动保障政府网站,14个省建立了全省统一的电话咨询服务中心,229个地级以上城市开通了12333专用公益服务电话号码。截至2007年底,社会保障卡的发卡地区达到84个,持卡人数近3000万。

(四)地震系统信息化

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地震行业通信网络。国家中心、区域中心与Internet网络出口带宽普遍达到10-100M。建立了大容量的综合地震数据平台,行业网络平均日流量约695GB

完成了40余个主体数据库(集)的建设与数据更新,在线数据达2000G以上,离线数据1.2T 30个省局的数字地震资料整合工作全面启动,参与数据共享的单位由原来的17家增加到40家,完成了由点到面的过渡。

“基于IPv6的地震传感器示范网络系统”建设通过验收,首次将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应用于地震监测和防震减灾。

() 环保领域信息化

全国环境保护专网政务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启动。交换平台依托环境保护专网,将实现环保部与31个省(区、市)5个副省级中心城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联网贯通,为国家环保电子政务的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国家典型流域空间数据库建设及其流域专题分析”项目在已建成的全国125DLGDEM数据库基础上选择太湖、巢湖和海河三个典型流域,进行了空间数据库建设。“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处理软件”开发完成,为全面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六)体育事业信息化

国家体育总局政务外网已成为全国体育系统信息化的统一应用平台。体育业务软件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竞技体育管理、体育外事管理、体育教育管理、财务审计结算管理、体育彩票热线销售管理等体育业务软件得到广泛应用。体育总局系统各主要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备案工作全面完成。

(七)其他社会领域信息化建设

民政系统构建了统一的民政信息处理数据中心,建成了民政业务系统运行的基础支撑环境,完善了民政业务应用系统和门户网站基础架构。法院系统制订完成《关于全面加强人民法院信息化工作的决定》,庭审管理和远程音视频系统得到广泛应用。检察院系统基础网络平台得到完善,信息网络安全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

【文化领域信息化】[20]

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推进网络文明的各项活动积极展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2007年4月开始,十部委联合开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取得显著成效。2007年6月18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开通反垃圾邮件综合处理平台,垃圾邮件首次呈明显下降趋势,比2006年下降约8.5%。2007年8月21日,中国第一部有关博客服务的行业规范《博客服务自律公约》发布。2007年8月至12月,全国188家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的网站联合举办“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网络作品大赛,共收到文字、摄影、视频、动漫等4类作品6万多件。

互联网基础资源快速发展。IP地址和域名的年增长率分别达到38%190.4%CN域名数一年增加了4倍;网站数、网页数和网页字节数的增长速度超过60%,网上信息资源日益丰富。(参见表1.1

表1.1  2006-2007年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数量

指标

200612月总量

200712月总量

年增长率

IPv4地址(个)

98,015,744

135,274,752

38.0%

域名(个)

4,109,020

11,931,277

190.4%

其中:CN域名(个)

1,803,393

9,001,993

399.2%

网站(个)

843,000

1,503,800

78.4%

网页(个)

4,472,577,939

8,471,084,566

89.4%

网页字节(KB

122,305,737,000

198,348,224,198

62.2%

国际出口带宽(Mbps

256,696

368,927

43.7%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7年底,工程资源建设总量已达到65TB,其中,国家中心建设资源13.5TB,地方建设资源51.5TB。文化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建乡村基层服务点超过52万个,通过与农村信息化试点工程、国家政务外网、百度网等开展的合作共建,文化共享工程现已初步建成包括国家中心、各省级分中心、市县支中心、乡镇、村基层服务点的网络体系。

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07年底,国家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总量累计已超过200TB,其中自建数字资源总量达130TB

 文物信息资源发展迅速。“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山西、河南、辽宁、甘肃四省完成馆藏文物数字化154万余件,建立了馆藏文物基础数据库。国家文物局建立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库和馆藏一级文物档案库。全国省级以上文博单位累计完成2290处不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和136万余件馆藏文物信息采集,采集的各类文物照片达250万余幅,视频影像长度累计超过4700小时,数据总存储容量达56TB

