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主创新促进两化融合

郑新立

  以工业化支持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施这一发展战略,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带动产业升级,在两化融合中推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全面全过程的融合】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当代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信息化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工业化则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在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由于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因此,我们面临着同时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这也就决定着我们必须采取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具体来说,我们既要尽快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又要发挥后发优势,用当代最先进的技术,用信息化的理念和技术推进工业化。这里,深刻认识当前我们所强调的两化融合的内涵及其规律是非常必要的。

  在时序上,工业化与信息化应当同步推进。不能再重复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我国经过35年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从全国来说,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但各个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就沿海地区来说,已进入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阶段,其重要标志就是其第二、三产业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不仅吸纳了本地第一产业的富余劳动力,而且吸纳了大批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前来就业。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已下降到20%以下,其中浙江省已下降到17%以下。而中西部的这一比重仍高达50%左右。衡量工业化水平可以有许多指标,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等,但作为一个经历了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大国,考量工业化的水平,归根结底要看农业劳动力的占比。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农业劳动力占比不断下降的过程。美国用不到1%的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不仅能满足3亿多人的需要,而且成为农产品出口第一大国。所以,评价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首先应当看其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

  从这方面来看,广大中西部地区未来一个较长时期,都应当把工业化作为重要的历史任务。但是,决不能走老路,要走捷径。这就是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积极推进信息化。不仅包括在发展工业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而且在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时,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在边远和交通不便的地区,利用互联网设备可以大大拉近这些地方与外部世界的距离。前几年我到山西雁北地区的应县调研,那里每个农户都用上了互联网。村里种植胡萝卜,过去每斤只卖4角钱,后来利用互联网从日本买到最好的品种,把胡萝卜卖到新加坡,价格达到每斤4元多。同样是种胡萝卜,用了互联网技术,很快就富裕起来了。这个事例说明,即使在工业化比较落后的地方,应用信息化技术,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空间上,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紧密结合、不可分离的。工业化实行专业化、社会化、自动化、连续化大生产,为信息化提供了用武之地 。计算机工业和信息传输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又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两者之间的关系犹如毛和皮的关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谁也离不开谁。到目前为止,在工业领域,几乎所有的机器设备和生产线都已广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传统的机器设备和生产线在采用了自动控制系统之后,就像装上了神经系统,成为智能装备和生产线,不仅能够大大节约能源、原材料消耗,而且能够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离开了工业化,信息化就成为无本之木,同样,离开了信息化,工业化就成为无源之水。

  在形态上,硬件和软件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第三个重要特征。只有把软硬件组装在一起,才能制造出具有某种功能的零部件、技术装备或生产系统。大的如一条冶金、化工生产线,小的如一台微机、一部手机,软件和硬件天衣无缝地组装在一起,从而具有强大的功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在这些装备上,软件和硬件就像人的大脑和躯体一样不可分离。硬件系统需要工业生产线来制造,软件系统则需要通过编制程序,并固化在集成电路之中,或做成软件包,或做成嵌入式软件。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硬件与软件的融合。硬件与软件的不可分离性决定了工业化与信息化必须同步推进。

  【缺乏自主创新技术是两化融合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在工业化起步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一、二百年时间,真正的工业化从新中国成立时才开始,在经历了许多曲折之后,从改革开放才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正确道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引进前苏联的技术,到八十年代开始引进西方国家的技术,至今尚未完成追赶阶段。大部分工业技术仍属于引进的,属于自主创新的技术很少。信息技术虽然是新兴技术,大部分也是引进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技术不多。实现两化融合,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缺乏自主创新的技术。

  在工业上,自动控制系统落后成为影响装备水平的主要原因。以机床为例,尽管机械部分都是我国企业自己制造的,而且质量也合格,但是自动控制系统基本上购自国外。一台设备,按重量计算,70%左右是国内企业制造,但按价值计算,70%左右来自国外,这是机床制造业经济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的软件系统大部分要靠国外企业供应。国内企业编制不了这样的软件,或者虽能编出来,但质量不高。冶金设备包括连铸连轧成套设备国内已能制造,但软件系统需要从国外购买。企业大型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也需要请外国企业编制,包括银行系统软件,国内企业仍然编不出来。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涉及国家安全。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年销售额已达5万亿元以上,但是关键零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如集成电路和一些重要的传感件等,主要靠进口。目前电子元器件的进口用汇额已超过进口石油用汇。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向韩国学习。上世纪九十年代,韩国三星集团在政府的支持下,花60亿美元投资于集成电路的研发,现在不仅在集成电路上可以立足于自己制造,而且在显示屏技术上也具有世界领先的技术。由于技术上的自立,进入新世纪以来,三星的电子产品销售额迅速增长,2012年已达2000亿美元,成为全球电子行业的龙头老大。特别是三星集团在中国设立了规模庞大的研究所,研究人员绝大多数是中国的技术人员,甚至所长也是中国人。三星的产品在中国市场具有很高的占有率,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达24%。也就是说,一个韩国企业,利用中国的人力、中国的市场,迅速成长为世界顶级企业。反观我国在九十年代,要拿10亿美元来从事集成电路的研发,经多次论证,终因部分人认为搞不成而放弃。改革开放35年,我国没能造就出一个像三星这样的公司,不能不说是一个最大的遗憾。我国如何培育出像三星这样的公司,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形成能够培育像三星这样的公司的体制环境,值得国人认真思考。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虽然规模较大,但相当大一部分属于外资企业所有,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吸纳了大量农民工就业,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和税收,功不可没。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此。要通过加工贸易的溢出效应,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何实现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转型升级,尽快培育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企业,培育出一大批像华为、中兴这样的公司,应成为发展电子信息业的重大、紧迫任务。

