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发展综述2010

《中国信息年鉴》编辑部[1]

【2009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概况】

2009年,中国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国上下实施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经济增长下滑态势得到遏制,国家信息化建设继续保持了平稳协调发展,信息技术应用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战略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截至2009年底,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共启动重点企业试点示范项目142项,项目涉及11个行业;各地共支持两化融合项目727个,专项总投资4亿元。[2]

2009年,中国信息化全面向农村强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随着“金农”工程一期项目全面实施,中央本级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农业电子信息基础结构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构建了国家农业信息门户网络平台,建立了农业综合管理及服务信息系统。精准农业技术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初步建立了精准农业集成技术平台,在全国启动了主要粮食产区的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示范。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提升了农业综合管理水平。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运营商的“农信通”、“信息田园”、“金农通”等基础性综合信息平台已覆盖全国,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民生的改善。

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迈出新步伐。2009年,国家把技改工作作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切入点,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信息技术融入到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各环节,机械、建材、轻工、冶金、石化等制造企业的装备检测、远程在线监控、过程自动化控制等水平不断提高,工业研发设计信息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信息技术在机械制造、汽车、钢铁、能源、电力等行业的日益渗透与融合,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推动了传统工业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同时,服务与社会领域信息化进程继续稳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金融、交通、教育、卫生、民政、公安等领域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取得可喜成果。此外,网络文化、数字家庭、网络社区、无线城市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展了消费需求,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继续扎实推进。2009年,国家电子政务重大工程建设步伐加快,“金税”、“金盾”、“金土”、“金财”、“金信”等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一期工程通过验收;各级政府网站建设力度加大,信息公开进一步规范,网上行政办事范围不断扩大,政民互动效果良好,“举报网站”的开通成为政府网站建设的亮点;电子政务应用成效明显,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已经成为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行业监管、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

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继续保持重要地位,国家信息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2009年,尽管电子信息产业收入下滑,但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依然达到10%左右。手机、微型计算机、彩电、数码相机、激光视盘机产量分别占全球的49.9%、60.9%、48.3%、80%、85%,中国已成为世界电子产品第一制造大国,电子信息产业从业人员达到75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9%左右。电子信息产品贸易额占全球的15%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在全国外贸出口中的比重超过1/3。软件产业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实现业务收入9513亿元,同比增长25.6%。截至2009年底,全国电话用户超过10亿户,互联网网民超过3.8亿户,移动网民突破2亿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56%,城镇居民彩电、计算机拥有比率均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3]全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浙江、福建等地信息化水平居领先地位,但区域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十分明显。

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整体状况在不平静中前行,网络安全形势依然严峻。2009年,全国计算机病毒感染较上年有所下降,全国没有出现一种病毒短时间内大范围感染的重大疫情,但感染率仍然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计算机病毒是网络的最大安全隐患,病毒木马仍是互联网安全的主要问题。引发网络安全问题的根源是经济利益,互联网黑色地下产业规模庞大,2009年病毒产业规模达到百亿[4]。2009年,随着网络和普通百姓的工作生活越来越紧密,互联网安全问题越发突显,网络与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焦点话题。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维护国家和百姓的信息安全,国家及相关部门不断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启动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可工作,病毒木马治理取得一定成效,打击网络犯罪活动进一步加强。

【经济领域信息化】

(一)农业和农村信息化[5]

2009年,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蓬勃发展,在信息化政策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得到全面推进。

1.农村信息化政策环境

农村信息化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都着重强调了“发展农村信息化”,《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还明确提出要“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三农’水平,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壮大涉农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农业部积极支持引导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陈晓华副部长在2009年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专家座谈中再次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加大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力度,着力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着力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三农’的水平。”

2.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村村通电话工程继续向纵深发展,偏远农村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筹集资金103亿元,组织力量在大山深处、雪域高原艰苦施工,全年共为2.7万多个偏远自然村和行政村开通电话,全国开通电话的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的比重分别达到99.86%和93.4%。

广播电视村通工程继续扎实推进,由工程建设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转变加快。2009年,村村通以直播卫星应用为重点,加快20户以上自然村建设,完成首批近370万套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安装任务,组织完成第二批865万套接收设备招标。巩固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成果,推进地方无线覆盖工程建设,9省(区、市)已完成省级节目覆盖任务。西新工程实施第四期第一、第二阶段项目,加强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互联网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农村信息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2009年,全年共为4228个乡镇和行政村开通互联网,开通互联网的乡镇比重从上年底的98%提高到99.3%,开通互联网的行政村比重从上年底的89%提高到91.5%。农村网民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09年12月底,已经达到10681万人,全年新增2220万人,年增长率26.3%。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农信通”、“信息田园”、“金农通”等基础性综合信息平台已覆盖全国,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功能强大、种类丰富、经济便捷的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和农产品交易服务,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信息终端进乡入村初显成效,信息下乡活动进展迅速。全国已在15个省份的1.3万余个乡镇开展信息下乡活动,并基本实现“一乡一个信息服务站,一村一个信息服务点,一乡一个互联网站,一村一个网上农副产品信息栏目”的“四个一”目标,全国三分之一的乡镇建立了乡村信息服务体系。

3.“金农”工程

“金农”工程一期项目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并达到预期目标。2009年,中央本级项目建设基本完成,除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的部分建设内容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的初步设计方案确定的建设内容已基本按期完成,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及农资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已投入使用,动物疫情防控系统等10多个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正陆续上线运行。

在地方项目建设方面,全国32个地方项目建设单位均已向“金农”工程项目建设办公室上报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全部通过审核。东部大部分地区建设相对较快,北京市、福建省已完成一期建设任务。西部地区中央资金补贴除四川外全部到位,正在加快实施。

4.农村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1)电子政务

政府农业网站建设逐步完善。截至2009年底,农业部及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2009年,农业部根据农业系统现有网站建设现状整合资源,建成了权威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部省两级电子政务平台得到进一步完善。

主要政务职能的涉农信息系统建设完成。2009年,随着“金农”工程中央本级项目建设的基本完成,围绕农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10多个电子政务信息系统陆续投入使用。

(2)农业生产

3S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专家系统、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导航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已经在大田种植、园艺农业、畜牧养殖、渔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初步应用。猪、奶牛生产的计算机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渔船通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09年农业部在全国50多万艘小型近海渔船上推广使用CDMA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系统应用效果显著,该系统2009年已注册会员3647个,发布信息总量达6122条,供需配对信息量4162条,配对成功率为68%,发布跨区作业信息量和新用户注册量分别较2008年增长15%和20%。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汇总平台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推动了测土配方由局部试点向全面推进的改变。

(3)农业电子商务

网上营销平台为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了有效的服务。2009年,农业部“中国农产品促销平台”成功地围绕九省柑橘卖难、山东老区花生滞销和四川北川茶叶销售困难等事件展开了网络促销信息服务;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批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成功运行电子商务贸易;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系统正在兴起,成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重要助手。

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商务部通过举办网上购销对接会,共促成农副产品成交415.42亿元,销售农副产品总量超过1496.79万吨;[6]依托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的全国基层信息站点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先期在吉林、山东、河南等8个省(区)开展试点;与中国移动合作,探索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将新农村商网的信息传递给农民、经纪人和涉农企业,中国移动开发的信息机已成功地应用到“万村千乡”农家店,不仅为农家店提供进销存管理,还帮助农民发布农产品购销信息,实现小额提现,银行卡结算等功能。

(二)工业信息化

2009年,工业信息化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信息技术、设备和系统在研发设计、生产装备、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各领域的应用,推动了传统工业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和新兴业态的不断形成与发展。工业企业越来越重视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中,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1. 煤炭行业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开滦集团建成2个综合自动化矿井,实现年增收7812万元。兖矿集团完成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安全生产监测联网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资金集中管理电子结算系统,其中通过资金集中管理系统2009年节约财务费用1.2亿元;完成了济三煤矿、兴隆庄煤矿、东滩煤矿综合信息化系统,其中兴隆庄煤矿综合信息化系统首次采用千兆光纤工业以太环网构建井上下综合传输网络,同时实现工业电视、移动通讯话音的数字化,实现了三网融合;河南中平能化集团建成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体系,在全国煤炭行业首家以企业技术管理标准形式颁布物资、客商、设备、组织机构等编码并实行。[7]

2. 钢铁行业[8]

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深入推进。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启动了二期工程设备管理PM系统建设;承钢公司全面推进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完成了与集团ERP业务管理的整合与并行。首钢迁秦基地设备管理系统投入运行。太钢集团临钢公司炼钢、中板生产线制造执行系统(MES)主线贯通,实现了生产与销售一体化、计划调度和生产控制有机衔接。济钢集团自主研发的备件材料实物跟踪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南钢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三流合一”,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基本数据保障。梅山矿业公司开发了矿业生产管控一体化系统,该系统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824.2万元。武钢一热轧实现基础自控技术与模型多项创新。宝钢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286亿元。

钢铁企业内部物流信息化得到企业的重视。马钢铁运公司投资近400万元开始建设调度指挥系统。江西新钢公司投资300万元构建了智能一体铁路运输调度监控系统,2009年1-4月份与上年同期相比,铁路运输量增加60万吨,增长7%。鞍钢铁路运输资源系统使运输生产高效化,系统运行以来已创效益944万元。