电影数字化取得重要进展。国家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建设即将完成,档案影片数字化修复工程全面展开,已完成500多部故事片的数字化转换。数字电影技术平台发行影片超过560部,累计定购场次超过87万场。城市数字电影银幕达200块,多层次的数字化放映市场正在形成。

文化信息资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到113.5亿元,同比增长74.6%[21]动漫产业总体规模超过200亿元,其中数字动漫市场规模为62.4亿元。数字音乐市场规模为59.5亿元,比上年增长45%

新闻出版行业信息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全国省级新闻出版局除甘肃、西藏外,均已建成独立域名的政府网。78.3%的出版社建立了网站,其中 5.7%的出版社网站集宣传、电子商务和网络出版于一体,5%的出版社网站已实现赢利。截至2007年底,全国500家出版社开展了电子书出版业务,电子图书收入达到2亿元,出版总量达40万种; 200多家报社开展了数字报纸业务,33家媒体集团推出了数字报纸,发行种类达500多种;海外150多家大学图书馆用中文数字资源提供阅读服务。[22]

数字版权保护成为出版业的新热点。《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颁布,为维护网络版权提供了有力保障。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先后查处了56款违法违规游戏出版物,涉及网站250家,删除网页链接1.4万多条。

【电子政务】[23]

2007年,电子政务已成为国家治国理政、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创新服务方式,应用系统建设稳步推进,政府网站整体快速发展,应用成效更加显著。

(一)政策法规建设

党和政府对电子政务应发挥的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首次从法律上对政府信息公开做出了明确规定,使政务公开有了法律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单位抓紧编制或修订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尽快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和制度规范。“全国电子政务摸底调查工作”全面摸清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正迈入科学化、规范化、整体化、制度化建设的新阶段。

(二)应用系统建设

    国家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成绩显著。2007年,“金税”、“金盾”、“金土”、“金财”、“金信”等国家重点信息化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大幅度提高。

1.“金税”工程

“金税”工程三期正式得到批复。到200712月底,全国税务系统共装备各类计算机设备92.55万台;广域网联通节点数27653个;共安装防火墙3986个,入侵检测IDS 1111个,漏洞扫描358套,共有72.6万台计算机设备安装杀毒软件。

2.“金盾”工程

公安信息通信网三级主干分别联通了32个省级公安机关,22个省公安二级网带宽达到155M。应用系统直接服务于公安机关侦查破案、打击犯罪,2007年,全国公安机关共抓获网上逃犯394576名,平均每天抓获1081名,检查入出境人员3.45亿人次。人口信息联网核查系统,为全国160多家银行的15万多个网点机构提供联网核查。公安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管理系统累计发放数字身份证书124万张,使用数字证书访问各类公安应用系统8555万次。

3.“金土”工程

“金土”工程为实现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保障。2007年,31个省份已在电子政务平台上完成建设用地审批、建设用地预审、矿业权管理等系统的开发;完成国土资源部与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32个重点城市共64个节点的网络连接并稳定运行;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公开情况大检查,确定了10个省级、20个市级国土资源部门为2007年度政务信息网上公开的示范单位。

4.“金财”工程

2007年,财政部选择山西省、四川省、宁波市进行“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试点。预算管理系统全面推广,到2007年底已在29个省级、5个计划单列市、306个地市级和364个县级财政部门推广使用。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不断完善,调整和改造了中央国库支付、用款计划管理、中央预算单位管理、地方版支付管理等系统。2007年底,中央已有160多个中央预算部门及所属9300多个基层预算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地方各省市利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施了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5“金信”工程

企业信用监管联网应用促进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2007年,企业信用监管联网应用实现了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46个副省级以上工商局与总局联网,共汇总992.3万户企业基本信息321.88户吊销企业信息、496.5万户注销企业信息。工商总局综合业务系统和数据中心(一期)、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联网应用和公平交易执法办案联网应用系统开始试运行。