  【提高电子信息化水平是当前工业升级的重要任务】

  我国工业产出总量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目前突出的问题是产能过剩、大而不强。由于技术落后,造成工业消耗高、污染重,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好,缺乏国际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由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状况,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工业企业电子信息化水平,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

  大力推进技术装备的自动化。所有技术装备,包括轻工设备、纺织设备、造纸设备、冶金设备、化工设备、行走设备等,只要添加电子控制系统,就能大大提高运行的精准性和工作效率,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减轻劳动强度,减少事故发生。特别是工业窑炉,如能全部加上自动温度控制设施,平均节能率就能达到30%左右。对于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如能全部添加自动监测控制设施,将成为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

  大力推进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线,对于各个工序、各种功能的连续性、均衡性、精确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必须在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做到毫厘不差。只有用信息化的手段把整个生产线装备起来,才能满足这些要求。越是复杂的产品,越是需要用信息系统来控制生产过程。如大型飞机的制造、三峡水力枢纽工程建设、高速铁路工程等,需要上亿个零部件,上万个劳动者的协调动作,只有采用现代信息手段,才能使整个工程有条不紊进行。

  大力推进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是非常复杂的,包括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薪酬管理、科研管理、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都需要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把相关业务流程变成程序化的、可自动控制的信息管理系统。这样,就可以使企业经营管理高度简便化、可控化。实践证明,凡是采用信息化管理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很快就能提高,资金“跑冒滴漏”的现象就能得以制止。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推进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推进管理信息化,更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不断由弱变强的根本之策。电子商务的出现,是对传统营销模式的一场革命。凡是有条件的企业,都应当将自己的销售和采购业务搬到互联网上进行,借助现代信息手段,把企业做大做强。

  提高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是一场革命。其必然触及现存利益格局,引起部分职工的转岗甚至下岗。一些原有的知识和习惯要加以改变,一些熟练的技能可能无用了。但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对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应当做好思想工作,统一认识,同时做好职工新技能的培训,使职工尽快胜任新的工作岗位。做出这些牺牲,比起让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来说,付出的代价毕竟要小得多。

  【两化融合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必将有力地促进信息技术的进步。总结国内外经验,在加快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推动信息技术向工业的各领域、各环节渗透

  信息技术应用于工业领域,犹如水银泄地,无孔不入。要鼓励信息技术专家深入到工业的各个产业、各个设备、各条生产线、各个管理领域,熟悉设备性能、工艺流程、管理过程,熟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所形成的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运动的特点和规律,用计算机的程序化语言模拟表达出来,用不同的传感件将控制对象的物理或化学变化及时反映出来,按照调控目标的要求,自动修正调控对象的运动参数,使之达到最优化的要求。

(二)提高集成电路等基础元器件的国产化率

  集成电路、传感件等基础元器件大量依赖进口,是两化融合面临的最大难题。对此,必须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像实施大飞机工程、航天工程一样,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要围绕集成电路的研发,由科研机构、生产企业、主要用户联合组织产业联盟,国家适当给予资金支持,各方共同出资,并组织强有力的科研队伍,研究成果共享。由于我们同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已经拉开了较大差距,研发试验的投入巨大,必须像当年中央决策干两弹一星那样,下定决心,组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并赋予其相应的责任和权力。对于各类传感件的研究,也应列为国家重点课题,给予有力地支持。只要下定决心,认认真真来干,相信一定能搞出来。

(三)重视软件产业发展和软件人才培养

  近些年来,我国软件产业有了迅速发展,但与软件强国美国、爱尔兰、印度相比,无论从产业规模上,还是从软件质量水平上,都有较大差距。造成我国软件业落后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一些企业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软件,常常被盗版,使软件开发的投入得不到补偿,严重打击了企业和软件开发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软件开发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严重不足。现在从事软件开发的人员,大部分是理工科毕业的学生转行而来,专门学习软件专业的人才很少。软件专业的学校和招生人数不足,高水平的教学人员很少。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应当得到优厚的报酬。必须承认软件的商品价值,继续打击盗版行为,使软件业能够取得较高的利润,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参与。要创办更多的软件学院和软件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应借鉴印度麦当劳式的培养软件蓝领人才的经验,即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把软件专业教育课程和考试办法制成光盘,同时在全国几千个网点实施远程教育,从而大大节省师资。如果说我国发展加工贸易解决了大量农民工就业问题,那么,发展软件产业,可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四)努力跟上新能源网络和3D打印新技术革命步伐

  未来学家预测,人类社会第三次技术革命即将到来,其主要内容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通过网络加以传输,使每座建筑物都变成一座发电厂,再通过双向电表进行电力的配送,使人类摆脱化石能源及其对环境带来的污染。3D打印将成为制造业的革命,使集中式大规模生产变为分散式的个性化生产,从而满足人类社会的不同需求。我们在传统工业革命中远远落后了,但在新的技术革命中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特别是现在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光伏、风电设备生产能力,拥有全球最多的因特网用户。利用这些基础,我们有可能在新技术革命中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来源:《中国信息年鉴2013》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