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京平 杨京英
一、进行信息能力与信息化水平测算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当世界迈入二十一世纪之际,以微电子、计算机、光纤和卫星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全球社会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并推动人类进入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在全球的普及,使人们不受时空的限制而更为自由和快捷地交流信息,信息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信息的生产、流通、交换、分配逐渐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体,国家信息能力的大小正在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发达国家竞相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不断加大信息产业投资力度,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尽快提高国家信息能力,从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以便在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信息产业已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信息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快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提高中国信息能力和信息化发展水平,对于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中国信息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仅仅处在起步阶段。在世界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发达国家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与壮大的背景下,中国信息化建设亟需加快发展。中国政府适应世界发展的趋势,提出了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和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的战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指出?quot;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也指出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
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国家进行经济发展战略决策对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的需要,为中国政府制定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发展战略与相关政策提供重要的量化参考依据,我们研究和建立了对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与测算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并根据这套体系和方法,对世界主要国家的信息能力及对中国各地区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发展进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量化的反映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提出参考的对策建议,以促进中国及中国各地区信息化健康、快速地发展。由于工作的探索性,以及资料和认识水平等因素限制,我们的研究仅是初步的,测算的结果也只是初步的。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将继续深入进行该问题的研究,以便使该项研究成果更趋完善。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信息能力的比较
(一)信息能力的概念
信息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产信息产品和开发利用信息产品的综合能力。包括通过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与信息设备、处理信息的方式或手段,有效地运用全面、巨大的信息资源,合理与高效地组织和协调综合国力的各个要素内部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整体实力和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目标的能力,也包括生产和开发、普及传统信息产品(例如报纸、书刊、音像出版物等方面)的能力。
提高信息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发展信息产业,其核心是提高信息技术和提高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两个方面。信息技术的高低制约着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而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也反映着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
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能力的大小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力、综合国力乃至国际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中,信息能力将成为新的要素。
信息能力在综合国力中是个特殊的重要因素,它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手段,较高的信息能力能够合理与高效地组织、协调综合国力的各个要素内部与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综合国力各个要素的最优结构和最佳配置,从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整体实力。随着世界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成为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基础,各国将打破时空的界限,国家综合国力的水平,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商品中所包含的信息、知识和科技水平的竞争,信息能力的大小将推动或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影响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各国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竞争的实质,将是各国的信息能力与高科技水平的竞争。
(二)信息能力测算的基本模型
为了计算信息能力的大小,我们编制并测算了信息能力指数。其计算的基本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II(Informatization