3. 机械行业

机械企业制造信息化应用取得进展。机械行业已有67.7%的企业应用了CAM(计算机辅助制造),MES(产品质量管理)应用覆盖率为43.8%,生产状态监控和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功能的应用覆盖率达到28.1%和31.3%;研发设计信息化应用普及率提高,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单项应用的企业覆盖率已经达到98.5%;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覆盖率达到了90.8%。机械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日益重视,94%的企业设置了信息化主管部门,81%的企业已经或正在制定信息化规划;信息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均投入达到685.2万元;企业管理人员计算机拥有率达到66.3%,平均计算机联网率达到66.9%,有72.6%的企业建设了企业级的数据中心;38.5%的企业拥有统一的物料编码。但是,机械加工设备的数控化率还普遍偏低,关键生产设备平均数控化率仅为22.8%;企业协同集成的整体水平较低,能够完全实现机械企业研发、制造和管理系统间的数据自动交换的比例均小于5%,仅有20%的企业能够实现各业务环节与财务系统的无缝衔接。[9]

4. 石油石化行业

中国石油石化行业ERP建设和应用迈上新台阶,企业信息化工作全面推进,生产运行管理系统等深入应用。

中国石化公司总部ERP应用水平明显提升,股份公司ERP上线企业达到85家,基本完成了股份公司一级并表单位ERP系统的建设。资金集中管理、重点业务公开、全面预算管理等重点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总部生产营运指挥系统全面应用,实现与21家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集成。源头数据采集系统在胜利、江汉、河南等油田企业全面应用,5家炼化企业生产执行系统上线运行。建成了两个区域网络汇聚中心,启动信息系统同城灾备中心建设工作,在18家单位试点建设了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数字身份认证在资金集中管理、业务公开等重要系统中全面应用。[10]

中国石油公司ERP系统在勘探与生产、炼油与化工、销售、天然气与管道、海外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8个业务领域搭建了统一平台,实施单位达到110个,上线单位达到82个。炼油与化工运行系统在总部和24家炼化生产企业上线运行。勘探与生产技术数据管理系统、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炼化物料优化与排产系统、管道生产管理系统等40个信息系统投入应用。集团公司149个所属单位全部接入广域网,建成国内卫星系统主站2个,接入工程技术作业队卫星小站273个。[11]

中国海油公司ERP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在集团范围内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经营管理基础信息平台。信息化建设已由全面建设阶段转入建设与应用并重、以应用促建设的新阶段。[12]

5.电力行业

电力企业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和集成应用,加强集团化管控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电力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智能电网信息化技术研究和试点建设在加速快行。主要业务信息化应用情况良好,生产管理信息化业务覆盖率达到94%,安全管理信息化业务覆盖率达到91%,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业务覆盖率达到82%,物资管理信息化业务覆盖率达到97%,电子商务业务覆盖率达到69%。国家电网公司下属28家网省公司全部实现ERP系统推广上线,地市供电公司覆盖率达到100%;南方电网实现营销、人力资源、财务、安全生产四大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全面覆盖网、省、市、县四级单位;华电集团完成水电站大坝运行安全信息系统、燃料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日经营利润分析系统等一批应用系统开始推广应用。[13]

6. 建材行业

建材行业信息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占水泥产量72%的新型干法工业水泥生产企业全部生产线均采用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占85%建筑与工业玻璃产量的浮法玻璃生产线亦均采用了全线计算机集散控制,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个性化深度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了对各类数据和信息的深度加工与利用;编制了适用于建材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材产品分类目录,开发建成了电子商务支撑平台和电子商务应用系统。[14]

7. 其他行业领域

有色金属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已逐步融合到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决策支持及电子商务等各个环节中,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5]汽车企业信息化已由大企业、三资企业为主,扩展到中小型企业,信息技术在汽车行业产品设计、生产、试验、检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16]汽车电子行业进入高速增长期,2009年中国汽车电子产品累计销售额达到1739.1亿元,同比增长28.5%。[17]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快速发展,2009年专业市场电子商务交易额较2008年增长了15%,中国轻纺城和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的电子商务成交额分别达到102.5亿元和78亿元,东方丝绸市场通过绸都网实现的线上和线下成交额达到300亿元。[18]棉纺织行业中等规模以上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总体水平处于局部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的阶段,信息化设施配置水平逐步提升,企业数字化机台覆盖率平均为47.1%。[19]

(三)服务业信息化

2009年,服务业信息化建设效果显著,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领域应用业务系统建设取得新进展,公共服务能力继续提高。

1. 金融行业

金融行业应用业务系统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1)银行业

信息技术支撑人民银行不断提升履职能力。人民银行重要业务系统建设取得新进展,2009年共完成信息化建设项目79项,其中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等29个数据集中应用系统上线运行;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已推广到28个省(区、市),日峰值业务量达到69万笔;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已推广到5个省(市)。业务处理自动化进程不断推进,金融共享数据库、金融运行分析系统整合行内行外31类指标、1700多万条金融数据,提高了部门间、部委间信息共享水平,为总行宏观金融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全面开展总行数据中心、同城应急灾难备份中心(一期工程)建设工作,完成骨干网核心设备更新及线路升级,完成分支行的网间互联平台扩容改造。集防火墙、CA身份认证、入侵检测、防病毒、漏洞扫描、补丁分发、非法外联、移动介质管控等为一体的信息安全防御体系已形成,拟定了《信息安全检查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信息安全规范文件。银行卡与电子支付工作进展顺利。[20]

(2)证券业

证券行业整体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上海证券交易所新一代证券交易系统于2009年11月23日成功切换上线;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技术系统支持3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完成的成交金额达1809.89亿元;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系统和网络通信系统运行平稳,经受了大行情的考验;郑州商品交易所建立健全了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全年信息系统建设投资共2700万元;大连商品交易所顺利完成了10多个信息系统建设。截至2009年底,中国证监会及派出机构完成了全部340家证券期货机构的1371个重要信息系统的审核工作。同时,证券期货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发布了9个与信息安全相关的规范性文件、8个自律规则,初步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信息安全法规体系。[21]

(3)保险业

保险行业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信息技术和保险业务进一步融合,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得到加强。2009年,保险信息化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出台了规范保险公司信息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保险公司信息化工作管理指引》,已有77家保险公司设立了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占全行业的56%。《保险基础数据模型》、《保险公司统计分析指标体系规范》等多项标准规范在行业内投入应用。保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各大中型保险公司都不同程度的启动了各类数据中心、研发中心、灾备中心的研究建设工作。保险信息化投入结构有所优化,2009年信息化直接投入为51.1亿元,硬件、软件和服务投入占比分别是46%、22.9%和21.1%。保险信息化工作的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ITSM、ITIL、ISO27000、CMMI等一些国际上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和安全理念、规范在保险业内得到广泛应用。新技术在保险业的应用不断深入,影像技术、数据仓库和商业智能(BI)技术、VPN网络技术在全行业已得到广泛应用,3G、虚拟化、无线网络、电子单证等新技术正逐步应用到保险业的相关领域。保险电子商务取得较大发展,2009年共有32家保险公司开展了网络销售业务,比上年增加15家,共实现保费收入77.7亿元。[22]

2. 交通行业

(1)公路水路运输业

公路水路信息化建设在标准体系、应用业务系统和工程建设方面取得较快进展。出台了《关于推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IC卡和RFID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正式颁布全部13项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标准,制订并颁布了《交通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公路水路交通信息资源业务分类》、《交通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规则》三项基础性行业信息化标准。全国水路运输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共享与服务系统一期工程和公路水路建设市场诚信及工程质量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工程启动,全国道路运输信息管理系统和全国道路运输信息服务网开通运行。交通信息化推广工程在全国深入展开,开展了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第三批省(区、市)的联网工作,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已有29个实现了部省联网;区域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稳步推进,已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福建、江西等13个省市进行了ETC建设,共开通不停车收费车道1110条,沪、苏、皖、赣三省一市已实现联网不停车收费,北京ETC用户已突破20万个。

(2)铁路运输业

铁路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和应用取得显著成绩。完成武广、温福、甬台温、福厦、石太客运专线客运服务系统工程建设并顺利开通运营;初步搭建了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铁道部、铁路局、动车基地、动车所三级四层架构;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实现全覆盖;石太、合武、温福、甬台温和达遂渝线铁路调度集中系统(CTC)开通运用;铁路运输调度管理系统(TDMS)4.0先后在广州、上海、西安、武汉、郑州等铁路局进行了试点;完成铁路货票信息管理系统2.0版升级研发;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5T)系统基本覆盖18个铁路局和主要干线;电话订票系统在上海和成都铁路局相继完成区域级客服集成平台建设,开通自助语音订票业务;2009年9月1日,满洲里、绥芬河、香坊、北京东、新港开始中俄电子数据交换试运行,截至2009年底,共向俄方发送出口数据1206条,接收俄方进口数据58672 条,试运行取得了初步成功;铁路通信网络建设取得新进展,武汉、广州、西安、南昌GSM-R核心节点建成开通,截至2009年底,全路开通运营的GSM-R核心节点共有9个,无线网覆盖5300公里。[23]

(3)民航业

中国民航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重要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行以及办公自动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民航局中心机房改造、运行监控系统及集中存储系统项目顺利通过行业验收;电子政务二期项目主要内容完成初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即将上线投入使用。基本完成了空管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管理的两层体系架构建设,全面整合了现有空管资源,确保了60周年国庆期间空管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运行正常。各大航空公司的网上值机服务和手机电子登机牌服务逐渐在各地推广。[24]

