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生态危机与系统整合控制策略

周庆山

【网络信息生态概述】

网络的信息演化是人类信息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征是虚拟化空间的形成与发展,网络虚拟世界越来越深入影响到人类的现实生活,甚至已经与人类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生态化信息系统。

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是信息生态系统的一个发展形态,正如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也由单一物种、集群、种群、群落等层次结构组成。[1]比如,网络中存在着一般性网页、网络视频、网络博客、网络BBS等,同时,网络博客信息组成Blog信息集群,不同类型Blog信息集群构成Blog信息种群,同一生存环境下的各种不同种类的信息种群构成一个信息群落,而多个“信息群落”构成一个大的信息生态系统。

这个空间的生态系统具有特殊的功能和结构,信息网络社区打破了传统生态的时空限制,使信息社会的个体之间以及信息的生产与传递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之间无需直接接触就可实现双方信息沟通,群体活动的直接参与更加显著,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也不断提升。[2]

1983年,Peter Russell提出了“全球脑(global brain)”的概念。他认为,许多例证表明如果一个系统内部大量单元相互作用,可以使系统特性实现跃迁。如果系统内部单元数量达到100亿,那么该系统的复杂性就将跃迁到类似人脑的水准。当时Russell认为,人类人口有可能达到100亿,如果100亿人通过通讯设施连接,“全球脑”即可形成。这个“全球脑”类似于人的大脑,会形成一个具有独立运作能力的有机体,具有记忆、思考、反馈等诸多功能。[3]全球脑的形成与发展将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具有外在性与独立性、而又对个人具有支配力的全球脑,网络传播系统将形成一个巨大社区,逐步形成超乎个人之上的网络社会。在网络社会中,每个人不论是否使用网络传播系统,不论如何使用网络,都将受到网络社会的巨大影响。个人不但受制于传统社会的规范,更会受制于网络社会的作用。[4]

较早把生态学与网络发展相结合的人是曾以发表《赛伯空间独立宣言》著名的网络激进主义者约翰.巴娄(John Barlow),1995年,他提出了可以把网络及其发展环境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观点。但他并没有对该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5]如同自然界物理空间各种物种的生态循环与进化发展一样,网络空间的各种信息形态在生态性循环与进化,同时也面临着生物界的环境危机一样的信息危机。

探讨网络信息生态的发展、挑战与平衡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媒介不再是各自独立的传播渠道,而成为一个纵横交织的人类第二精神系统,这个系统的生态平衡在信息社会尤为重要,信息生态失调甚至恶化将会导致人类与信息环境的冲突日益尖锐,因此,我们在充分享受信息所带来的巨大便利和效益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信息的生态平衡问题。

【网络信息的生态危机与生态平衡机制】

网络空间在急剧膨胀和扩张的同时,也如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断开发和破坏一样,出现生态危机,恶化的环境不仅危害信息社会良性运行和发展,也带来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道德的失调和挑战。因此,像人们保护大自然一样,唤起人们对网络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维持网络生态平衡,是非常有必要的。概括来说,互联网的信息环境危机有四个方面的悖论性表现,即网络信息自由与信息安全的矛盾日益突出、网络信息泛滥与网络信息不足的悖论、网络信息公共性与网络产权的矛盾、网络虚拟化赛博空间与现实物质环境的冲突问题等。

结合相关研究,笔者认为,网络生态的系统平衡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整体协同性。网络生态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每个国家、地区、组织机构内部的网络系统都是一个局部的小系统。所以网络生态平衡的整体性就是指社会大系统平衡和局部小系统生态平衡的协同和统一。[6]

2.开放性。网络生态系统同生物生态系统一样都是开放系统。这个系统与外界每天都进行着信息的输入、输出。网络是现实世界的映像,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出现的事物都会出现在网络虚拟空间内。网络信息来自于社会,所以网络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开放性的动态平衡。

3.可控性。一切生态系统对于环境的干扰所带来的影响和破坏都有一种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能力,我们把生态系统这种抵抗变化和保持平衡状态的倾向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状态。网络是典型的人工系统,而信息主体——人作为网络生态系统中主体因子最活跃的因子,可以通过自身的控制、调节和发展来达到对网络的合理利用。[7]

4.多元共存与有效循环。完备的信息生态链能维持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 保证信息的顺利流转, 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促进信息社会和谐发展。[8] 因此,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只有保持其内部以及内部与外部之间稳定而有规则的资源流动与循环,才能维持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如网络信息的生产发布过程,经由网络信息的采集、网络信息的加工处理等过程到信息消费者的反馈与接受,然后再到网络信息的采集,这便是一个资源循环的过程。这种循环观还体现在网络信息资源的流动上,网络信息资源在传播过程中还呈现逐级减少的态势。[9]