Index)代表国家的信息能力指数;n为信息能力构成要素的个数;
m表示信息能力第i个构成要素的指标个数;P为影响信息能力指数的因素,Pij为第i个构成要素的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W为权重,W
ij为第i个构成要素的第j个指标在其中的权重。权重的确定采用德尔菲法,即专家评价与打分法。一般用问卷方式,请研究该问题的有关专家进行打分,将专家打的分数综合平均后做为权重。
(三)评价信息能力主要考虑的因素
测算和评价信息能力,我们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
1.国家信息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一国的基本经济实力,而这种能力主要由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状况来决定的,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信息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对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投资和建设投资情况等等。因此评价国家信息能力,需要设立保障性和支持性因素指标。
2.国家信息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于掌握高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与设备部门的发展水平、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质量与水平、信息传输和咨询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等。因此评价国家信息能力,需要设立基础性和促进性因素指标。
3.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只有大力开发利用,才能实现其价值,亦即实现创造财富的能力。信息资源的充分占有与利用主要包括:信息存储量、信息有效利用的质量与水平等等。因此评价国家信息能力,需要设立资源及利用性指标。
4.信息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信息劳动者只有掌握世界上最新和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借助技术先进的劳动手段,才能生产出较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因此评价国家信息能力,需要设立活跃性因素指标。
此外,还应考虑信息产业发展对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作用。这主要包括:
①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②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③为国家进行宏观决策提供重要信息与咨询的能力;
④利用信息对综合国力各个要素内部及其之间,进行合理与最优的协调和配置,提高宏观经济总体运行水平和管理水平等。
(四)信息能力指数测算的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因素,我们建立了一个由三个层次、四大类指标构成的测算信息能力指数的指标体系。这三个层次分别为:第一层次表示信息能力总的水平;第二层次由构成信息能力的四大类组成,四大类指标分别描述了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设备利用能力、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化人才与人口素质以及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状况;第三层次是四大类指标中的详细指标,共选取29个指标。

注:①
因无信息产业数据,故用第三产业有关数据代替。
②上述指标中括号内有变量Xi的,是可以搜集到数据的指标,本研究将用这些数据进行国家信息能力指数测算与分析。
这一指标体系突出表现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人才素质等因素,这些方面是提高信息能力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信息能力指标体系中有关数据如下(表1):
表1
|
X1 |
X2 |
X3 |
X4 |
X5 |
X6 |
X7 |
X8 |
X9 |
X10 |
X11 |
X12 |
X13 |
X14 |
X15 |
X16 |
X17 |
|
1996 |
1995 |
1996 |
1996 |
1995 |
1996 |
1997.1 |
1996 |
1995 |
1994 |
95-96 |
1995 |
90-95 |
1996 |
1997 |
94-95 |
1997 |
中国 |
3 |
0.2 |
45 |
252 |
161 |
6 |
0.21 |
26.1 |
17.69 |
537 |
0.26 |
6 |
257 |
10.71 |
32.1 |
0.64 |
860 |
印度 |
1.5 |
0.1 |
15 |
64 |
114 |
0.1 |
0.05 |
26.4 |
31 |
149 |
0.58 |
6.4 |
609 |
2.7 |
43 |
0.8 |
390 |
印尼 |
4.8 |
0.4 |
21 |
232 |
149 |
3 |
0.54 |
62.6 |
24 |
181 |
0.38 |
11.1 |
1179 |
10.57 |
41 |
0.1 |
1110 |
日本 |
128 |
102.2 |
489 |
700 |
916 |
214 |
75.8 |
27.8 |
576 |
6309 |
0.61 |
40.3 |
3135 |
301.31 |
60 |
2.9 |
37852 |
韩国 |
131.7 |
8.4 |
430 |
326 |
1034 |
70 |
28.77 |
35.4 |
394 |
2636 |
0.56 |
52 |
4934 |
95.95 |
51 |
2.8 |
10550 |
巴基斯坦 |
1.2 |
1.2 |
18 |
24 |
92 |
0.3 |
0.07 |
31.8 |
21 |
54 |
0.35 |
2.9 |
308 |
3.07 |
50 |
0.9 |
490 |
菲律宾 |
9.3 |
0.7 |
25 |
125 |
147 |
13 |
0.59 |
107.8 |
62 |
157 |
0.42 |
27.4 |
2671 |
11.61 |
48 |
0.2 |
1220 |
新加坡 |
216.8 |
25.1 |
513 |
361 |
607 |
141 |
196.3 |
602.8 |
301 |
2728 |
0.7 |
33.7 |
2326 |
96.55 |
64 |
1.1 |
32940 |
斯里兰卡 |
3.3 |
0.6 |
14 |
82 |
206 |
4 |
0.33 |
121.8 |
25 |
173 |
0.39 |
5.1 |
353 |
12.93 |
52 |
0.2 |
800 |
泰国 |
16.7 |
1.7 |
70 |
167 |
185 |
28 |
2.11 |
60.7 |
46 |
171 |
0.24 |
20.1 |
2053 |
1.3 |
50 |
0.1 |
2800 |
土耳其 |
13.8 |
1.6 |
224 |
309 |
164 |
13 |
3.6 |
33.1 |
118 |
201 |
0.32 |
18.2 |
1937 |
6.91 |
55 |
0.6 |
3130 |
埃及 |
5.8 |
0.4 |
50 |
126 |
312 |
0.1 |
0.31 |
37.4 |
43 |
458 |
0.44 |
18.1 |
1191 |
4.89 |
53 |
0.5 |
1180 |
南非 |
37.7 |
2.4 |
100 |
123 |
316 |
22 |
30.67 |
82.9 |
31 |
938 |
0.52 |
17.3 |
1528 |
20.2 |
57 |
1 |
3400 |