3. 邮政业

邮政信息化建设发展良好。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国中心已部署62台套小型机、111台存储设备和696台套的PC服务器,数据量超过400TB;省际网络采用三条155兆电路,总带宽达17Gbps。实现传统邮政、速递物流、经营管理、金融、电子商务等5大类约25个应用系统的升级、改造及推广上线工作;系统间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整合。邮政信息网运维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陆续制定(修订)并发布一系列规章制度。[25]

4. 旅游业

旅游业信息化基础环境不断完善。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有25个建立了信息中心,建立健全了信息化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旅游电子政务以内部办公网络和业务管理系统为代表的信息化应用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推广,基本形成了全国行业管理数据体系。辽宁建立了全省旅游行业网络管理工作平台;广东创建了韶关旅游信息化示范区;江苏启动省旅游局内网建设;湖北全面推进“湖北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建设;陕西实现了省局内网与省政府网上办公系统顺利接轨。“金旅”工程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国重点景区游客动态监控平台已完成在北京地区的试点工作,进入全国推广阶段。国家旅游局机房进行了互联网接入线路的扩容,北京、上海、山东、广西等省(区、市)旅游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都有较大进展。[26]

5. 其他行业领域

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商务部网站不断创新互动栏目,先后推出商务参赞、地方商务厅局长在线访谈;整合了“在线办事系统”,建立统一平台,为实现网上“一站式”服务奠定了基础。海关信息化稳步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在中央、地方两个层面共同发展,已实现了与11个部门、香港工贸署和澳门经济局以及14家商业银行的联网,入网企业55万家,开发了通关单联网核查等一批联网应用项目;各地已建立地方电子口岸门户网站35个,开发了应用项目600余个;H2010工程启动,首个项目“H2010进出口日报系统”上线运行。[27]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综合业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完成了全国工商系统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局已全部使用执法证管理系统;开发了“全国12315主要数据信息系统”并推广使用;新版国家工商总局政府网站开通,对总局政务服务进行了有效整合,网上办事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28]税收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综合征管系统完成了全国11个省(市)的数据库升级;国税综合征管等核心应用系统实现全国统一和省级集中处理,地税系统约有四分之三的省(市)实现了综合征管系统的省级集中处理;覆盖全国的税务网站群基本形成,积极通过网络开展信息查询、办税咨询、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发票认证等涉税业务。[29]

(四)电子商务[30]

2009年中国电子商务成功地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发展势头依然强劲。

1.发展概况

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交易总额再创历史新高。2009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825万亿元,同比增长23.4%(参见图1.1);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2483.5亿元,同比增长103.5%,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2009年电子商务投资额1.03亿美元,投资金额同比下降60.69%[31],B2C继续受资本追捧。

 

数据来源:商务部(2007年数据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

图1.1 2005-2009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情况

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逐步深入。企业已经从网上信息发布、采购、销售等基础性电子商务应用向上下游供应链企业间的网上设计、制造、计划管理等全方位业务协同的纵深方向发展;大型企业和上游主要业务合作伙伴的协同水平达到39.3%,与下游主要业务合作伙伴的协同水平达到39.7%。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已经占有B2B服务市场29.55%的市场份额。[32]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继续稳步推进。2009年,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摆脱困境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交易额继续保持增长;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工程陆续启动;在两化融合试验区中,中小企业的示范体系开始形成。

移动电子商务开始启动。2009年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工程取得突破,移动商务营收规模快速增长;根据艾瑞数据,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48.8亿,移动电子商务收入规模达到5500万元,同比增长约130%。

网络购物人数激增,网络支付逐渐普及。根据CNNIC报告,2009年应用网络购物的网民占28.1%,达到1.08亿人,比2008年增长了45.8%,增速远远超过当年网民的增长速度;应用网络支付的网民占24.5%,比上一年增加62.3%。

2.环境建设

(1)政策法规

国家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政策环境持续向好。在鼓励行业发展方面,温家宝总理的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国资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等。在加强监管方面,国家或地方陆续出台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关于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网上仲裁规则》、《深圳市互联网软件知识产权保护若干规定》等。

(2)电子支付

银行卡产业快速发展。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底,全国银行卡发卡总量约为20.7亿张,较2008年增加2.7亿张。银行卡已成为中国居民个人使用最频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

网上银行平稳发展。2009年,中国网上银行市场交易总额达404.88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34.16%;其中,个人网银交易额达到38.53万亿元,占比9.52%。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上银行注册用户数达到1.89亿,较上年增长28%,网银用户占全部网民的比例达到49.22%。[33]

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交易额翻番。2009年,中国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额达到5766亿元,同比增长110.2%,连续五年增长速度超过100%。网上支付用户数也快速增长,支付宝宣布其用户数已经突破3亿,其外部商户数增长到46万家[34]

(3)物流业

2009年3月,国务院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第一次完整、科学地提出了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2009年,中国物流业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止跌企稳。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96.65万亿元,同比增长7.4%。全年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展,投资规模继续加大,公路、通航里程不断增长,港口码头泊位继续增加;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趋势明显,物流外包快速成长;物流业总体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

(4)网络信用

互联网信用问题依然不容乐观,诚信问题仍然是电子商务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根据CNNIC报告,网民网络交易信任水平偏低,仅有29.2%的网民认为网上交易是安全的,不到四成的网民愿意在网络上填写真实信息。

征信监管工作不断加强。信用问题促使网站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电子商务网站联合启动诚信活动,行业协会等组织开展了信用认证及行业自律活动。中国电子商会推出《中国电子行业电子商务企业信用资质认证实施办法》试行方案[35]。此外,国家工商总局继续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联网应用,利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联网应用系统汇总分发企业信用监管数据,对黑牌企业和有关责任人依法限制;完成了全国工商系统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交换平台的建设。

【社会领域信息化】[36]

(一)教育信息化

1.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成熟和完善。截至2009年底,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覆盖全国200多城市,CERNET已有光纤干线30000多公里,主干网传输速率达到2.5G-20G,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座城市;CERNET国内互联总带宽达到48Gbps,国际互联带宽达到11Gbps;联网大学、教育机构、科研单位超过2000个,用户超过2000多万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家学术计算机网络。CEBSat拥有集体接收站点近70万个,有效覆盖3亿人群,承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文化共享工程、部队远程教育等国家四大远程教育工程。

高校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52.7%的高等院校和10%中职学校已经建成了校园网络,高校多媒体教室比例达到43.65%,生机比为19:1,师机比为2:1,53%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2.教育资源开发利用

“中国数字科技馆”通过验收。该项目把散布在教育部、中科院和科协系统的海量科普资源数字化入库,面向社会提供科普资源公益性共享服务。截至2009年底,已经建成90个不同学科和专业领域的专题馆,累计资源总量达到1.8TB。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几十万所中小学校,采取卫星电视播放、网络在线研讨和集中辅导答疑相结合的方式,共培训45万名中小学教师,其中远程培训43.5万名。

(二)卫生领域信息化

医院信息化“重管理、轻应用”现象有所改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方面,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药库管理系统及门急诊药房管理系统实施状况较成熟,已实施比例分别为89.31%、88.77%、85.42%,应用呈现快速整体上升趋势。临床信息系统方面,医院住院护士工作站系统应用比例达74.6%,病区医生工作站系统、门急诊医生工作站系统和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分别为47.9%、45.9%和43.84%;而临床路径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比例仍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进入试点和深入应用阶段。全国约有60个城市提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任务,其中15个城市已经投入运行。从运行情况来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已经在支持公共卫生、卫生监管、医疗服务等方面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应用效果明显。全国1/3的省份完成了省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建设,信息化已经开始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2/3的省级卫生监督机构全面启动卫生监督业务信息化,提高了卫生监督工作效率和科学执法与处置水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进一步支持艾滋病、肺结核、鼠疫、禽流感、医院死亡病历和健康危险因素等专项业务监测信息报告工作,提高了信息敏感性和全面性水平。

(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本级数据中心功能进一步完善,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建设继续稳步推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数据中心运维管理制度和规范流程。各地数据中心通过设备、人员和数据“三集中”,统一程度逐步提高。全国共有270个地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建立了统一的数据中心,为各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的协同办理和信息统一管理奠定了基础。

人力资源应用系统建设力度加大。2009年,完成了军转安置管理信息系统修改完善和系统升级,采集、汇总94.1万多企业军转干部数据,建立了全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信息数据库;完成了人员调配和高校毕业生接收计划管理系统研发工作;完成了全国调解仲裁管理信息系统、劳动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以及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数据库系统维护升级方案;完成2010年度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支持服务工作,涉及570个用人单位和15528个计划职位,网上报名人数达215.6万人次。

全国社保网络体系基本建成。25个省(区、市)实现了与所辖全部地市的联网,319个地市实现了与省级数据中心的联网,占全国地市总数的89.1%,城域网已经覆盖到89.3%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

(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

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工程在基础环境、数据资源、应用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础环境方面,建立21项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建成了以小型机集群技术为核心的高标准机房,完善机关内、外网,建立信息安全体系和系统管理平台;数据资源方面,建立了育龄妇女信息、实行计划生育的老年夫妇信息、计划生育独生子女伤残死亡信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信息以及人口和计划生育决策支持等五个数据库;应用系统方面,完成了人口信息采集系统、人口决策支持系统、人口和计划生育业务执行系统、人口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

全员人口信息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人口个案信息管理系统,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上海、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等17个省(区、市)已基本建立全省统一的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并初步实现省级数据集中。12个省(区、市)初步建成辖区内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安徽等省已实现省内流动人员信息网上核查。浙江、山东、广东等省探索开展了数字化服务站建设。