6.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工程

2007年,国家政务外网的中央级平台已基本建成,构建完成了中央城域网、中央到各省市的一级广域骨干网,完成了中央网管中心的建设任务,政务外网已纵向联接32个省级节点,横向接入了40多个中央政务部门,另有12个部门的网络接入工作正在进行中,形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政府公用网络平台。构建了国务院应急平台外网试验平台,已横向连接了21个部委的应急办,纵向贯通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计划单列市的应急机构。

(三)政府网站[24]

2007年,一批政府网站进行了升级改版,网站绩效水平显著提高,逐步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一平台”(参见表1.2,图1.4。政府网站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政府网站成为服务城乡居民的重要平台。各级政府网站以着力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为重点,在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公共事业、交通出行等领域整合服务资源,推出了一系列的服务。

2.政府网站成为方便企业办事的重要窗口。各级政府网站在企业登记办事、纳税申报等方面不断增强面向企业的服务能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3.政府网站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各级政府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增强面向三农的服务能力。

4.政府网站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各级政府及市场监管部门结合工作需求,推进政府网站建设,从产品质量保障、整治农村市场、规范直销市场行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商业欺诈、规范金融秩序等方面提高市场监管水平,稳定市场经济秩序。

5.政府网站有力促进了对外经济交流。各级政府网不断创新网站服务内容,在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发展服务贸易、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促进外资引进、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6.政府网站推动了先进文化建设。各级政府网站在建设网络文化的要求下,不断加强网络文化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弘扬传统文化。

7.政府网站成为扩大人民民主的重要渠道。各级政府网站努力创新政民互动方式、通过咨询、建议、投诉等渠道主动倾听民声,引导民众参与政府管理和决策,促进政府决策水平不断提升。

8.政府网站不断推动政府创新工作方式。各级政府通过政府网站推进政务公开、规范政府行为、强化自身监管、加强干部培训、完善效能考核机制,对提升政府行政效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4  2006-2007年部委网站前10名绩效评估比较

1.2  2006-2007年部委网站前10名绩效得分表

排名

部委

信息公开指数

在线办事指数

公众参与指数

2007

2006

2007

2006

2007

2006

2007

2006

1

1

商务部

0.737

0.706

0.707

0.613

0.820

0.839

2

2

农业部

0.766

0.698

0.785

0.750

0.744

0.533

3

4

交通部

0.710

0.708

0.753

0.627

0.724

0.516

4

6

国防科工委

0.786

0.713

0.638

0.524

0.643

0.486

5

3

科学技术部

0.696

0.651

0.765

0.609

0.691

0.603

6

12

国家质检总局

0.744

0.597

0.757

0.624

0.649

0.385

7

7

信息产业部

0.677

0.694

0.702

0.621

0.651

0.430

8

5

国家环保总局

0.733

0.722

0.598

0.535

0.592

0.457

9

10

国家税务总局

0.711

0.608

0.776

0.605

0.564

0.471

10

13

水利部

0.689

0.643

0.613

0.272

0.514

0.591

资料来源:《2006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2007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

(四)应用成效

2007年,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应用正从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应用成效进一步显现。

政府信息公开规范性不断提升。各级政府公布了信息公开制度规范,建立了信息公开指南,制定了政务信息公开目录,规定了应公开的信息类别、公开方式等。

电子政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青岛市信息化便民综合服务进社区”工程使百姓不出社区即可缴纳电费、手机、电话费等各项费用,同时可以享受到政务公开、出行查询、奥运信息、交通旅游等其他便民服务。

政府网站助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各级政府网站通过网上直播、政策解读、在线访谈、公告公示、行政许可等创新服务方式,增加了政民互动。

一批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投入使用。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实行网上审批的15项审批事项经政务大厅收转。河北省、厦门市、青岛市等省市网上行政审批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行业监督管理系统建设取得成效。烟草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食品药品电子监管监测网络体系、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等系统的应用,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加强了政府监管力度。

【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25]