加拿大 |
192.5 |
23.8 |
602 |
709 |
1053 |
114 |
228.05 |
208.3 |
166 |
2656 |
0.78 |
103 |
6946 |
102.63 |
68 |
1.6 |
19290 |
墨西哥 |
29 |
2.4 |
95 |
193 |
263 |
11 |
3.72 |
121.3 |
115 |
94 |
0.55 |
14.3 |
1526 |
11.46 |
68 |
0.3 |
3680 |
美国 |
362.4 |
64.6 |
640 |
806 |
2093 |
165 |
442.11 |
112.4 |
218 |
3732 |
0.73 |
81.1 |
5481 |
88.79 |
72 |
2.5 |
28740 |
巴西 |
18.4 |
1.8 |
96 |
289 |
399 |
16 |
4.2 |
23.8 |
45 |
168 |
0.54 |
11.3 |
1101 |
43.08 |
50 |
0.6 |
4720 |
法国 |
150.7 |
32.7 |
564 |
598 |
895 |
42 |
49.86 |
90.3 |
234 |
2530 |
0.69 |
50 |
3613 |
96.32 |
71 |
2.4 |
26050 |
德国 |
233.2 |
19.5 |
538 |
493 |
944 |
71 |
106.68 |
130 |
313 |
2843 |
0.62 |
42.7 |
2628 |
183.42 |
61 |
2.4 |
28260 |
意大利 |
92.3 |
31.4 |
440 |
436 |
822 |
112 |
36.91 |
84.1 |
100 |
1325 |
0.49 |
40.6 |
3132 |
82.16 |
66 |
1.1 |
20120 |
荷兰 |
232 |
32.3 |
543 |
495 |
907 |
52 |
219.01 |
182 |
329 |
2656 |
0.72 |
48.9 |
3479 |
92.62 |
70 |
2.1 |
25820 |
波兰 |
36.2 |
1.4 |
169 |
418 |
433 |
6 |
11.22 |
66.9 |
140 |
1299 |
0.46 |
27.4 |
1944 |
22.95 |
55 |
0.7 |
3590 |
罗马尼亚 |
5.3 |
0.9 |
140 |
226 |
211 |
1 |
2.66 |
29 |
299 |
1382 |
0.29 |
18.3 |
1485 |
8.73 |
39 |
0.7 |
1420 |
俄罗斯 |
23.7 |
0.2 |
175 |
386 |
340 |
2 |
5.51 |
9 |
267 |
3520 |
0.47 |
45 |
3012 |
0.01 |
54 |
0.7 |
2740 |
西班牙 |
94.2 |
16.6 |
392 |
504 |
314 |
33 |
31 |
77.1 |
102 |
1210 |
0.62 |
46.1 |
3900 |
72.25 |
60 |
0.9 |
14510 |
英国 |
192.6 |
30.8 |
528 |
612 |
1433 |
122 |
149.06 |
148 |
344 |
2417 |
0.7 |
48.3 |
3104 |
92.89 |
66 |
2.2 |
20710 |
澳大利亚 |
311.3 |
26.3 |
519 |
666 |
1304 |
208 |
382.44 |
113.3 |
257 |
3166 |
0.71 |
71.7 |
5340 |
203.74 |
68 |
1.7 |
20540 |
新西兰 |
266.1 |
18.1 |
499 |
517 |
997 |
138 |
424.34 |
198.1 |
239 |
1778 |
0.66 |
58.2 |
4632 |
109.55 |
67 |
1.1 |
16480 |
(五) 信息能力指数的测算结果
根据上述构造的信息能力指数测算基本模型和指标体系,我们对世界2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能力指标的有关原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标准化后,进行测算和比较。各国信息能力指数的测算结果及排位,见表2-表6。
表2 信息能力总水平排序
排名 |
国
家 |
得分 |
排名 |
国
家 |
得分 |
1 |
美国 |
71.76 |
15 |
波兰 |
21.57 |
2 |
日本 |
69.97 |
16 |
墨西哥 |
17.43 |
3 |
澳大利亚 |
65.59 |
17 |
南非 |
17.11 |
4 |
加拿大 |
59.40 |
18 |
巴西 |
15.34 |
5 |
新加坡 |
57.07 |
19 |
罗马尼亚 |
12.92 |
6 |
荷兰 |
54.06 |
20 |
土耳其 |
12.71 |
7 |
英国 |
53.45 |
21 |
菲律宾 |
11.54 |
8 |
德国 |
53.25 |
22 |
埃及 |
10.64 |
9 |
新西兰 |
52.32 |
23 |
印度 |
9.28 |
10 |
法国 |
49.26 |
24 |
印度尼西亚 |
8.46 |
11 |
韩国 |
40.23 |
25 |
泰国 |
8.34 |
12 |
意大利 |
34.71 |
26 |
斯里兰卡 |
8.19 |
13 |
西班牙 |
33.75 |
27 |
中国 |
6.17 |
14 |
俄罗斯 |
26.21 |
28 |
巴基斯坦 |
5.28 |
构成信息能力的四个方面得分与排序见下表:
表3 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利用能力比较
表4 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比较
国 家 |
得分 |
排名 |
|
国 家 |
得分 |
排名 |
美国 |
92.88 |
1 |
|
新加坡 |
80.30 |
1 |
澳大利亚 |
80.41 |
2 |
|
日本 |
41.90 |
2 |
日本 |
66.73 |
3 |
|
荷兰 |
39.78 |
3 |
新西兰 |
63.35 |
4 |
|
英国 |
37.42 |
4 |
加拿大 |
60.42 |
5 |
|
新西兰 |
34.96 |
5 |
英国 |
57.96 |
6 |
|
德国 |
33.38 |
6 |
德国 |
53.77 |
7 |
|
加拿大 |
30.76 |
7 |
荷兰 |
53.62 |
8 |
|
韩国 |
29.63 |
8 |
新加坡 |
52.12 |
9 |
|
澳大利亚 |
27.68 |
9 |
法国 |
46.78 |
10 |
|
美国 |
24.80 |
10 |
意大利 |
38.07 |
11 |
|
法国 |
23.71 |
11 |
西班牙 |
33.92 |
12 |
|
罗马尼亚 |
22.18 |
12 |
韩国 |
33.56 |
13 |
|
墨西哥 |
18.32 |
13 |
波兰 |
20.02 |
14 |
|
俄罗斯 |
17.86 |
14 |
俄罗斯 |
16.83 |
15 |
|
波兰 |
14.61 |
15 |
巴西 |
13.59 |
16 |
|
意大利 |
13.49 |
16 |
土耳其 |
13.55 |
17 |
|
菲律宾 |
13.16 |
17 |
墨西哥 |
10.94 |
18 |
|
西班牙 |
12.92 |
18 |
南非 |
10.11 |
19 |
|
斯里兰卡 |
11.92 |
19 |
泰国 |
9.53 |
20 |
|
土耳其 |
9.62 |
20 |
中国 |
9.39 |
21 |
|
南非 |
8.42 |
21 |
印度尼西亚 |
8.66 |
22 |
|
泰国 |
7.25 |
22 |
罗马尼亚 |
8.40 |
23 |
|
印度尼西亚 |
5.87 |
23 |
菲律宾 |
5.85 |
24 |
|
埃及 |
4.68 |
24 |
埃及 |
4.52 |
25 |
|
巴西 |
3.45 |
25 |
斯里兰卡 |
2.81 |
26 |
|
印度 |
2.71 |
26 |
印度 |
1.57 |
27 |
|
巴基斯坦 |
2.54 |
27 |
巴基斯坦 |
0.12 |
28 |
|
中国 |
1.73 |
28 |
表5 信息化人才与人口素质比较
表6 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状况比较
国 家 |
得分 |
排名 |
|
国 家 |