(五)民政信息化

民政信息化中长期规划颁布实施。2009年,《民政信息化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年)》和《民政部信息化总体架构设计》颁布实施,为民政信息化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

基础支撑环境二期工程进展顺利。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制定了民政信息化基础支撑环境总体建设规划,明确了建设统一计算平台、统一应用支撑平台、统一数据管理平台、统一存储平台、统一安全平台、统一备份平台、统一运维平台、统一网络平台、统一物理平台等“九大平台”的建设目标。

一批应用系统部署实施。2009年,建成了村民自治和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全国婚姻登记信息系统(二期)、民政新闻口径库管理信息系统、民政部机关内网门户网站、救灾物质储备库管理信息系统、社会工作师证书登记信息系统等,对军休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升级。

全国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进入实施阶段。系统设计文档编制工作基本完成,编制了《低保应用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低保应用系统总体架构设计说明书》、《低保应用系统集成设计说明书》、《低保应用系统概要设计说明书》、《低保应用系统数据库设计说明书》等8份系统设计文档;系统软硬件采购工作有序进行,民政部对中央财政支持西部困难地区和两个试点省系统软硬件实施工作进行部署;标准规范逐步完善,完成了系统标准规范框架和技术及16个业务、技术和管理标准规范编制工作。

(六)其他社会领域

环保、测绘、气象和地震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环保信息化注重提高基础能力,启动实施了“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电子政务综合平台和交换平台应用取得成效,政府网站在信息量、功能性、服务性方面有较大程度提升,环境信息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测绘行业在基础地理信息社会化服务与应用方面,成功推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公众版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并全面启动了全国1:25万公众版地图成果的推广应用;新农村测绘保障服务深入推进,2009年测绘部门累计开发涉农地理信息服务系统18个。气象信息基础业务总量大幅增加,2009年国内气象通信系统接收数据总量比2008年增加1390GB,国际气象通信系统接收信息量增加了2751GB,发送信息量增加了551GB;完善了“共享平台业务化运行系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气象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地震信息化以规范信息网络管理、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为重点,保障网络稳定运行;进一步推进数据管理及信息服务,做好数据共享工作;推进信息网络新技术应用,为监测预报发展搭建服务平台和储备技术。

公安、法院和检察院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公安系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公安三级主干网络全部建成,网络宽带得到有效扩容;公安信息网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运行管理体系基本建成;全国公安机关已经基本建成部、省、市、县四级视频通信系统;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了人口信息系统、全国违法犯罪人员信息系统、全国公安人事管理系统、全国公安交通管理系统、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系统的功能,扩大其应用范围,公安系统信息化应用已步入高端综合开发使用阶段。[37]法院系统大力推进信息化在审判管理、执行管理、信访管理、司法为民和政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审判工作的深度融合,为方便当事人诉讼,为提高审判工作效率,为缓解审判压力提供有效地支持。检察院系统信息化基础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检察机关全国统一举报电话“12309”及受理平台陆续投入使用;颁布《2009-2013年全国检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2009-2013年检察信息化基础网络平台建设、网络安全保密建设、信息化应用与标准规范建设、统一信息资源规划4大任务、5类15项具体工作。

【文化领域信息化】

2009年,文化领域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建设大力推进,网络文化产业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文化资源总量不断丰富,数字出版产业飞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38]

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和影响力,并对网络文化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2009年2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网友在线交流并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参政议政、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也为执政者打开了一个了解社情民意的崭新窗口。2009年2月6日,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努力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健康发展;并指出,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要进一步强化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公众举报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抵制网上低俗之风的良好氛围。

国家始终积极推进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环境得到有效治理。2009年1月首届中国网民文化节在北京启动,旨在进一步引导健康的互联网文化前进方向,把“文明上网”工作推向新的高度。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范围日益扩大,重点新闻网站和知名商业网站充分发挥优势,以新华网、人民网等重点新闻网站为标志的网络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初步形成,2009年11月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中国知名网络媒体共同签署《建设安全互联网宣言》,通过报道和引导,确保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占据主流。网络的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成效明显,2009年12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向所有会员单位和广大网民发出了《文明办网 文明用网》的倡议书,号召深入开展行业自律,坚决抵制网络淫秽色情与低俗信息,全面净化网络环境。与此同时,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环境治理工作力度加大,各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次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09年底,公安机关共删除网上淫秽色情信息150余万条,关闭淫秽色情违法网站、栏目9000多个;立案侦查网络淫秽色情违法犯罪案件4186起,破获违法犯罪案件3259起;关闭手机淫秽色情网站、栏目2300余个,破获手机淫秽色情网站刑事案件31起。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对未经审批擅自运营及存在低俗内容的133款网络游戏进行了处罚,取缔了宣扬淫秽色情内容的手机游戏38款、Flash游戏137款,共查处违规网站145家。垃圾短信蔓延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截至2009年第三季度,共排查关闭1.3万余个违规短信群发端口,处理600余家违规增值电信运营企业,整改、关停1.1万个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自有短信业务。[39]

网络管理工作继续加强,网络传播作品的秩序进一步规范。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关于计算机预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的通知》,要求2009年7月1日后出厂和销售的计算机应预装“绿坝-花季护航”软件,即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2009年,国家版权局、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第五次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各地共对3130家重点网站实施主动监管,各级版权行政执法部门及公安、通信管理部门共查办网络侵权案件558件,关闭非法网站375个,采取责令删除或屏蔽侵权内容的临时性执法措施556次,罚款总计1337500余元,没收非法服务器163台,向司法机关移送25起涉嫌构成刑事犯罪的重大案件,有效遏制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

(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快速推进。截至2009年底,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14个县级支中心(县级覆盖率96%)、15221个乡镇基层服务点(乡级覆盖率44%)、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合作共建村级基层服务点75万个,配备文化共享工程专用设备的47.5万个(村级覆盖率75%)。全国33个省级分中心全部开通了电子政务外网,实现了支持互联网、专网的双网下载和上传资源。

数字资源建设形成规模,传输、入户工作取得新进展。累计到2009年底,资源量达到90TB(国家中心23.5TB,各省合计66.5TB),其中视频资源70132小时,电子图书52691种,电子期刊3604种;少数民族语言视频资源1510小时,电子图书1250种,涉及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5种语言。2009年与中国移动公司合作,探索面向“三网融合”的网络电视、IPTV、3G等新兴技术手段,开通了“共享工程3G手机网站”。辽宁省结合本省有线电视网,辅以卫星传输,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文化共享工程入户工作。文化共享工程入户工作覆盖人口已超过5000万。[40]

(三)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

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量累计达到320TB,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专题讲座、地方志、音乐歌曲等,并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服务社会公众。2009年4月,国家图书馆向文化共享工程提供了第二批数字资源。通过实施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各县级图书馆数字资源量将大大增加,最低将达到2.2TB,将成为面向基层群众提供数字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成为基层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和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41]

(四)文物博物馆信息化

文物博物馆信息化建设进展顺利。2009年,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再次改版,新增了政务公开、服务窗口、交流互动等栏目,维护和升级了文物安全与行政执法管理信息系统、考古发掘电子审批系统,增加了执法督察人员年审、考古领队年审等功能,初步实现了网上政务服务功能。国家文物局新版OA系统、财务专网系统基本建成。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成绩,“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启动了北京等17省(区、市)的数据采集工作,到2009年底吉林、山东、广东、重庆、贵州、西藏等6省(区、市)已完成馆藏一级文物数据报送工作,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项目实地汇总验收了吉林、浙江、天津、山西、江苏5省市数据,长城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全面建成,明长城调查工作已基本完成。[42]

(五)广播影视数字化

广播影视数字化进程加快。电影数字化水平明显提高,新增现代化影院142家、626块银幕,新建数字影厅500多个,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二期工程正式启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供电视播映的数字电影110部。新媒体发展加快,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覆盖网络扩大,内容服务增加,全国统一的运营体系初步建立;中央电视台开播中国网络电视台,国际在线多语种优势进一步强化,中国广播网实现了全台12套节目在线收听和点播。[43]

(六)新闻出版行业

新闻出版行业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新闻出版总署门户网站完成了整合及升级改版项目,实现了年检申报等业务。中国出版网、中国新闻出版网等行业网站对网络带宽进行了升级,增加了视频直播和点播功能。截至2009年底,全国省级新闻出版局仅有西藏自治区未建立独立域名的网站。出版业网站建站量不断增加,能检索到的出版社网站已达451家。[44]电子政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新闻出版总署政务信息交换平台、全国图书在版编目系统(三期)、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系统、新闻出版总署标准化协同工作平台等通过验收,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中华字库工程和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相继启动。[45]

数字出版产业飞速发展。2009年,数字出版业产值达799.4亿元,比2008年增长50.6%;其中,手机出版已成为规模最大的数字出版类型,产值达到314亿元,网络游戏收入达256.2亿元,网络广告达206.1亿元,电子书收入达14亿元,数字期刊收入6亿元,数字报(网络版)收入达3.1亿元,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传统出版集团、出版社纷纷涉足数字出版,中国出版集团的“中国数字出版网”工程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信息化试点;安徽出版集团将开通“时代”网上教育平台,推出第一份教育类手机彩信报;陕西出版集团已与国家图书馆签署协议,将建立“中国版本图书馆——文化教育音像出版物数据库”,该数据库建成后将是国内最权威、最完整的音视频资源数据库。[46]