5.结构平衡。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之间既相互并存和制约,也要相互协调,将各自的种群限制在一定的环境和数量,形成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稳定性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抗变稳定性(Resistant Stability),指的是生态系统抵抗干扰和保护自身结构和功能不受损伤的能力;另一类是弹性稳定性(Resilient Stability),是指生态系统被干扰、破坏后的恢复能力。[10] 这两种稳定性相互对立,即具有高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的稳定性是低的,同一个系统一般不易同时发生这两类稳定性。

【网络信息系统整合控制策略】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冲突的控制日益成为重要课题,很多学者提出应从网络信息政策制定、立法规范、道德建设、技术过滤等加以规范,但是,单靠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对策是不够的,一些对策无法解决权益之间的冲突,治标不治本。影响网络信息生态活动的外部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对于网络信息环境的管理,应根据网络环境中每个独立要素的变化及其对信息环境系统整体的影响来探索如何保证信息环境内部诸要素的协调以及信息环境整体与社会的均衡发展。

网络信息科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健全平衡的传播生态,随着网络媒体生态系统的发展,在外部环境因子的影响下,其内部各要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生态性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因此,应从系统整合的角度出发,对网络信息系统生态实施系统控制,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生态。

在生态系统整合控制的过程中,生态平衡是指导全局的根本原则;在进行生态系统控制时,必须对网络信息系统进行生态评价和规划,这是控制的前提和基础;系统控制策略中少不了生态调控的有关策略手段,这是生态系统控制的保障机制;只有对生态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才能够保证系统整合得以顺利的实施,使系统整合争取达到最优化的状态。[11]

生态调控是通过生态系统中主体因素的自我调控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外在调控进行的。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以保持系统和组分的稳定,以及系统内部与外部的能量流动,这种平衡的调节依赖于系统主体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系统主体对外部生态环境的反应及自组织能力。对于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来说,其自我调控便是针对网络信息系统的主体要素即网络媒体和网络用户而言的,主要体现在自组织机制以及网络用户的自律机制等,而政府的外在控制机制以及市场机制的整合协调也是必要手段。

(一)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理论(Self-organizing Theory)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研究系统自组织现象、规律学说的一种集合。自组织即是系统自行、自我组织起来的过程或现象。协同学创始人哈肯对自组织下过一个经典定义:“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我们便说系统是自组织的。这里的‘特定’一词是指,那种结构和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系统的,而且外界是以非特定的方式作用于系统的。”[12]

王京山指出,[13] 网络传播系统整体是不自觉地按照自组织原理发展起来的。因特网就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自组织信息系统,它过去和将来的运行和演化也将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因特网表现出来的复杂性和自组织状态可以由系统范围内不同的部分或空间的协作而表现出来。

网络生态位是网络传播系统自组织演化的结果和标志。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概念最初是从研究生物种间竞争关系中产生的,实验研究与野外观察证明,一个生态位只有一个物种,没有两个物种生活在同一生态位中,这就是格乌司原理。对网络传播系统而言,“网络生态位”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是人类传播网络信息系统层面,它决定网络信息系统的总体生态位,决定了网络传播在人类传播领域的地位。第二个层面的生态位,其竞争发生在网络传播系统内部,是指作为信息生产者的网络信息用户和作为消费者的网络信息用户之间通过其间的竞争与协同,形成相对稳定的网络信息传播群体类型结构。第三个层次的生态位,其竞争发生在具体的网络信息生产者群体或网络信息消费者群体之内,引发具体的网络用户群体生态位的变动或均衡。最后是具体网络信息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生态位,这是同一网络信息生产者或消费者群体内部通过竞争与协同形成的具体网络用户的“生态位”。[14] 网络生态位的四个层次是网络传播系统通过内外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是网络传播系统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通过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互动、通过网络传播系统各要素及具体网络用户的互动形成的动态稳定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在网络信息源复杂适应系统这种大型的多主体的自组织系统中,管理的最佳方式必然是有序性与无序性彼此适中的结合。其中的有序性用以保证整体的协调性,无序性用以使得各个组成单元能够在各个局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实现最佳可能性,从而达到整体功能最优。[15]