得分 |
排名 |
加拿大 |
76.64 |
1 |
|
日本 |
93.98 |
1 |
美国 |
74.18 |
2 |
|
德国 |
70.82 |
2 |
日本 |
71.76 |
3 |
|
澳大利亚 |
66.54 |
3 |
澳大利亚 |
66.63 |
4 |
|
美国 |
66.38 |
4 |
荷兰 |
57.09 |
5 |
|
法国 |
64.24 |
5 |
法国 |
54.95 |
6 |
|
荷兰 |
61.01 |
6 |
英国 |
54.27 |
7 |
|
英国 |
56.34 |
7 |
新加坡 |
51.89 |
8 |
|
新加坡 |
56.07 |
8 |
新西兰 |
50.93 |
9 |
|
加拿大 |
53.24 |
9 |
德国 |
50.87 |
10 |
|
新西兰 |
48.10 |
10 |
韩国 |
49.00 |
11 |
|
意大利 |
46.84 |
11 |
俄罗斯 |
47.56 |
12 |
|
韩国 |
46.68 |
12 |
西班牙 |
41.45 |
13 |
|
西班牙 |
37.51 |
13 |
意大利 |
33.32 |
14 |
|
南非 |
23.26 |
14 |
波兰 |
27.53 |
15 |
|
墨西哥 |
22.95 |
15 |
南非 |
25.52 |
16 |
|
波兰 |
20.56 |
16 |
墨西哥 |
20.89 |
17 |
|
巴西 |
20.44 |
17 |
印度 |
20.55 |
18 |
|
土耳其 |
17.68 |
18 |
巴西 |
19.91 |
19 |
|
俄罗斯 |
16.83 |
19 |
埃及 |
18.25 |
20 |
|
巴基斯坦 |
15.11 |
20 |
菲律宾 |
18.00 |
21 |
|
埃及 |
14.43 |
21 |
罗马尼亚 |
15.89 |
22 |
|
斯里兰卡 |
12.46 |
22 |
印度尼西亚 |
11.05 |
23 |
|
印度 |
10.78 |
23 |
土耳其 |
9.97 |
24 |
|
泰国 |
10.73 |
24 |
斯里兰卡 |
9.75 |
25 |
|
菲律宾 |
10.59 |
25 |
巴基斯坦 |
6.11 |
26 |
|
罗马尼亚 |
9.44 |
26 |
泰国 |
5.90 |
27 |
|
印度尼西亚 |
6.17 |
27 |
中国 |
5.13 |
28 |
|
中国 |
5.41 |
28 |
(六)对中国信息能力测算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1.世界主要国家信息能力分为五个层次
测算的结果表明,美国信息能力总水平得分为71.76分,是世界上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日本信息能力指数得分为69.97分,居第二位;澳大利亚得分为65.59分,居第三位。美国和日本两国得分较接近,均在70分左右,他们领导着世界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
处在信息能力发展第二层次的国家和地区为加拿大、新加坡、荷兰、英国、德国、新西兰、法国,得分在50-60分之间,基本是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信息能力相当于美国的68-82%
。
东欧为主的一些国家处于第三层次,得分在20-50分之间,这些国家的信息能力相当于美国的30-56%。
拉丁美洲为主的一些国家处于第四层次,得分在10-20分之间,这些国家的信息能力相当于美国的15-25%。
信息能力较低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得分在10分以下,这些国家的信息能力相当于美国的13%以下,其中,中国的信息能力很低,得分为6.17,仅为美国的8.6%,与韩国和巴西相比,也分别只有他们的15.3%和40.2%,中国信息能力处于最低水平之列。
资料显示,在世界信息能力的竞争中,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信息能力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国家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在进行比较的28个国家中,中国的信息技术与信息设备利用方面排在亚洲国家前列,但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化人才与人口素质、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状况等方面均为最低,较低的信息能力将使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数字鸿沟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为保持和提高经济与科技的竞争力,占有全球80%的信息资源,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因其各自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发展很不平衡,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如亚洲新兴工业国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信息化发展速度,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正在缩小。而另一部分国家(如拉美、非洲国家)因其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在全球信息化领域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面临信息贫困。现在,国际互联网络几乎覆盖了全球所有的国家和地区,用户达1.5亿人,据世界银行统计,世界平均每万人联网主机为63.1台,高收入国家为374.9台;而中低收入国家仅为2.4台,高收入国家是中低收入国家的156倍。从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看,芬兰和美国是全球联网主机最多的国家,平均每万人联网主机分别达到996.1台和975.9台,而南亚和北非地区分别仅为0.11台和0.23台。中国每万人联网主机只有0.16台,还不到芬兰和美国的万分之二,差距是巨大的。
近年来,较高的信息能力使发达国家保持或加快了经济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而发展中国家信息能力上的差距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即由于经济实力较低,在教育、研究与科技发展方面的投资及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从而造成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据联合国《1994年世界科学报告》指出,目前世界科技活动的80%掌握在几个工业化大国手中,并且这些国家还掌握着全球大部分的科技成果和专利,仅日本在电子行业方面的专利权,就占全球35%的比重。世界各国对研究与开发(R&D)经费的投入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是差距悬殊。发达国家人均科研经费在500美元左右,而发展中国家人均科研经费还不到10美元。1999年中国R&D经费为678.9亿元人民币,人均54元人民币,按1美元兑8.28元人民币折算,人均为6.5美元。
科研经费投入的不足制约着信息技术研究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而制约着信息产业的发展,据有关资料计算,目前,信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发达国家一般为40-65%,新兴工业化国家为25-40%,发展中国家为25%以下,较弱的信息能力,使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时代处于不利与被动的地位。
三、中国各省市信息化水平的比较
(一)中国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和信息化体系的构成