(七)数字内容产业

数字内容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09年,数字内容产业整体规模达到2814.3亿元,增长率为29.5%,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互联网数字内容市场规模达到712.8亿元;搜索引擎业务与行业的融合成为增长的亮点;移动搜索呈现加速启动的态势;网络文学发展迅速,成为互联网数字内容中的活跃力量;网络游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256.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9.4%,并带动了相关产业增加产值近555亿元[47];即时通讯和网络视听等业务发展趋于成熟,增长较平稳。移动数字内容正处于起步阶段,增长速度快,2009年实现21.8%的增长,规模达到1551.6亿元;中国手机阅读市场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1.55亿,成为继移动音乐之后最具潜力的业务[48]。动漫影视片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全国获得播出许可的国产电视动画片达到322部,总产量达到17.18万分钟,增长31%,居世界第一;动画电影产量达到27部,增长68.75%。[49]

【电子政务】

2009年,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步伐加快,政府网站建设势头良好,电子政务应用成效显著。

(一)政策法规建设

2009年,中央和地方政府为进一步优化电子政务发展环境,加速电子政务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电子政务建设方面,教育部颁布了《2009年度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实施要点》,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的通知,广州市、哈尔滨市分别印发了《关于加快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意见》;电子政务绩效考核方面,国家工商总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工商系统电子政务实施与绩效调查》的通知,福建省出台了《2009年度省直单位电子政务绩效核心考核指标》;政务公开方面,农业部颁布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系统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上海、广东、广西分别出台了《2009年上海市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意见》、《2009年全省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和《2009年全区政务公开及政务服务工作计划》;电子政务工程管理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政府网站发展评估核心指标体系(试行)》,江苏省印发了《关于加强政府系统电子政务管理工作的通知》等。

(二)应用系统建设[50]

2009年,国家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步伐加快。“金税”、“金土”、“金财”、“金信”等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一期工程通过验收,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已经成为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行业监管、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

1.“金税”工程

“金税”工程三期第一批启动的三个项目进展顺利。业务需求整理与分析项目完成了需求整理、需求分析、需求持续管理等工作,结合业务变革和制度创新,形成约950万字的“金税”三期工程业务需求基线版本,通过了内外部专家评审;总体规划设计与工程管理咨询项目主要完成了现状分析评估与业务技术创新分析、业务需求分析、总体架构设计、系统分析和设计、实施方案编制等工作, 按照“全国大集中模式”进行了总体设计;数据中心(南海)项目于2009年9月中旬完成土建项目和相应监理项目招标工作,签订正式合同并动工建设。此外,第二批启动的关键技术验证项目、工程监理项目已完成项目招标,即将完成合同商签进入实施阶段;网络建设项目和身份认证项目已完成听证会及专家论证会,进入招标阶段。系统软件选型项目的资金动用申请已得到财政部的批复。

2.“金盾”工程

200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同意“金盾”工程(二期)中央本级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报告。公安部全面启动“公安情报信息综合应用平台”、“警用地理信息基础应用平台”和“部门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公安情报信息综合平台”建设方面,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公安“大情报”系统联动应用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国公安“大情报”系统建设的通知》,举办了全国情报信息综合应用平台联动应用实施培训班;“警用地理信息基础应用平台”建设方面,制定了《警用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建设规范》等文件标准,完成了相关PGIS平台软件的许可证发放、系统规模应用示范、系统验收等工作,并利用警用地理综合应用平台的空间分析能力和强大的可视化展现能力,提高了快速反应、协同作战和决策指挥能力;“部门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公安机关和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工作稳步推进,公安部和人民银行等部门都已开展信息共享交换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3.“金土”工程

2009年,“金土”工程一期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并开始着手工程二期建设项目立项工作。

“金土”工程一期建设成效显著,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和对外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土地、矿产主要行政审批业务实现三级联网运行,全国建设用地审批、预审、探矿权审批等主要业务在部政务大厅实现100%网上受理和审批,工作效率提高一倍以上。实行网络化远程电子报件,节约了报件人成本,审批时限缩短一半以上;初步建立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的技术体系。土地管理方面,全面掌握土地“批、供、用、补、查”等土地管理各环节的数据,通过数据叠加分析,可发现土地未批先用、未批先供等违法违规现象;矿业权管理方面,能够100%实时掌握全国探矿权、采矿权的数量、面积及在不同地区和矿种间的分布等情况;业务管理流程进一步优化。

“金土”工程二期立项准备工作启动。组织编制《金土工程二期需求分析报告》,明确“金土”工程二期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总体框架,“金土”工程二期建设的重点是围绕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信息采集与动态监测系统、综合分析与预警处置系统,以及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开展相应的数据库建设、系统开发。编制《金土工程二期项目建议》并报国家发改委。

4.“金财”工程

2009年,“金财”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应用支撑平台,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能力得到加强。开发了基于平台的统一用户管理系统,深化基于平台核心业务系统应用,充分发挥山西、四川、河北等试点作用,平台在省级财政部门的推广实施工作全面展开。预算精细化管理方面,组织完成了中央部门预算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完善了中央部门预算项目管理子系统,开发了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子系统,建立了中央部门人员信息库和定员定额测算子系统,组织开展地方部门预算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工作,全力组织开展新版地方部门预算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预算执行管理方面,对现有中央国库支付系统和预算执行信息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完成部门决算审核查询系统开发工作,建立财政部与人民银行间的信息传输平台,对地方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继续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应用推广工作。对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非税收入管理系统进行系统整合。

5.“金信”工程

2009年,“金信”工程加强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了以国家工商总局政府网站为核心的总局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商标注册网上公告、网上查询、网上申请,企业登记网上公告、网上年检预审、网上查询,直销企业网上报备等办事服务。仅商标网上申请一项,日平均1800余件,接近日受理量的1/2。

业务应用系统得到广泛应用。截至2009年12月31日,打击传销规范直销信息化应用系统用户遍及总局及31个省的省、市、县多级工商行政管理机构,注册人数达到10239人,共有24家直销企业利用该系统进行直销报备。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局使用执法证管理系统上报到总局的执法证信息数据已经超过10万条。

6.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工程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一期工程通过验收。截至2009年底,政务外网已连接中央政务部门60多个,连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32个地市州,1234个区县,接入政务外网的各级政务部门达9400多个,接入终端近40万台,成为我国覆盖面最广、连接部门最多、规模最大的政务公用网络。同时,政务外网已经承载了国家应急平台系统、监察部纠风业务系统、文化部文化共享工程、“金安”工程、新华社新华频媒项目等10个部委的12项全国性业务应用。政务外网的建设,使各级政务部门可以共用统一的网络开展业务,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建设和运维经费,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政府网站

2009年,各级政府继续加大政府网站建设力度,信息公开进一步规范,信息内容更加实用,网上行政办事范围不断扩大,公众参与途径和机制日益完善。政府网站发展呈现以下新特点。

1.信息公开在强调全面性和规范性的同时,开始注重信息的实用性。各级政府继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并出台了信息公开条例,保证了信息公开全面性和规范性。信息的实用即围绕老百姓关注的热点,加强政府信息的公开深度,一些政府网站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广州市政府网站全面公开了114个市直部门的预算,四川省政府网站建立了“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资金接收使用情况”及“灾后重建项目监督及资金公示栏目”,深圳市政府网站公开财政预决算的执行情况,浙江单列市也公开村级财务信息,得到了网民普遍支持。

2.加强网站资源的梳理与整合,网上办事水平提升。各级政府整合各部门在线办事项目,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梳理业务流程,努力将政府网站打造成“一站式”服务窗口。广州市政府网站整合民生领域公共服务资源,设立“百件实事网上办”、常用信息查询等专题,涵盖了医疗卫生、劳动保障等7个领域,涉及环保绿化、公用事业等20个主题,全面满足用户需求。“中国上海”以办事事项为服务单元,整合办事指南、表格下载等服务资源,基本覆盖了用户办事流程。“深圳政府在线”先后组织28个部门,围绕业务职能,利用统一平台开发实现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出入境、住房、婚姻、供水等40多个场景式服务,并在门户网站统一展现。

3.创新公众参与渠道设计,增强政民互动效果。政府网站通过领导信箱、投诉举报、在线咨询、在线访谈、留言板等功能加强政民互动,但大多数政府网站的互动有效性和及时性还有待提高。商务部网站设置了“在线访谈”、“公众留言”、“网上调查”栏目,“在线访谈”栏目实现了在线视频文字直播、网民实时互动参与、访谈内容整理汇编等重要功能;“公众留言”栏目设定留言回复时限为5个工作日,及时性大大提高;“网上调查”针对网站建设、热门话题等与网民互动,取得良好效果。

4.“举报网站”的开通成为政府网站建设亮点。200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12380举报网站(www.12380.gov.cn)、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违法违纪举报中心网站(jubao.court.gov.cn)、最高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网站(www.12309.gov.cn)、中央纪委监察部举报网站(www.12388.gov.cn/xf/)先后开通,“网上反腐”成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大举措。

(四)应用成效

2009年,电子政务建设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务为目标,以深化业务系统应用为重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网络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应用成效逐步凸现。

电子政务成为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一期工程能够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的快速部署,并且在各级政务部门开展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汶川大地震中唐家山堰塞湖排险以及2009年交通部海上搜救演习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为相关部门的高效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公安部通过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等一批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在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打击违法犯罪方面的能力;2009年,在新疆“7?5”事件处置、国庆60周年安全保卫等应急事件处理和重大活动中,应用系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测绘电子政务建设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保障服务及时有力,在历次抢险救灾中,第一时间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应急办等相关部门提供灾区地图、电子地图、高分辨卫星遥感影像等测绘结果,为政府相关部门快速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51]