(一)电子信息产业

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平稳发展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同比增长18%;工业增加值13000亿元,同比增长18.2%;软件业务收入5800亿元,同比增长20.8%。产业规模继续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领先,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12%,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达5.27%。实现利税2870亿元,其中实现利润2100亿元,同比增长12.4%。(参见图1.5)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扩大。2007年全行业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646亿元,同比增长27.9%;新增固定资产1477亿元,同比增长9.2%。

 

                   数据来源:工业与信息化部。

1.5 2001-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重点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产品产销衔接良好。手机、计算机、彩电等主要产品产销率均达98%以上。全行业产品库存增速为17%,比收入增速低了1个百分点。(参见表1.3,图1.6)

1.3  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产量完成情况

产品名称

单位

     2007

     2006

      增减%

移动通信手持机(GSM CDMA)

万部

54857.9

48013.8

14.3

程控交换机

万线

5387.1

7404.6

-27.2

彩色电视机

万台

8433.0

8375.4

0.7

微型电子计算机

万部

12073.4

9336.4

29.3

数码相机

万台

7493.5

6101.8

11.9

集成电路

亿块

411.6

335.8

22.6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6  2001-2007年部分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情况

软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2007年,软件产品与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占软件与信息服务全部收入的54.7%,软件技术服务与系统集成收入占42.3%。全国有6个省市软件规模超过300亿元,分别是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 合计达4227.9亿元,约占全国的72.9%。(参见图1.7 )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

图1.7  2007年软件产业收入构成

对外贸易增势平稳。全行业对外贸易额8047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7%。出口4595亿美元,同比增长26.2%,增速比全国出口高了0.5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7.7%;进口3452亿美元,同比增长20%,占全国进口总额的36.1%。出口较快的主要是计算机和电子元件行业,二者增速分别比全行业高了2.8个和10.8个百分点。(参见图1.8)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图1.8  2001-2007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情况

(二)电信服务业

2007年电信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全年累计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8545.4亿元,同比增长27.1%;完成电信业务收入7280.1亿元,同比增长10.9%;电信固定资产投资2279.9亿元,同比增长4.3%;电信综合价格水平同比下降了13.6%。

2007年,全国电话用户新增8389.1万户,达到91273.4万户。(参见图1.9,图1.10)移动电话用户在电话用户总数中所占的比重达到60.0%,移动电话用户与固定电话用户的差距拉大到18184万户。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普及率分别为41.6部/百人和27.8部/百人。(参见图1.11)

 

                  数据来源:工业与信息化部。

图1.9  2003-2007年电话用户总数和新增数

 

                   数据来源:工业与信息化部。

图1.10  2001-2007年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总数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图1.11  2001-2007年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普及率

新型电信业务加快发展。2007年,电信业务收入构成中,非话音业务收入2249.6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从2006年底的27.5%上升到30.9%。无线市话短信业务量311.2亿条,同比增长4.4%。移动短信业务量5921.0亿条,同比增长37.8%。

(三)信息技术创新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自主创新,积极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环境。2007年,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颁布了《2007年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财政部发布了《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条例》已经列入国务院的二类立法计划,《信息技术应用条例》正在抓紧制定,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配套政策也在陆续推出。

科技创新取得成效,企业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电子信息行业新品产值率超过20%,比2006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全行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接近4%,其中有11家企业超过6%,海尔、华为等研发投入均超过50亿元。到2007年底,华为共累积申请专利26880件,获得专利授权4,256件。2007年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获发明披露523项,发明专利195项。

下一代互联网(CNGI)示范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2007年2月,中国电信承建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示范工程核心网和上海互联交换中心项目通过国家验收。中国电信CNGI核心网和上海互联交换中心主要采用国产设备,共包括7个核心节点,节点最大中继带宽达10G,技术达到了国内外同期、同等规模、同类设备组网的先进水平。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已进入商用化阶段。TD-SCDMA规模网络试验扩大到天津、广州等十个城市,各城市已完成网络建设进度的80%以上,部分城市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TD-SCDMA产业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已形成了覆盖系统设备、网管、核心芯片、终端产品等环节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TD-SCDMA产业链多厂商供货环境已经形成。TD-SCDMA产业链系列产品已完全做好商用准备。