对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进行测算与比较研究所依据的中国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和信息化体系的框架,主要是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定义:
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
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
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这个定义体现了要实现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
信息化服务于四个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强调了必须有统一的规划和组织,
突出了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表明了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根据上述定义,
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还确定了国家信息化体系框架, 包括:
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六个方面。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它的开发和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
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是衡量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国家信息网络建设:这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国家信息网络是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只有建设先进的国家信息网络,
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信息技术应用:这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网络建设的技术保障。信息技术应用工作量大、涉及面广,
关系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 集中体现了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效益。
信息产业发展:这是国家信息化的支柱和重要内容。要通过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家信息技术研究的发展和提高,促进国家信息化的实现。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这是国家信息化成功之本,
对其它各个要素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这是国家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的保障。它可从管理、法制和技术等方面规范和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制定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指标体系的原则
制定国家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要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信息化建设24字方针,还要与国家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相一致,同时也要兼顾能与国际信息化水平测算指标体系相衔接。其基本原则为:
1.符合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
建立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按照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已经确定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及信息化六个要素来制定。同时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以信息化六个要素与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做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构造反映中国信息化水平与发展程度的完整的信息化指标体系。
2.符合国情并适合国际间的比较
世界各国信息化飞速发展,信息化程度成为国家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国家间信息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的比较研究工作。因此,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确定,既要符合中国国情,能反映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实际,也要考虑能与国家间信息化水平的比较相接轨的因素。
3.要具有综合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建立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时,在首先考虑具有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遵循两个主要原则:一方面指标体系要具有综合性,以尽量少的指标完成综合评价的任务;另一方面要具有可操作性,使设计的指标不仅能客观地反映问题,而且能取得较为准确的数据,完成测算的任务,以真正做到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量化的依据。
4.要具有导向性
任何一种指标体系的设置,在实施中都将起到引导和导向作用。为了推动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指标体系将从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人才培养、信息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主导作用的效果等方面加以引导,使中国信息化水平的测算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可靠和可行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促进中国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尽快缩小与国际间信息化发展差距的基础之上。
(三)国家信息化水平测算的指标体系
根据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水平、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和统计体系的现状,根据上述确定的原则,我们设置了一套计算国家及各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设置了六个大类,共25个指标,主要用于国家信息化发展水平地区间横向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到纵向比较。中国信息化水平综合指数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见表7。