电子政务加强了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工作互动。2009年,公安部与人民银行建立人口联网核查会商制度;环保部通过开展电子政务外网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实现了与地方环保部门之间的政务信息交流与共享;国土资源部与银监会在5个城市共同开展银行—国土信息查询系统试点建设;海关总署与人民银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数据交换系统;国家人口计生委积极协调民政、公安、教育、统计等部门,初步建立人口宏观统计数据的协商与对比分析机制。[52]

电子政务促进了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国土资源部政务大厅将4类共计15项审批事项纳入政务大厅统一受理,31个省(区、市)建设用地全部实现远程申报。2009年,政务大厅全年共办理建设用地等五类行政审批事项2939件,发送审批结果1880件,受理政府依申请公开81件。法院系统各级人民法院大力推进信息化在审判管理、执行管理、信访管理、司法为民和政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为提高审判工作效率提供有效支持。工商总局全面推进包括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应用系统、执法证管理系统在内的各业务系统应用,加强上下业务协同和联网应用。税务综合征管系统、增值税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的深化应用,使重要数据实现了按月从省局集中至总局,并逐步向地税及第三方部门提供数据拓展,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53]

【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电子信息产业在近十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随着国内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和世界经济逐步回暖,自2009年下半年起开始企稳向好,生产增速低位回升、出口下滑速度放缓、经济效益降幅收窄,总体呈现回升态势。软件行业2009年大力拓展国内市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产业规模继续扩大,结构和布局不断调整,行业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电信业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目标,积极开展3G 建设及业务应用,大力推进TD产业化、商业化进程,加快通信业转型步伐,市场竞争格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全行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电子信息产业

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发展速度总体回落。2009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收入51305亿元,同比增长0.1%;利润1791亿元,同比增长5.2%;出口交货值28932亿元,同比下降5.6%。全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3%,比上年增速下降7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50202亿元,同比增长2.4%。2009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依然保持重要地位,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在全国外贸出口中的比重超过1/3,全年降幅低于全国出口2个百分点,为减缓出口整体下滑发挥积极作用;从业人员达到75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9%左右。(参见表1.1)

表1.1 2009年中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单位

2009

2008

增速%

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51305

51253

0.1

利润

亿元

1791

1703

5.2

税金

亿元

664

586

13.3

从业人员

万人

755

760

-0.7

销售产值

亿元

50202

49019

2.4

出口交货值

亿元

28932

30651

-5.6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投资增速出现回落。2009年电子信息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147亿元,同比增长17.5%,增幅低于上年15.8个百分点。新增固定资产2621亿元,同比增长34.9%,增幅高于上年3.4个百分点。通信设备行业投资增长较快,增速达到36.5%;电子器件行业投资增长2.8%,其中集成电路行业下降21.7%。

重点产品增长面扩大。自2009年二季度起,重点监测的27个电子信息产品中,实现正增长的产品面不断扩大,到12月底,微型计算机、显示器、彩电、手机产量分别增长33.3%、7.2%、9.6%、10.7%,集成电路产量同比下降0.7%。(参见表1.2,图1.2)

1.2  2009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产品产量完成情况

产品名称

单位

2009

2008

增减%

移动通信手持机(GSM CDMA)

万部

61925

55964.0

10.7

微型电子计算机

万台

18215

13666.6

33.3

彩色电视机

万台

9899

9033.1

9.6

数码相机

万台

8026

8188.3

-2.0

集成电路

亿块

414

417

-0.7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2  2005-2009年中国部分重点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情况

外贸出口下滑明显。2009年电子信息产品对外贸易总额7719亿美元,同比下降12.8%,这是本世纪以来首次负增长(参见图1.3)。其中,出口4572亿美元,下降12.5%,占全国出口的38%;进口3147亿元,下降13.5%,占全国进口的31%。基础产品下滑明显,电子元件、材料出口分别下降23.6%、36.3%;整机产品降幅相对较小,通信、视听、计算机产品出口分别下降3.8%、12%、8.9%。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1.3  2001-2009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情况

(二)软件产业

软件产业保持平稳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9年,全国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9513亿元,同比增长25.6%,增速比上年低4.2个百分点。分领域看,软件产品收入3288亿元,同比增长26.3%,增速比上年低2.4个百分点;软件技术服务收入2126.3亿元,同比增长31.4%,占全行业收入比重22.4%,增速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外包服务收入307亿元,增长35%;系统集成收入2202.9亿元,同比增长23.7%,低于上年增速26.7个百分点;嵌入式软件收入1673.6亿元,同比增长22.1%,低于全行业3.5个百分点;IC设计业收入222.2亿元,同比增长10.1%,低于全行业15.5个百分点。(参见图1.4)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1.4  2009年中国软件产业收入构成情况

出口和外包服务增长明显放缓。2009年中国软件出口185亿美元,同比增长14%,低于上年44.2个百分点;其中软件外包服务出口24亿美元,同比增长15%,低于上年86个百分点。软件外包服务受到金融危机一定影响,出口增速逐季下降,其中对日外包下降较多、对欧美外包则保持一定增长。

重点企业增长低于上年,部分企业业绩突出。2009年,软件百强企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以上,低于上年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长超过20%,其中以电信、金融行业业务为主的公司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如南京南瑞(电力)、广电运通(金融、交通)软件收入增速超过35%;汽车、交通、电力行业受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相关企业收入也保持20%以上的增长。

(三)电信服务业

电信业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协调发展。2009年累计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5680.6亿元,同比增长14.4%;实现电信营业收入8707.3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电信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完成8424.3亿元,同比增长3.9%;完成电信固定资产投资3724.9亿元,同比增长26.1%;实现电信增加值5012.2亿元,同比增长7%。2009年,电信综合价格水平同比下降了9%(参见图1.5)。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1.5  2005-2009年中国电信综合价格水平下降情况

电话用户发展总体平稳,通信普及水平进一步提升。2009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6107.2万户,净增7946.7万户(参见图1.6)。移动电话用户在电话用户总数中所占的比重达到70.4%,移动电话用户与固定电话用户的差距超过4亿户(参见图1.7)。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56.3部/百人,比上年底提高7.8部/百人。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3.6部/百人,比上年底下降2.2部/百人(参见图1.8)。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1.6  2005-2009年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和新增数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1.7  2005-2009年中国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总数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8  2005-2009年中国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普及率

新型电信业务持续快速发展,移动化趋势更加明显。2009年电信主营业务收入中,非话音业务收入3135.5亿元,同比增长8.8%,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上年底的34.5%上升到37.2%。2009年各类短信发送量达到7840.4亿条,同比增长8.4%;其中无线市话短信业务量127.4亿条,下降45.6%;移动短信业务量7713.0亿条,增长10.2%。(参见图1.9)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1.9  2009年中国电信业务收入构成

发放3G移动通信业务牌照,开创中国3G时代。2009年是中国通信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三家电信运营商发放三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3G时代。3G业务在2009年全部商用,用户开始规模发展,业务应用不断推陈出新。全年3G用户超过1500万户,3G可视电话、手机视频等面向个人、家庭、行业的信息化应用不断涌现。2009年运营商共完成3G网络建设直接投资1609亿元,共完成3G基站建设32.5万个,其中TD基站达到10.8万个。

(四)信息技术创新

国家继续出台措施支持鼓励自主创新,积极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环境,大力实施信息产业知识产权战略。2009年4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以“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信息服务的新模式、新业态”作为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各地方政府为落实振兴规划,也纷纷出台和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持政策和规划。

科技创新稳步推进,重点企业发展良好。截至2009年底,全国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达100万件左右,比上年增长20%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六成,通信、信息材料与加工工艺等领域是国内创新较好的领域;华为、中兴仍然位列内地企业专利申请总量排行榜的前两位,申请总量均超过1万件。新品开发保持平稳增长,新产品产值增长2.3%,占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22%,比上年提高了 0.3个百分点。2009年,电子信息百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接近1万亿元,增长2%,利润也保持正增长,均好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百亿的企业占1/5。软件业务百强企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以上,实现利润增长超过30%,其中面向金融、电力、通信、交通行业应用的企业业绩突出。

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丰硕。2009年国防科大研制出中国首台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天河一号”, 峰值速度达到每秒钟1206万亿次,是中国战略高技术和大型基础科技装备研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实现了中国超级计算机自主研发能力从百万亿次到千万亿次的跨越,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研制生产出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国家,将中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2009年9月,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64位龙芯3A四核高性能通用处理器,理论峰值为16Gflops,每颗CPU单瓦特能效比1.06Gflops/W,是目前x86 CPU的2倍以上,它是中国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四核CPU。此外,在中国市场三大3G制式中,国产厂商自行研发的设备占有率达到75%以上,其中中兴的B8300双模基站、上海贝尔的TD-LTE无线接入系统、华为的端到端LTE、大唐移动的A+B双频段单通道RRU、中国普天的紧凑式大容量基带资源池、国人通信的新一代智能直放站等设备,以及在承载网新技术方面华为、烽火通信、上海贝尔的40G、EPON、GPON、PTN、ASON、路由器等设备都成为2009年3G建设中的国产设备亮点。2009年12月,闪联标准(igrs)基础协议和文本框架2项标准在ISO/IEC(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最终委员会获得投票通过,正式成为国际标准,是中国电子信息领域自主创新的又一次突破。