新一代无线宽带国家专项启动。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专项实施方案。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代表了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实施这一专项将大大提升中国无线移动通信的综合竞争实力和创新能力,推动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向世界先进水平跨越。

【信息基础设施】[26]

2007年,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覆盖范围继续扩大。

(一)电信能力建设

2007年,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573.7万公里(参见图1.12),其中长途光缆线路长度77.4万公里。固定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1747万路端;局用交换机容量51116.3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85316.3万户(参见图1.13)。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新增2052.8万个,达到8539.2万个。全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368927M,同比增长43.7%

 

                    数据来源:工业与信息化部。

1.12  2001-2007年光缆总长度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工业与信息化部。

1.13  2001-2007年局用交换机和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

(二)广播电视发展

广播电视综合覆盖能力继续提高,新媒体建设不断推进。2007年,全国广播电视台达到1993个,比上年增长3%。有线电视入户率为39.9%,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53亿(参见图1.14),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686万,较2006年翻了一番,全国已有30个城市完成数字化整体转换。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5.4%96.6%(参见图1.15)。城乡居民彩电拥有率进一步提高(参见图1.16)。2007年,全国电台电视台大都开办了互联网站,有27家省级广播电台、广播电视总台开办了网络广播业务,167套广播频率实现网上直播,25家广播电台、电视台开办的网站提供网络电视直播业务。手机电视、车载电视、IP电视等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先后开展了车载电视业务。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

1.14  2003-2007年有线电视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15  2000-2007年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16   2001-2007年城镇与农村居民家庭彩电拥有量变化情况

(三)互联网状况

截至2007年底,全国网民数新增7300万人,达到2.1亿人,同比增长53.3%。宽带网民数达到1.63亿人,占到总体网民的77.6%,同比增长79.7%;手机网民数为5040万人,占到总体网民近四分之一,同比增长196.5%(参见表1.4,图1.17)。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6%

                      1.4   2007年不同接入方式的网民规模

 

占总体网民比例

规模(万人)

宽带

77.6%

16338

窄带

有线窄带

11.1%

2338

无线窄带

 

28.0%

5880

其中:手机接入

24.0%

5040

其中:其他无线接入

5.5%

1150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注:通过多种方式上网的网民被重复计入各种上网方式中,故各种方式上网的网民人数之和大于网民总人数。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17  2000-2007年不同上网方式网民人数

城乡居民家庭电脑拥有量持续增加。2001-2007年,中国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电脑拥有量从13.3部上升到53.8部,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电脑拥有量从0.7部上升到3.7部(参见图1.18)。2007年家庭上网计算机数7800万部,同比增长31.3%,家庭上网计算机平均拥有量20.6/百户。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

1.18 2001-2007年城镇与农村居民家庭电脑拥有量变化情况

2007年底,中国域名总数为1193万个,同比增长190.4%。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来自CN域名,CN域名数量已达到900万个,比2006年同期增长接近了4倍。(参见图1.19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19  2001-2007年域名和CN域名发展情况

2007年底,网站总数达到150万个,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6万个,增长率达到78.4%.CN下的网站数已经达到100.6万个,所占比重达到66.9%(参见图1.20,图1.21)。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20  2001-2007年网站总数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21  2007年不同类型网站比例情况

2007年底,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量达到368927Mbps,同比增长43.7%(参见图1.22); IPv4数量达到1.35亿个,同比增长37.7%,占全球IPv4数量的4%,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世界第三。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22  2001-2007年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变化情况

【网络与信息安全】[27]

(一)网络与信息安全现状

2007年,中国公共互联网网络整体运行基本正常,网络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基础网络和重要的信息系统面临严峻的安全威胁。