表7
中国信息化水平综合指数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①
要素 |
序号 |
有数据指标② |
指 标 名 称 |
指标解释(或指标单位) |
一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
1 |
X1 |
每日广播电视播出时间 |
反映声、视频信息资源(小时/千人) |
|
2 |
X2 |
每万人图书、报纸、杂志总印张数 |
反映纸介质信息资源的规模 |
|
3 |
X3 |
每千人万维网站点数 |
信息资源联网使用规模 |
|
4 |
|
每千人互联网使用字节数 |
反映网络信息资源的数据流量 |
|
5 |
X5 |
人均电话通话次数 |
电话主线使用率 |
二 信息网络建设 |
6 |
X6 |
每百平方公里长途光缆长度 |
皮长公里/百平方公里(国土面积) |
|
7 |
X7 |
每百平方公里微波通信线路 |
波道公里/百平方公里(国土面积) |
|
8 |
X8 |
每百平方公里卫星站点数 |
卫星站点/百平方公里(国土面积) |
|
9 |
X9 |
每百人拥有电话主线数(含移动电话数) |
主线普及率 |
三 信息技术应用 |
10 |
X10 |
每千人有线电视用户数 |
有线电视的普及率 |
|
11 |
X11 |
每千人局用交换机容量 |
门/千人 |
|
12 |
X12 |
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数 |
互联网的使用人数 |
|
13 |
X13 |
每千人拥有计算机数 |
计算机指全社会拥有的全部计算机,包括单位和个人拥有的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PC机 |
|
14 |
X14 |
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 |
包括彩色电视机和黑白电视机 |
|
15 |
|
每千人拥有信用卡张数 |
银行信用卡是指金融系统信用卡 |
四 信息产业发展 |
16 |
X16 |
每千人专利授权数 |
反映我国自有信息技术发展水平 |
|
17 |
X17 |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信息产业增加值主要指信息技术产业,包括电子、邮电、广电和信息服务业等产业的增加值 |
|
18 |
X18 |
信息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劳动力人数比重 |
信息产业的口径与第(17)指标相同。信息产业劳动力人数为第(17)指标口径的信息产业中的劳动力人数。全部劳动力为全社会劳动人口总数 |
|
19 |
|
信息产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 |
反映我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 |
|
20 |
X20 |
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 |
该指标的计算为:信息产业增加值中当年新增部分与GDP中当年新增部分之比 |
五 信息化人才 |
21 |
X21 |
每万人大学生数 |
全社会累计大专以上毕业生数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 |
|
22 |
|
信息化相关专业在校大学生数占比重 |
|
|
23 |
X23 |
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 |
反映人口科学技术素质 |
六 信息化发展政策 |
24 |
X24 |
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该指标主要反映国家对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政策。 |
|
25 |
X25 |
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 |
信息产业的口径与第(17)指标相同。
全国基础设施投资指能源、交通、邮电、水利等国家基础设施的全部投资 |
注:①
国家信息中心杨学山总工共同进行了该指标体系的研究。
② Xi为能搜集到数据的指标,共计21个指标。
(四)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测算方法
根据上述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我们采用综合评分分析法对全国及各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指标进行测算。其具体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IL(Informatization Level)代表全国及各省市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得分,n为信息化水平构成的要素个数,
m表示信息化水平第s个构成要素的指标个数,Qst为第s个构成要素的第t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V
st为第s个构成要素的第t个指标在其中的权重。
(五)信息化水平指数增长速度的计算
综合评分法适用于测算某一年度全国及各省区市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指数与分类的六要素指数),测算出他们的基本水平与位次。但是,要考察信息化水平发展状况,由于各年度指标数据的区间范围不可能完全一致,就会造成计算结果不可比,因此我们采用物量指标增长速度加权平均计算方法,来计算信息化水平指数的增长速度,即以选定的一年(基准年)为基期,计算信息化水平指数报告期与基期的增长速度,加权平均后逐层计算,得出比较年份信息化指数的增长速度。并以基准年为基础,计算出其他有关年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
在测算中,基准年份的选择和调整,可根据国家宏观决策的需要以及进行国际比较等需要来确定,并通过换算使按两个基准年份计算的指数可以进行比较。
(六)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算结果
我们用综合评分分析法和上述的计算过程,对全国及各地区1995-1998
年信息化水平和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测算。(其结果见表9、表10)
附表9 1995-1998年全国及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与位次 |
地区 |
1998年 |
1997年 |
1996年 |
1995年 |
|
位次 |
指数值 |
位次 |
指数值 |
位次 |
指数值 |
位次 |
指数值 |
全国合计 |
|
25.89 |
|
19.58 |
|
17.31 |
|
14.89 |
北京 |
1 |
89.87 |
1 |
80.87 |
1 |
68.84 |
1 |
53.68 |
上海 |
2 |
71.83 |
2 |
61.08 |
2 |
56.73 |
2 |
50.47 |
天津 |
3 |
48.04 |
3 |
42.27 |
3 |
35.51 |
3 |
30.72 |
福建 |
4 |
40.14 |
4 |
36.93 |
4 |
31.13 |
4 |
30.18 |
广东 |
5 |
39.03 |
5 |
35.75 |
5 |
30.48 |
5 |
27.17 |
吉林 |
6 |
37.48 |
6 |
34.33 |
7 |
24.64 |
8 |
23.71 |
陕西 |
7 |
36.94 |
7 |
30.70 |
9 |
24.00 |
9 |
21.68 |
辽宁 |
8 |
36.02 |
8 |
30.32 |
8 |
24.37 |
6 |
24.13 |
浙江 |
9 |
33.03 |
9 |
30.06 |
6 |
24.83 |
7 |
23.99 |
江苏 |
10 |
32.47 |
10 |
28.97 |
11 |
23.28 |
10 |
21.06 |
海南 |
11 |
31.38 |
11 |
28.57 |