中国方案入选4G候选提案。2009年10月,ITU面向全球4G(MT-Advanced)提案征集工作结束,中国提交了基于3GPP技术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LTE-Advanced(LTE-Advanced TDD 制式)技术方案,已获得欧洲标准化组织3GPP和亚太地区通信企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TD-LTE-Advanced技术提案是全球几乎所有运营商、制造企业共同商量的结果,中国在其制定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继TD-SCDMA之后,提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它吸纳了TD-SCDMA的主要技术元素,体现了中国通信产业界在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领域的最新自主创新成果。

【信息基础设施】[54]

(一)电信能力建设

2009年,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826.7万公里,比上年净增149.9万公里(参见图1.10);其中,长途光缆线路长度83.7万公里,比上年净增3.9万公里。固定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1705.9万路端,比上年净增15.1万路端;局用交换机容量(含接入网设备容量)49265.6万门,比上年减少1597.6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144084.7万户,比上年净增29553.3万户(参见图1.11)。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净增2702万个,达到13592.4万个。全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866367Mbps,同比增长35.3%。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1.10  2005-2009年中国光缆总长度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11  2005-2009年中国局用交换机和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

增值电信业务稳步增长。2009年,基础电信企业实现增值电信业务收入1923亿元,同比增长12.8%,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上年底的21.3%上升到22.8%。

(二)广播电视发展[55]

广播电视综合覆盖能力继续提高。2009年,全国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3%和97.2%,比2008年分别增长了0.35和0.28个百分点(参见图1.12)。居民彩电拥有率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农村居民彩电拥有率持续提高,城镇居民彩电拥有率比上年有所提高,较2007年还是略有下降(参见图1.13)。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75亿户(参见图1.14),比2008年增加了1125万户,增长了6.9%;其中,数字电视用户达6199万户,占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用户的35.63%,比2008年增加1672万户,增长36.94%,是2006年数字电视用户发展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

广播电视业数字化程度明显提高。2009年,全国电台电视台数字化取得新进展,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及北京、上海等8个地方卫视实现高标清同播。有线电视数字化扎实推进,全国实现整体转换的大中城市达163个,广西、海南、宁夏等省(区)所有大中城市完成整体转换,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超过6000万,其中双向用户超过3000万。无线数字化方面,组织实施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制定完善全国300个城市的频率规划。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研发工作取得新进展,正在积极筹备36个示范区建设,其中上海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12  2005-2009年中国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13  2005-2009年中国城镇与农村居民家庭彩电拥有量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14  2005-2009年中国有线电视发展情况

(三)互联网状况

全国网民规模继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稳步上升,手机网民呈迅速增长态势。截至2009年底,全国网民数新增8600万人,达到3.84亿人,同比增长28.9%,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2008年的22.6%提升到2009年的28.9%。宽带网民数新增7600万人,达到3.46亿人,占网民总数的90.1%。手机网民数新增1.2亿人,达到2.33亿人,占网民总数的60.8%,其中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已达3070万,占整体网民的8%,手机上网已成为互联网用户新的增长点,移动网络、手机终端在中国互联网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参见图1.15)

 

注:通过多种方式上网的网民被重复计入各种上网方式中,故各种方式上网的网民人数之和

大于网民总人数。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15  2005-2009年中国不同上网方式网民情况

互联网基础资源保持稳步发展。截至2009年底,IPv4地址已经达到2.3亿,数量仅次于美国,是全球第二大IPv4地址拥有国,年增长率为28.2%。域名数量保持平稳,域名总数达到1682万个,其中80%为.CN域名(参见图1.16)。网站数量继续平稳增长,网站总数达到3231838万个,较2008年增长12.3%(参见图1.17)。国际出口带宽增长迅速,达到866367Mbps,年增长率为35.3%(参见图1.18)。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16  2005-2009年中国域名和.CN域名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17  2005-2009年中国网站总数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18  2005-2009年中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变化情况

【网络与信息安全】

2009年,互联网和普通百姓的工作生活越来越紧密,互联网安全问题越发突显。因为从来没有像今天,网络安全与个人和企业,甚至社会和国家息息相关过。从2009年初央视3?15晚会对网银安全问题的报道,到5?19全国断网事件的发生以及年末百度被“黑”事件,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话题。计算机病毒是网络的最大安全隐患,病毒木马仍是互联网安全主流问题。

(一)网络与信息安全现状[56]

2009年,全国计算机病毒感染较上年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2009年计算机病毒感染率为70.51%,其中多次感染病毒的比率为42.71%。2008年5月至2009年8月以来,全国没有出现一种病毒短时间内大范围感染的重大疫情。用户密码、账号被盗的比例仍然呈上升趋势,2009年密码被盗占调查总数的27.14%,比上年增长了8.44个百分点,位居计算机病毒造成危害的首位。通过对全国主要流行病毒的特点分析,当前用户系统感染的病毒本土化趋势更加明显,同时,由于网页挂马方式已成为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脚本类病毒呈明显上升趋势。[57]

2009年,计算机病毒和木马处于一个“低调增长期”,类似熊猫烧香的重大恶性病毒越来越少见,一些小范围、针对性强的新病毒、木马的数量在飞速增长。据金山毒霸“云安全”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金山毒霸共截获新增病毒和木马20684223个,与2008年相比增加了49%。(参见图1.19)

 

1.19  2003-2009年新增电脑病毒和木马数量对比

在新增病毒中,木马仍然首当其冲,新增数量多达15223588个,占所有病毒总量的73.6%。黑客后门和风险程序紧随其后,这三类病毒构成了黑色产业链的重要部分(参见图1.20)。而且网站挂马的现象也显著增加,从2009年开始,金山网盾对互联网网页挂马进行全面监控,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检测到8393781个挂马网站。此外,欺诈类钓鱼网站的数量也在2009年下半年迅猛增长,仅12月,金山网盾共拦截钓鱼网站多达1万多个。

 

1.20  2009年不同类别病毒和木马比例

2009年,根据金山毒霸“云安全”中心监测数据显示,金山毒霸在2009年共拦截病毒约84亿次。全国共约7600万台计算机感染病毒,与2008年的感染量相比增加了13.8%。其中广东、江苏、山东三地的病毒感染量位列全国前三位,总感染量占到全国感染量的25%。(参见图1.21)

 

1.21  2009年全国各省的计算机病毒感染量

随着用户对网络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黑客、病毒木马制作者的“生存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病毒的“发展”已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类似熊猫烧香、灰鸽子等大张旗鼓进行攻击、售卖的病毒已经越来越少,而以猫癣下载器、宝马下载器、文件夹伪装者为代表的“隐蔽性”顽固病毒频繁出现,同时小范围、针对性的木马、病毒也已经成为新增病毒的主流。

引发网络安全问题的根源是“经济利益”。近几年,互联网黑色地下产业规模庞大,而且比较活跃,病毒、木马所带来的产业链规模不断被刷新,2009年病毒产业规模达到百亿[58]。网络犯罪正日益朝组织化、集团化、产业化演变。

(二)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1.安全环境建设

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更好地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国家及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2009年5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互联网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实施办法》,将信息安全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共四级;预警信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标识,一级为最高级。一级(红色)预警内容包括:运营商网站系统瘫痪或故障造成业务中断1个小时以上或造成100万以上用户数据丢失、泄漏,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本单位全国网内100万以上互联网接入用户无法正常访问互联网1小时以上,50%以上国际互联带宽电路阻断1小时以上,国内骨干网某个全网直连点1个以上互联单位方向全阻1小时以上,国家域名解析系统瘫痪,1家或多家重点注册服务机构域名解析服务瘫痪等;另外,其他非一级事件包括了域名劫持、网络仿冒、网页篡改事件等。2009年12月26日,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其中第三十六条规定了网络侵权责任的基本规则,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对自己实施的侵权行为应当承担责任,这一规定为划清网络侵权界限、依法制裁网络侵权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59],旨在针对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提高中国通信网络安全保障整体水平,增强网络安全事件预防保护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发生。

2.安全保障工作

木马和僵尸网络的治理取得一定成效。2009年,根据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的监测,境内被木马控制的主机IP共26.2万余个,较2008年大幅下降53.6%;境外有16.5万个主机IP参与控制上述境内主机,较2008年下降40.2%;境内被僵尸网络控制的主机IP共83.7万余个,较2008年下降32.3%;境外有1.9万个主机IP参与控制上述境内主机,较2008年增长257.8%。[60]

正式启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可工作。2009年5月22日,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认可证书颁发暨认证证书换发仪式在北京召开。中国自2006年正式引入国际标准并开展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以来,获证企业达到了200多家。该项工作在推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保障能力、增强客户信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各地纷纷加强打击网络犯罪活动。2009年4月重庆市九龙坡区法院首次对盗窃网络虚拟财产(货币)的罪犯进行了判罚(刑期10年6个月,罚金5万元)。2009年4月21日,山东省对首例使用DDOS手段攻击网络运营商,导致潍坊市互联网大面积瘫痪的四名犯罪嫌疑人依法判处有期徒刑9-10个月。2009年底,广东高院针对国内首例以侵犯公民信息安全的新罪名对7名被告追究刑事责任,判决其非法获取他人信息后进行电话诈骗(刑期3-11年不等,并处罚金4-15万元不等);因向上述被告人非法出售个人信息资料的周某也以侵犯公民信息安全罪进行了判罚(刑期1年6个月,罚金2000元)。

【信息化环境】

2009年,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持续向好,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继续完善,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稳步发展。