各种网络安全事件显著增加。2007年,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CNCERT/CC)接到非扫描类网络安全事件报告4390[28],与2006年相比成倍增加,所报告的网络安全事件主要有网络仿冒、垃圾邮件和网页恶意代码事件等(参见图1.23)。网络仿冒事件数量由563件增加至1326件,增长近1.4倍;垃圾邮件事件数量由578件增加至1197件,增长达1倍;网页恶意代码事件数量由320件增加至1151件,增长近2.6倍;被篡改网站数量累积达到61228(参见图1.24),比上年增加了1.5倍;被植入木马的主机IP数量是上年的22倍(参见图1.25),木马已成为互联网的最大危害。

  

                       数据来源:国家计算机网络技术应急处理协调中心。

1.23   2007年网络安全事件类型分布图

                  数据来源:国家计算机网络技术应急处理协调中心。

1.24 2003-2007年被篡改网页数量 

 

                     数据来源:国家计算机网络技术应急处理协调中心。

1.25  2007年中国内地被木马控制的计算机IP分布情况

计算机病毒危害依然严重。2007年全国共有49652557台计算机感染病毒,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8.15%,互联网用户遭受过病毒攻击的比例占到90.56%[29] 全国各省的计算机病毒感染量前十位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河南、四川、辽宁、北京和河北。

安全漏洞数量不断增加,仍是信息系统的主要安全隐患。2007年,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共整理发布与中国用户密切相关的漏洞公告104个,比上年增长19.5%

(二)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1.安全环境建设

2007622日,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等审批通过《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720日,召开了“全国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929日,国家保密局等下发了《关于加强党政机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保密管理的若干规定》;111日,《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B/T20988-2007)正式实施。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进一步完善了公共联网应急预案,并加强了包括CNCERT/CC和各互联网运行商的工作体系建设。

2.网络安全体系建设

国家通过建设专业化的网络安全应急组织,构建了完善的网络应急体系。自1999年首家应急组织成立以来,截至200712月,中国已有网络安全应急组织60家,其中在中国应急组织社区(CERT)登记的机构有33家。20076月,评审出了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应急服务支撑单位34家,包括国家级应急服务支撑单位8家,省级应急服务支撑单位26家,为提高公共互联网应急处理能力提供了技术和资源保障。

【信息化环境】[30]

2007年,中国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人才培养、国际合作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信息化基础环境进一步完善。

(一)政策环境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举,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200712月,中办、国办联合下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对“十一五”时期国家信息化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

此外,《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2015)》等政策相继出台,为企业信息化、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信息产业、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法律法规

200745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各部委、省市也分别出台了信息公开办法或规定,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200791日,《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旨在加强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投资效益。

2007622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发布,为各级政府和单位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提供了指导。

北京、天津、山东等省市先后出台了《信息化促进条例》,为依法推进各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标准规范

1.信息产业

相继制定了通信行业、数字电视、平板电视、LED显示屏等多项行业标准,手机电视技术标准的制订工作启动。

2.电子政务

《中文办公软件文档格式规范(Uniform Office FormatUOF)》作为国家标准开始全面实施。

3.电子商务

20071月,国家电子商务标准化总体组成立,标志着中国电子商务标准化工作进入各方协同,统筹规划,共建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的新阶段。

4.信息安全

2007年,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发布信息安全国家标准14项。111日,中国灾难备份与恢复行业的第一个国家标准《信息系统灾备恢复规范》(GB/T20988-2007)正式实施。121日,《信息安全技术·服务器安全技术要求》发布实施,填补了国内在服务器安全技术领域安全标准的空白。

5.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完成了用于信息交换的“维、哈、柯文编码字符集标准、字形标准和界面信息常用术语标准”的制定和发布工作,其中《信息技术 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编码字符集标准》和《信息技术 信息交换用维、哈、柯文字形标准》已通过国家标准的审定。[31]

6.其他

20075月农业部制定了《农村信息化示范类型与标准》国土资源领域发布了《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和《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等10项标准;文物博物馆行业信息标准规范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试行)》等一系列标准规范正式颁布实施;国家档案局也加强了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标准研制工作;社区信息化标准研究起草工作全面启动。