10 |
23.35 |
11 |
20.89 |
重庆 |
12 |
30.18 |
13 |
24.67 |
|
|
|
|
山西 |
13 |
29.23 |
14 |
24.56 |
13 |
20.61 |
13 |
18.53 |
黑龙江 |
14 |
28.09 |
15 |
23.90 |
12 |
20.70 |
12 |
18.63 |
宁夏 |
15 |
27.92 |
12 |
24.68 |
14 |
19.59 |
14 |
18.20 |
湖北 |
16 |
26.64 |
20 |
20.58 |
19 |
17.16 |
20 |
15.84 |
江西 |
17 |
26.38 |
18 |
21.78 |
17 |
18.13 |
16 |
17.29 |
湖南 |
18 |
23.40 |
19 |
20.64 |
18 |
17.98 |
18 |
16.54 |
内蒙 |
19 |
22.83 |
16 |
22.70 |
15 |
18.89 |
17 |
16.69 |
新疆 |
20 |
22.78 |
22 |
18.80 |
20 |
16.20 |
21 |
14.44 |
山东 |
21 |
22.66 |
17 |
22.09 |
16 |
18.47 |
15 |
17.35 |
河南 |
22 |
22.33 |
21 |
18.92 |
23 |
14.75 |
22 |
13.07 |
青海 |
23 |
21.54 |
23 |
17.68 |
26 |
12.47 |
27 |
10.60 |
四川 |
24 |
21.31 |
25 |
16.64 |
22 |
15.06 |
25 |
12.25 |
河北 |
25 |
19.95 |
24 |
17.60 |
21 |
16.00 |
19 |
15.97 |
安徽 |
26 |
19.58 |
27 |
16.05 |
27 |
12.34 |
28 |
10.25 |
广西 |
27 |
19.05 |
28 |
15.85 |
25 |
14.07 |
23 |
12.85 |
甘肃 |
28 |
17.74 |
26 |
16.55 |
24 |
14.20 |
24 |
12.49 |
贵州 |
29 |
17.66 |
30 |
11.51 |
29 |
9.99 |
29 |
8.55 |
云南 |
30 |
16.37 |
29 |
14.39 |
28 |
12.15 |
26 |
10.75 |
西藏 |
31 |
13.03 |
31 |
10.77 |
30 |
9.37 |
30 |
7.94 |
表10 1998年全国及各地区信息化六个要素指数 |
|
|
|
|
地区 |
总指数 |
第一要素 |
第二要素 |
第三要素 |
第四要素 |
第五要素 |
第六要素 |
|
位次 |
指数值 |
位次 |
指数值 |
位次 |
指数值 |
位次 |
指数值 |
位次 |
指数值 |
位次 |
指数值 |
位次 |
指数值 |
全国合计 |
|
25.89 |
|
33.18 |
|
17.26 |
|
36.71 |
|
46.39 |
|
10.29 |
|
18.07 |
北京 |
1 |
89.87 |
2 |
77.58 |
4 |
56.88 |
1 |
123.40 |
1 |
103.17 |
1 |
96.51 |
1 |
75.84 |
上海 |
2 |
71.83 |
1 |
92.96 |
1 |
127.94 |
2 |
104.37 |
15 |
40.12 |
2 |
65.24 |
20 |
14.52 |
天津 |
3 |
48.04 |
12 |
44.00 |
8 |
42.33 |
3 |
66.61 |
2 |
87.36 |
3 |
41.55 |
12 |
19.73 |
福建 |
4 |
40.14 |
5 |
64.95 |
10 |
37.97 |
9 |
39.96 |
5 |
59.13 |
26 |
4.07 |
2 |
49.00 |
广东 |
5 |
39.03 |
3 |
77.57 |
6 |
45.83 |
4 |
55.39 |
13 |
40.90 |
14 |
9.35 |
18 |
17.60 |
吉林 |
6 |
37.48 |
8 |
53.76 |
24 |
19.34 |
8 |
41.53 |
8 |
43.24 |
5 |
22.06 |
10 |
20.74 |
陕西 |
7 |
36.94 |
20 |
24.04 |
7 |
43.98 |
22 |
31.10 |
4 |
64.09 |
8 |
16.23 |
3 |
39.63 |
辽宁 |
8 |
36.02 |
7 |
60.30 |
9 |
38.48 |
6 |
42.46 |
14 |
40.28 |
4 |
22.86 |
13 |
19.56 |
浙江 |
9 |
33.03 |
4 |
72.13 |
11 |
37.57 |
5 |
48.41 |
26 |
26.69 |
21 |
5.18 |
15 |
19.03 |
江苏 |
10 |
32.47 |
11 |
45.18 |
14 |
35.80 |
10 |
37.71 |
24 |
29.85 |
6 |
17.06 |
5 |
30.99 |
海南 |
11 |
31.38 |
6 |
61.02 |
13 |
36.74 |
28 |
24.87 |
10 |
42.72 |
20 |
6.20 |
29 |
7.19 |
重庆 |
12 |
30.18 |
29 |
8.30 |
2 |
71.02 |
7 |
42.27 |
12 |
41.37 |
16 |
9.20 |
11 |
20.00 |
山西 |
13 |
29.23 |
9 |
46.35 |
18 |
31.09 |
12 |
36.12 |
17 |
38.60 |
7 |
16.88 |
26 |
10.58 |
黑龙江 |
14 |
28.09 |
10 |
45.44 |
26 |
14.42 |
13 |
35.78 |
19 |
36.49 |
10 |
14.98 |
7 |
26.40 |
宁夏 |
15 |
27.92 |
13 |
42.14 |
25 |
19.00 |
14 |
34.83 |
11 |
42.47 |
11 |
11.80 |
16 |
18.67 |
湖北 |
16 |
26.64 |
18 |
25.62 |
3 |
57.87 |
16 |
34.20 |
27 |
25.17 |
17 |
9.03 |
17 |
18.66 |
江西 |
17 |
26.38 |
25 |
14.83 |
19 |
29.83 |
19 |
32.62 |
6 |
55.07 |
25 |
4.46 |
4 |
31.67 |
湖南 |
18 |
23.40 |
30 |
3.34 |
12 |
37.52 |
24 |
30.36 |
9 |
42.85 |
27 |
3.94 |
6 |
30.32 |
内蒙 |
19 |
22.83 |
14 |
41.24 |
28 |
3.43 |
21 |
31.53 |
20 |
35.54 |
18 |
8.09 |
25 |
11.98 |
新疆 |
20 |
22.78 |
19 |
24.32 |
29 |
3.42 |
15 |
34.35 |
3 |
75.41 |
9 |
15.27 |
27 |
8.66 |
山东 |
21 |
22.66 |
22 |
20.94 |
20 |
29.50 |
11 |
36.91 |
29 |
21.48 |
13 |
10.10 |
21 |
14.26 |
河南 |
22 |
22.33 |
17 |
25.91 |
17 |
31.15 |
20 |
31.59 |
21 |
34.35 |
22 |
4.72 |
24 |
12.64 |
青海 |
23 |
21.54 |
16 |
33.59 |
30 |
1.88 |
25 |
29.27 |
16 |
39.26 |
12 |
10.36 |
28 |
7.53 |
四川 |
24 |
21.31 |
26 |
13.43 |
23 |
21.03 |
17 |
33.59 |
25 |
28.53 |
19 |
7.84 |
8 |
26.13 |
河北 |
25 |
19.95 |
21 |
23.18 |
21 |
25.35 |
18 |
33.22 |
18 |
36.53 |
24 |
4.48 |
30 |
4.68 |
安徽 |
26 |
19.58 |
24 |
18.48 |
22 |
23.28 |
23 |
30.56 |
22 |
34.11 |
23 |
4.53 |
19 |
14.62 |
广西 |
27 |
19.05 |
27 |
12.13 |
15 |
35.01 |
27 |
26.88 |