(一)政策环境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思路进一步明晰,各项措施继续推进。两化融合是应对全球科技经济竞争、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节能减排和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手段。2009年,省级两化融合主管机构改革相继完成,成立了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厅等行业主管部门,明确了信息化管理职能。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的两化融合试点示范有序开展,2009年,8个两化融合试验区共启动重点企业试点示范项目142项,项目涉及了钢铁、石化、飞机、汽车、机械、船舶、服装、食品、医药、家电、电子信息、物流等11个行业,重点支持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40个。[61]

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及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培育新模式、探索新机制、推广新技术”,2009年中国开展了国家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北京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移动支付和服务平台、上海大宗钢铁电子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大宗钢铁电子交易平台服务等83个项目成为首批国家信息化试点。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引导和推动了产业复苏。规划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主线,围绕九个重点领域,提出了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战略性核心产业实现突破、通过新应用带动新增长三大任务,以及七项操作性和时效性很强的保障措施。“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为消费类电子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品结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电信体制改革配套政策稳步推进。2009年5月份国务院颁布的《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研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信领域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的发布以及3G的发展给电信民营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良机。

农业农村信息化继续得到重视。2009年,“发展农村信息化”作为重要内容第五次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三农’水平,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壮大涉农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

2009年,商务部组织起草了网上商业数据保护指导意见、网上交易管理办法、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编写《中国电子商务报告》,为电子商务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此外,《加快软件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的意见》、《全国专利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民政信息化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年)》、《2009-2013年全国检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等规划或指导意见的推出,对相关行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法律法规

2009年12月26日,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首次规定了网络侵权问题及其处理原则,为划清网络侵权界限、依法制裁网络侵权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测绘信息化建设的法制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基础测绘条例》开始施行,《关于加强地理信息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出台,完成了《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纲要(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测绘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措施。

地方信息化立法工作继续推进。2009年《湖南省信息化条例》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息化促进条例》出台,并在年内开始实施。上海、贵州、甘肃、广西等省(市、区)相继出台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指导两化融合工作。2009年5月9日,全国首部地方性电子商务法规《上海市促进电子商务发展规定》正式实施。

(三)标准规范

1. 信息产业

2009年,中国共发布信息技术和信息安全方面的国家标准共计18项,其中修订10项;发布信息技术方面的国际标准共计112项,其中修订30项。[62]

2009年4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服务规范(试行)》,对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服务质量和通信质量提出了规范性要求。

2009年4月23日,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工作组(ITSS)在北京成立。到2009年底,工作组已完成基础标准中的《信息技术 服务分类与代码》、《信息技术 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运维专业组的《信息技术 运维服务通用规范》、《信息技术 运维服务交付规范》、《信息技术 运维服务应急响应规范》、《信息技术 终端设备运维服务规范》、《信息技术 数据中心运维服务规范》等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2009年9月11日,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成立。该工作组与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信息服务标准工作组等,统筹规划物联网的标准研究,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

2. 电子政务

山东省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立基本完成。北京市完成了《电子政务运维服务支撑系统规范》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了相关单位的意见。

3. 电子商务

2009年6月,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发布了《中国电子商务行业标准》征求意见稿。

4. 信息安全[63]

2009年,中国发布三项信息安全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实施指南》确立了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总体架构,为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所涉及的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工程建设等方面安全要求的实施提供指导;《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应急响应计划规范》规定了编制信息安全应急响应计划的前期准备,确立了信息安全应急响应计划文档的基本要素、内容要求和格式规范;《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规定了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内容和过程,为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提供指导。

5.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64]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到2009年,中国已制定了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朝鲜文、彝文和傣文编码字符集、键盘、字模等国家标准;在国际标准的最新版本中,在基本多文种平面中正式收入了中国提交的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朝鲜文、彝文和傣文编码字符集;藏文、朝鲜文、蒙古文的网站或网页初步建成;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字都能在windows系统上运行;28种少数民族文字开发了电子出版系统和办公自动系统;少数民族文字手机不断面市;少数民族语音及文字识别、机器辅助翻译等也有了一定的成果。

6. 其他

2009年,各行业领域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工作快速推进。水利技术标准体系修订工作完成,水利信息化作为一项单独门类列入新体系中,专业门类下共82项标准。《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指南》等10余项标准修改完善,《国土资源信息专用标准规则》等13项标准的试用工作完成,《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发布实施。环保部已经颁布11项行业标准,全国环境系统河流代码、环境信息元数据、减排业务流程规范等已完成编制工作。《银行卡卡片规范》等4项行业标准发布。卫生部以征求意见稿或试行稿的方式发布了《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电子病历基本规范》等技术标准和规范。公安部颁布了《公安指挥通信系统建设总体方案》、《公安350兆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互联接口技术规范》、《公安卫星通信技术体制规范》、《公安车载应急通信技术规范》、《公安移动警务安全接入笔记本加固技术规范》和《视频指挥通信和视频会议保障规范》等一系列涉及公安指挥通信建设的技术规范。

(四)人才培训

1.信息技术

2009年,“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训工程首批人才实训基地”启动,该项目以软件园区、信息技术企业、培训机构、高等专业院校为主要服务承载单位,充分整合社会培训力量,将对整个信息产业专业软件人才队伍建设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在教育科学研究、合作模式、实施方法等方面为中国软件人才战略实施确立新的参考标准。

2.电子政务

2009年11月16日至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在南京举办了地方电子政务干部培训班,来自副省级以上地方及江苏省部分地市的电子政务干部共71人参加了培训班。此外,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和中国信息协会信息主管(CIO)分会围绕电子政务规划与管理主题,从2009年11月开始,陆续推出了系列“电子政务规划管理师高级培训班”,已在北京、深圳、山东、江西等地成功举办多场培训活动。

3.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全国各地已经有275所本科高校和超过700所高职院校开设电子商务,有51所“211”高校开设招收电子商务专业研究生。[65]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9年,中国与欧盟开展物联网、RFID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就产品研发、标准制定和应用等进行沟通。落实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通信与信息技术分委员会机制,督促俄方信息技术产业及园区主管部门参与IT工作组的会谈及落实工作,同时中俄双方商定建立两国信息技术领域企业具体的合作机制。

2009年中电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五研究所与美国Strasbaugh公司300mm CMP技术合作项目正式签约。双方在这一领域的互利合作将大大促进中国关键半导体设备的开发推广与应用,对CMP设备产业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9年在美国举行的Gartner外包峰会使“ChinaSourcing”中国软件外包品牌得到了业界进一步认同,并受到欧美市场买家的高度关注,为软件行业在危机中寻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9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2009TD-SCDMA暨TD-LTE国际峰会、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新一代移动通信国际高峰论坛、2009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第七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产业高峰论坛、第二届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第五届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博览会、2009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2009年中国(广东)国际电子商务大会、国际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会议、第28届亚太网络信息中心(APNIC)开放政策会议、2009亚太公共服务高峰论坛等国际会议和活动在中国举行,促进了各领域在信息业方面与世界的交流。

 

[1] 执笔人:杨桦、孙志敏、王超。

[2]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3]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4] 数据来源:金山安全实验室反病毒专家预测数据。

[5] 数据来源:农业部、商务部。

[6] 此数据为2006年至2010年5月累计数。

[7] 数据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8] 数据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9] 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2009年对65家重型机械企业进行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调研数据。

[10] 数据来源: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11] 数据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2]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报。

[13] 数据来源:中电联科技开发服务中心。

[14] 数据来源: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

[15]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信息中心。

[16]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17]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18] 数据来源: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调查数据。

[19] 数据来源: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对棉纺织行业内中等规模以上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的抽样测评数据。

[20]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21] 数据来源:中国证监会信息中心。

[22] 数据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23] 数据来源:铁道部铁路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24] 数据来源:中国民航局,《中国民用航空》航采网。

[25] 数据来源:国家邮政局信息技术局。

[26] 数据来源: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

[27]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科技司。

[28] 数据来源: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经济信息中心。

[29] 数据来源:国家税务总局电子税务管理中心。

[30] 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商务部。

[31] 数据来源: ChinaVenture,《2009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投资统计分析报告》。

[32] 数据来源: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08-2009)》。

[33] 资料来源:易观国际数据。

[34]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数据,截至2010年3月。

[35] 《中国电子行业电子商务企业信用资质认证实施办法》试行方案于2010年3月出台。

[36] 资料来源:教育部、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国家测绘局、环境保护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

[37] 数据来源: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

[38] 数据来源: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人民网、新华网等。

[39] 数据来源:人民网。

[40] 数据来源: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

[41] 数据来源: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

[42] 数据来源: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

[43] 数据来源: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44] 数据来源:“2009全国出版业网站年会”发布的数据。

[45] 数据来源:新闻出版总署。

[46] 数据来源:《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47] 数据来源:新闻出版总署。

[48]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49]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50] 资料来源:国家税务总局、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财政部网络信息中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经济信息中心、国家信息中心。

[51] 资料来源:国家信息中心、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国家测绘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

[52] 资料来源: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环境保护部、海关总署、国家人口计生委。

[53]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经济信息中心、国家税务总局。

[54]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55] 数据来源: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56] 资料来源:《2009-2010年中国病毒疫情及互联网安全报告》。

[57] 数据来源:51CTO.com,《2009年中国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技术分析报告》。

[58] 数据来源:金山安全实验室反病毒专家预测数据。

[59] 《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于2010年1月21日颁布。

[60] 数据来源: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2009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

[61]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62] 数据来源:计算机行业标准化网。

[63] 资料来源:计算机行业标准化网。

[64]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人民网。

[65] 数据来源: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信息年鉴-20
10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