(四)人才培训

全国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和职业鉴定工作发展迅速。2007年,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批准设立培训基地(站)45家,总数达到170家,遍布全国26个省级行政区。信息技术行业培训、考核、认证的人数逐年增加,2007年达到70余万人。2007年全国共有167425人通过了原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6947人通过IT企业职业技能鉴定,举办了5期考评员培训班,共有396人参加。

信息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全国各省市区陆续启动“653”工程,山东、河北、贵州等省专门印发了工程实施办法,全年各地共实施培训项目138个。

各省市区加大了推进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的力度。北京市组织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40多期,培训专业队伍2万人次,“百万家庭上网工程”培训市民30多万人次,建立了6家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内蒙古自治区设立了13个培训基地,70个培训点,培训总人数40000人左右;上海市开展各类企业信息化高层管理人员培训,至2007年末,累计培训2000余人。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726日,“中国—南非经贸合作网站”正式开通。该网站由中国商务部与南非贸工部合作建立,为中南经贸合作开辟了新途径。

2007425日,原信息产业部与欧盟委员会驻华代表团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欧增值电信业务研讨会”。双方政府官员、专家及企业代表分别就中欧增值电信业务的发展情况、相关政策及经验作了介绍,对推动双方的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7522日,第三届中日韩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日韩三方代表团就各国网络安全法律政策、网络安全管理措施、网络安全信息共享与合作、互联网及手机垃圾信息治理、互联网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进行了重点研讨和交流。

2007614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正式开幕。该届软博会的主题是“展自主创新成果,创中国软件品牌,促软件产业发展”,近500家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参展,展示近3000项软件产品。

200776日,2007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博览会以“互联无边界”为主题,吸引了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链上的约430家知名企业参展。展会期间,举办了中美商贸联委会节能会议、消费及移动应用存储会议以及知识产权研讨会三个大型论坛。

200711月,中国银联(China Unionpay)与新西兰银行(Bank of New Zealand)在奥克兰举行了隆重的中国银联卡受理业务开通仪式,中国银联卡持有人将可以在新西兰银行的ATM机上直接刷卡消费。

 

[1] 工业和信息化部。

[2] 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电总局等。

[3] 徐刚,跨越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综述,《农村工作通讯》2008.03

[4] 商务部截至20086月的累积数。

[5] 徐刚,跨越—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综述,《农村工作通讯》2008.03

[6] 煤炭工业协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

[7] 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交通运输部、铁路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邮政局信息技术局。

[8]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商务部

[9]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在“2008中国互联网大会”上的致辞。

[10] 投资中国,《2007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11] 2006年国家统计局对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

[12]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2007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

[13] 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1月。

[14] 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15] CNNIC 互联网发展报告,2007年12月

[16] 艾瑞咨询,《2007-2008年中国电子支付行业发展报告》。

[17] 发改委等,《2007年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报告》。

[18] 樊会文,信息化:政策环境明显改善 服务链基本形成,中国电子报,2007-12-25

[19]  教育部、卫生部信息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国家地震局、环境保护部、国家体育总局等。

[2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人民网等。

[21]  赛迪顾问。

[22] 2007年度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报告》

[23]  国家税务总局信息中心、公安部信息通信局、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财政部信息中心、国家工商总局信息中心、国家信息中心。

[24] 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

[25] 工业和信息化部。

[26]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7] 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处技术理协调中心。

[28] 2007年开始CNCERT/CC在统计网络安全事件报告时,仅统计其他组织或个人向CNCERT/CC报告的非扫描类事件报告数量,不包括CNCERT/CC监测发现的事件。同时将漏洞报告也作为一种事件报告进行统计。此统计方式的变更会造成事件报告数量与2006年相比的大幅度下降,特此说明。

[29] 金山毒霸全球反病毒监测中心。

[30]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

[3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息中心。


来源《中国信息年鉴-200
8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