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信息时代产业转型升级必由之路

高新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规律,并以此成为全球制造大国,然而这些规律多少受到传统工业发展思路的影响,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需要被重新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分析了时代特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后,提出了推进两化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任务,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决议又提出了两化深度融合。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加深认识两化融合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于认清信息化环境下工业强国之路是十分必要的。

什么是当代最重要的时代特征?在2000年发表的全球信息社会宪章中曾预言:21世纪重塑社会的最有力工具是信息化,其原因是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大大提升了社会共享信息、知识的水平和能力,从而会促进了人类向创新型社会、知识型经济的转型。十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这一判断是正确的,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由于互联网,特别是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影响力十分深刻,企业、政府已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处理自己的业务,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已离不开信息技术和装备,整个社会对信息化的依存度大大提高,但这仅仅是一表象,也仅仅是开始。从本质上可以说,信息技术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信息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还在深化,信息化是整个21世纪最重要的时代特征。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产业格局发展、对企业竞争机制产生什么影响?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过去曾有过许多方面的研究。2008年源发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再次重视发展战略的研究,反思了既有的发展模式。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力求利用高新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优势,重新振兴制造业,刺激经济复苏,应对新兴发展国家崛起的挑战。再工业化战略不是简单地复兴制造业和强调发展实体经济,而是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高技术产业,实现智慧性(基于知识和创新)增长、可持续(绿色、低碳)增长和包容性(平衡、和谐)增长。在这过程中,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渗透和创新应用受到高度重视,都无例外地相应制订了新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国家也制定了加速工业化战略,将与信息化融合视为赶上时代步伐的机遇。当前,全球化、信息化正在促进经济格局、产业格局进入深刻的调整期,对我国的产业现代化进程,对我国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正在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对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形成制约。以美国为例,为振兴本国制造业,增加就业机会,已实施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今后还可能加剧。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预测,到2020年目前从中国进口的交通运输、计算机硬件、金属板材、机床设备等产品的10%-30%将回归在美国本地制造,每年可增加美国内产出200亿至550亿美元。这对我国出口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工业制品构成威胁,为我国调整外贸结构增加了困难。

其次,对我国招商引资增加难度。上一轮产业转移中我国大量承接了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随着劳动成本的提升,人民币汇率攀升,这种比较优势已经渐渐失去。相对于周边发展中国家,今后吸引一般外资加工业难度会增加。而在引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时,要么将受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政策影响,其高技术和新产业转移的门槛会提高;要么仍然承接高技术产业的最低端环节,无助于我国产业升级的需求。典型例子是苹果的平板电脑iPad,尽管大部产品在中国组装,开始在我国东部,现转移到中西部,但第一代iPad售价499美元中,全部加工劳务成本为33美元,其中在中国总装劳务费仅有8美元,而苹果公司获利高达110美元。这种在某些高新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模式值得反思。

再次,信息化时代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从市场需求看,不少行业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明显增加,市场呈现碎片化趋势,大批量同规格的生产模式已无法适应市场变化,大批量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迅速普及并在深化,向以更低成本生产更个性化产品方向发展,使企业生产更加柔性化。与此同时,由于用户偏好和新技术的进步,市场竞争形势多变,对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调配市场开拓能力和开发新产品能力,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更有弹性,更加敏捷化。另外,从供给方看,由于专业化、标准化、模块化的普及,许多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企业的优势往往在于注重细节,工业设计的精致和成本管理的精细成为致胜的关键,这要求企业管理更加精细化。

最后,全球资源成本价格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高涨,倒逼粗放发展模式加快转型。要求产品更加节能、工艺更多减排、生产更少废料,企业生产经营更加绿色化。

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同时,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来临。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将会在传统工业、特别是加工组装产业方面对我国形成优势。而在信息、能源、生物等领域正处于获得重大突破的时刻,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将会留住新兴产业发展的机会,在前沿产业技术领域将同我国进行直接的竞争。我国产业发展面临“后有追兵前有阻截”的局面,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模式转变得更具有紧迫性。

大量实践表明,两化融合在促进企业生产柔性化、市场反应敏捷化、经营管理精细化和绿色化,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可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两化融合是提升我国产业整体竞争力,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自主对策,是在信息化条件下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必要在产业界树立一种意识:当前,企业的竞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信息化时代的竞争,两化融合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提升企业竞争的必然选择。