比如,在维基百科中,人性被设定为“初本善”,所以注册用户可以任意创建、修改、删除页面。在修正错误方面,维基力图做到让“更多的眼睛发现更多的错误”。一篇文章往往由上百人审查,而且是在不断讨论的基础上接受检阅。显然,与权威校正不同,维基百科提出了一种新的质量保障方式:只要有足够多的读者关注,所有的条目问题都会最终被发现并得到纠正,大家最终会将一个文档修改得更好,而不是更差。这种“真理越辩越明”的思想让维基百科拥有了其“修订版控制系统(RCS,Revision Control System)”来管理节点的内容, 用户可以随时找回以前的数据并对比。版本控制使多人协作成为可能,既可以保护内容不会丢失,又可以让任何信息被任何人修改和删除,由于系统会清除垃圾文字,最终剩下的就是最有意义的内容。[16] 维基百科的自组织运行机制运转比较完善。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统计,一条随便加入维基百科的不良信息会在平均1.7分钟内被删除;而据IBM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发现,维基百科遭遇的多数破坏活动5分钟内就能修复。[17]

在自组织机制中,协同演化规律也是推进网络生态进化的重要动力,网络信息生态也像自然界生态那样持续协同演化。发达国家在社会信息化方面研发利用较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全面,网络普及率高;发展中国家社会信息化建设晚一步,发展相对落后,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此过程中相互促进,较先进地区带动了落后地区信息化发展,落后地区信息化发展又为先进地区的信息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从而推动了先进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二者协同发展演进,完善了网络技术的标准,促进了网络硬件设施和软件标准的升级换代。[18] 当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协同演化是自组织机制的作用规律,但是协同演化也需要市场的推动和政府政策的推进,否则也无法实现演化的功能。

(二)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自律机制

网络信息系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数量比例、运作模式、功能结构和资源配置,这是一种生存状态下的自发调节方式。但是当网络信息系统生态发生危机时,便需要网络媒体的有意识调节。如网络信息污染、网络信息安全等危机严重侵袭网络信息系统生态环境并对网络受众造成使用、心理上的不良影响时,这时便需要网络媒体和网络用户的自我调节及控制。仅仅通过一定的调节方式是不够的,网络信息传播者的主体最终还是网络媒体从业者和网络用户,他们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为了保持健康的网络空间,网络媒体从业者和网络受众必须进行一定的自我控制,即所谓的自律机制。

自律的性质是非官方的控制手段,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主要通过网络用户自我约束、群众监督及网络空间的每一个机构、组织恪守网络准则来实现。它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唤醒人们的良知、羞耻感,从而实现作为控制手段的功能。[19] 自律的基准便是所谓的网络伦理原则,每个网络信息传播者的活动都必须恪守一定的网络伦理道德底线,以网络伦理准则来约束自己,坚持无害原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允许原则和可持续原则。同时,网络媒体的自我控制还必须以一定的自律规范为准则,以自律技术为保障。

正如在西方一些国家施行的电视电影以及网络游戏的分级制度一样,网络信息自律机制也需要建立网络信息分级制度。袁文秀,余恒鑫认为,信息分级可以给用户在查找利用信息时提供指导性信息。信息可按内容类别、重要性、保密程度、传递速度快慢等方面做标识。信息内容标识可以参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信息分级规则不能完全统一成一种标准,应该视各个机构、各个组织的具体情况而定。[20] 分级制度可以考虑通过互联网协会来制定,可以将不同性质的网站进行区分,侧重对于商业类型网站和针对未成年人网民的分级制度规范。

自律机制还需要建立自我评价以及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生态评价是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实施控制的前提,其生态评价是一个综合指标,涉及到系统内生态、外生态各部分的有效指标制定。对网络信息系统的生态评价,有助于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全面认识网络信息系统、受众、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科学合理开发网络信息系统资源,协调网络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依据。

自律机制中还有重要的部分就是制定网络信息伦理守则,信息生态的建设需要伦理规范作为基本价值理念,而网络信息生态则更需要相关伦理规范机制的调节与控制,其核心是伦理守则的制订和实施。

(三)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外部与内部之间的协调整合

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不仅是一个独立的自组织系统,更是一个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它不能脱离外在环境即现实社会而孤立存在,必须从中吸取到更新更多的信息,网络社会是作为现实社会的一个映象而出现的。因此,网络信息系统要有适应网络本身特点的地方,以完成网络的自组织控制,又要兼顾现实社会,并接受现实社会的控制。这便是网络媒体的自组织与他组织相统一的原则。同时也符合网络信息系统生态的系统整合原则,将内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模式与外生态系统的他组织方式整合统一起来,对系统进行整合控制。这才是解决网络信息系统生态危机的最终出路。[21] 因此,在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实施自我调控手段的同时,有必要对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施以包括技术控制、政策控制手段的外在调控机制。

对网络传播生态危机的解决无疑有赖于技术的进步、资金的投入、带宽的增加等手段。网络安全中物理安全的目的是保护路由器、交换机、工作站、各种网络服务器、打印机等硬件实体和通信链路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搭线窃听攻击;验证用户的身份和使用权限、防止用户越权操作;确保网络设备有一个良好的电磁兼容工作环境等等。网络隔离的目的是根据功能、保密水平、安全水平等要求的差异将网络进行分段隔离,对整个网络的安全性有很多好处。可以实现更为细化的安全控制体系,将攻击和入侵造成的威胁分别限制在较小的子网内,提高网络整体的安全水平。路由器、虚拟局域网(VLAN) 、防火墙是当前主要的网络分段手段。[22]

网络信息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要想有效地实施管理,必须借助社会控制的力量,借助政府管理的手段。政策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网络法制体系的建立完善、协调网络媒体资源的流动、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行政监管、对网络媒体发展的政策性引导、扩大本国经济文化在网络上的影响因子等内容[23]

从具体政策法规对互联网经营的许可条件来看,它直接影响绝大多数互联网相关企业的经营行为,鼓励或禁止其进入互联网市场。因此政策法规是影响互联网发展的首要环境因素。中国政策法规将ISP视为电信增值业务,禁止一般企业进入,严格市场进入限制的结果却是保护垄断,一些有电信背景的互联网企业在缺乏竞争的条件下建立,这个事实对后期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同期,ICP在缺乏法律约束的条件下大量发展,与ISP的电信垄断形成鲜明的对照。[24]

通过政策来调控网络信息系统生态、影响网络传媒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和谐发展的网络信息系统生态圈,使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内部形成一种有序结构的积极状态,以符合社会系统发展的需要,达到网络信息系统的内外平衡。因此,政府等各方力量介入网络信息传播领域、颁布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时,应遵守适度性、合理性的原则。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网络传媒和其它行业一样,也是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有的放矢,针对存在的问题来研发对策,而不能代行市场功能,以至于挫伤网络媒体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

在制定政策时,需要首先对网络信息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规划,生态规划是以网络信息系统-受众-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基础,以环境容量和承载力为依据,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手段,遵循生态规律,辨识、确定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复杂生态关系,从而提出建设网络信息系统和谐平衡生态的优化方案。[25] 此外,政府要积极推进第三方评价、认证、裁决以及自组织协调等机制的建立,推进网络政策的民主透明制定以及执行过程,推进网络治理的网民公民主体意识提升、网络公共性空间的建立与完善。

 

[1]赵需要.网络信息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2月

[2]卢朝. 浅析网络信息生态[J]. 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2(S1):102-103

[3]苏健华. 人工智慧、全球脑对人类与社会的冲击(初论)[EB/OL]. [2009.05.10]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5/15-13.htm

[4]王京山. 北京市教委课题“网络传播中的自组织现象及其规律研究”研究报告,2007年1月

[5]Aaron Foxx.Cyberspace activist views the Internet as part of ecosystem. http://archives.dailyuw.com/1995/110695/cyberact.html

[6]徐国虎.许芳.网络生态平衡理论探讨 [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

[7]徐国虎.许芳.网络生态平衡理论探讨 [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168-171

[8]娄策群.周承聪. 信息生态链概念、本质和类型. 图书情报工作.2007(9):29-32

[9]邵培仁. 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J]. 新闻大学, 2001(4):20-22

[10]曹凑贵. 生态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57

[11]蔡箐.网络媒体生态危机的系统控制策略研究[J]. 图书与情报.2006(6) 30-35

[12]H. 哈肯.信息与自组织[M].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29

[13]王京山,北京市教委课题“网络传播中的自组织现象及其规律研究”研究报告,2007年1月

[14]王京山.北京市教委课题“网络传播中的自组织现象及其规律研究”研究报告.2007年1月

[15]孙丽昙. 网络信息源的生态属性及其应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18)

[16]王京山,王锦贵.关于建立网络用户学的思考.江苏图书馆学报,2002(3)

[17]周庆山,王京山. 维基百科信息自组织模式探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2):29-32

[18]袁文秀,余恒鑫.关于网络信息生态的若干思考[J].情报科学,2005(1): 144-147

[19]张久珍. 网络信息传播的自律机制研究[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86

[20]袁文秀,余恒鑫.关于网络信息生态的若干思考[J].情报科学,2005(1): 144-147

[21]蔡箐.网络媒体生态危机的系统控制策略研究[J]. 图书与情报.2006(6):30-35

[22]李丽蓉.谈网络生态危机[J].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6): 48

[23]黄寰. 网络伦理危机及对策[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94

[24]冰山. 借用生态学评说互联网[OL]. 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electric/201110/l08.html,2000-11-10

[25]崔保国. 公共政策变迁和媒介生态循环[OL]. http://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5106, 2006-04-15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来源:《中国信息年鉴-2010》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