在产业界还必须正确理解“两化融合”的内涵:“两化融合”既是工业化的高级阶段,也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既有别于传统工业化,也有别于一般意义的企业信息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总体目标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在传统工业化时代发展起来的产业形态,其技术支撑主要是机械化和电气化,高度依赖资金、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这不仅不可持续,也无法适应变化了的竞争格局。现代产业的主要特征是知识和技术密集,是更具创新性,其技术支撑为信息化和其他专业技术的融合,企业发展要更多地依靠信息资源和其他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两化融合不是一般的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是企业信息化的延伸和深化,并发展到高级阶段。两者的区别是:在信息化的支撑下,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要有明显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要有创新;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整体素质、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企业在适应市场环境不断变化时持续创新的能力要有大幅度的提升;两化融合要成为企业常态发展战略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支撑起的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市场环境变化,这才是真正的融合状态。

对于制造行业企业来讲,两化融合的目标状态,可以概括为精细管理加敏捷制造。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落实、重效果,在生产经营中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精细管理是解决企业如何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的问题,即“好”的问题。在一些两化融合先进企业中,成本管理已可以细化到每一产品、每一零部件。敏捷制造的内涵是以柔性生产技术和动态组织为特点、以提高快速响应市场能力为核心,采用企业内部、企业间信息平台形成的快速适应市场的一种机制,企业与其合作伙伴组成以信息平台支撑的价值网络。敏捷制造是解决企业如何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问题,即“快”的问题。将精细管理与敏捷制造有机地相结合,正是切中了当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是在企业层次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体现。

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以来,为推进两化融合做了大量工作,在提升我国产业整体竞争力,引导企业应对国际环境变化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总体上我国两化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三年来在十多个地区、城市设立了两化融合示范区,取得了良好效果,涌现一大批深有说服力的两化融合的先进典型企业和支撑服务平台。在工信部领导下,2009-2011年间,工信部科技情报所会同相关行业协会连续两次对17个行业、近1000家企业开展行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对行业两化融合所处的发展阶段、关键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有了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认识。评估将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分为四级:起步阶段、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和融合创新。据工信部科技情报所的研究总结报告,目前各工业行业中等规模以上企业的两化融合总体上正处于由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过渡的发展阶段,且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水平整体偏低,制约了行业两化融合总体水平提升。具体说,在参与评估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约25%的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43%的企业处于信息化局部覆盖阶段,22%的企业处于集成阶段初期或向集成阶段过渡,只有10%的评估企业处于深度创新阶段。而对于中小企业,近40%仍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当前提升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重点在于提高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特别是管控集成)应用水平。2011年4月工信部等五部委发布《关于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三个着力点”:着力加强制造业集成应用,特别是综合集成和产业链协同;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其他新型服务业态;着力发展信息产业支撑能力,特别是工业电子、工业软件、信息服务和新技术研发服务。“四条基本原则”是:以创新发展为战略基点;以绿色发展为重要切点;以智能发展为发展方向;以协调发展实现统筹推进的格局。

两化融合工作的主体是企业。提高企业实施两化融合战略的内生动力十分重要。当前,深化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建立公平竞争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是提高企业创新内生动力的根本。为此,推进两化融合要跳出过去抓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框框,不能仅树先进典型,还要规范市场环境,要以信息化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防止垄断、不正当竞争;要加强两化融合的绩效考核,改善国有企业治理;要加强市场监管、调控和信息服务,保证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的公平准入和公平竞争。

随着两化融合的深化,在企业级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和其他行业新技术的复杂性会大大增加,须要有专业化服务。发展支撑两化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是一项迫切任务。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对于全面提升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两化融合也拓展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空间,对于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含量、产业附加值,对于服务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支撑两化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指能带动、促进和支撑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服务业,按价值链环节可以分为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物流供应、客户服务等,按功能服务可以分为企业咨询、企业金融、安全生产、绿色生产、职业培训等。目前,总体上还是有待加强的领域。

推动支撑两化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要鼓励企业内生产性服务业剥离,通过“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降低运营成本:要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强化企业内部资源、业务整合的自主性,使企业能够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要加快推进信息服务、交易服务、功能性服务等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支撑两化融合的公共服务体系。还要加快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监管体系,建立并完善两化融合服务业规范体系,建立两化融合服务机构诚信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抵制不正当竞争,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要建立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源体系,通过高校专业调整、校企合作、人才引进等方式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激励机制、考核制度、约束机制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源的管理,通过目标设计、学科设计、学科建设机制创新等加强两化融合生产性服务业学科建设。

两化融合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实现工业强国的战略举措。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信息化支撑的新型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规模速度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任重道远。产业界需进一步树立时代意识、忧患意识、全局意识,进一步加强推进两化融合的紧迫感,精心组织,讲求实效,为建设我国现代产业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

来源:《中国信息年鉴-2012》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