23 |
30.89 |
30 |
2.28 |
23 |
13.89 |
甘肃 |
28 |
17.74 |
23 |
18.97 |
27 |
10.50 |
26 |
27.15 |
30 |
17.47 |
15 |
9.22 |
9 |
21.66 |
贵州 |
29 |
17.66 |
31 |
1.39 |
5 |
52.73 |
30 |
19.19 |
31 |
3.19 |
28 |
3.73 |
14 |
19.29 |
云南 |
30 |
16.37 |
28 |
9.74 |
16 |
32.67 |
29 |
20.37 |
28 |
24.14 |
29 |
2.43 |
22 |
14.06 |
西藏 |
31 |
13.03 |
15 |
34.65 |
31 |
0.09 |
31 |
1.88 |
7 |
52.95 |
31 |
1.21 |
31 |
2.80 |
注:第一要素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第二要素为信息网络建设,第三要素为信息技术应用,第四要素为信息产业发展,第五要素为信息化人才,第六要素为信息化发展政策。 |
(七)中国各省市信息化水平测算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1.1998年中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25.89
测算结果显示,1998年中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25.89。
其中北京市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89.87,居全国第一位;上海市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71.83,居第二位;天津市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48.04,居第三位;福建省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40.14,居第四位;广东省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39.03,居第五位。排在最后的三个省区为西藏、云南和贵州,得分分别为13.03、16.37和17.66。
2.1995-1998
年中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平均每年提高20.1%
1995-1998年中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提高了73.0%,平均每年提高20.1%。从各个年份看,1998年、1997年和1996年中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增长速度分别为32%、13%和16%,1998年中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增长速度比前两年高一倍以上,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增长速度呈加快发展之势,表明信息化的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3.全国信息化水平发展的五种类型地区比较
全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测算结果的比较表明,各省(市区)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发展极不平衡。1998年按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得分,全国各省市区可分为如下五种类型。
信息化水平最强的地区:也称信息化水平第一类地区,包括北京和上海2个直辖市,得分在70分以上,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平均得分为80.85。
他们是全国信息化水平最强的地区,特别是北京总指数为89.87,比第二位的上海高25.1%,处于全国信息化水平的前列。
信息化水平较强的地区:也称信息化水平第二类地区,包括为天津、福建、广东、吉林、陕西和辽宁等6省(市),他们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得分在35-50分之间,6省(市)平均得分为39.61。他们是全国信息化水平较强的地区,信息化水平仅次于北京和上海。这6省(市)的平均得分水平只相当于最强地区平均得分的49.0%,约为最强地区得分的二分之一。
信息化水平中等的地区:也称信息化水平第三类地区,包括浙江、江苏、海南、重庆、山西、黑龙江、宁夏、湖北和江西等9省(区、市),他们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得分在全国平均得分以上至35分之间,9省(区、市)平均得分为29.48。他们是全国信息化水平中等地区,这9省(区)平均得分只相当于最强地区的36.5%,约为最强地区得分的三分之一。
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地区:也称信息化水平第四类地区,包括湖南、内蒙、新疆、山东、河南、青海、四川、河北、安徽和广西等10省(区),他们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得分在19分以上至全国平均得分之间,10省(区)平均得分为21.54。
他们是全国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得分只相当于最强地区的26.64%,约为最强地区的四分之一。
信息化水平最低的地区:也称信息化水平第五类地区,包括甘肃、贵州、云南和西藏等4省(区),得分在19分以下,平均得分为16.20。他们处于全国信息化水平最低之列,
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得分约为最强地区的20.0%,约为最强地区的五分之一。
4.
1998年中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六个要素比较
从1998年全国信息化水平的六个要素的比较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信息产业发展指数最高,为46.39,表明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相对来说还较快;
二是信息技术应用指数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也较高,分别为36.71和33.18,表明中国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两方面基本上与信息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但还是不能满足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是信息化发展政策指数和信息网络建设指数较低,分别为18.07和17.26,这两方面与信息产业发展的形势很不适应,在信息化发展政策和信息网络建设方面,需要加强支持力度和加快建设;
四是信息化人才指数为10.29,在六个要素的指数中最低,信息化人才的发展成为制约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四、提高中国信息能力与加快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起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法律体制和制度框架。其目标是既要有利于信息和网络的监管及其安全可靠地运行,也应有利于竞争和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对信息产业方面的投资力度。从国外经验看,信息产业特别是电子工业,都是通过高强度的投入和配套的扶植政策的支持而得以实现。因此,我国政府也要增大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科研投资力度,为其发展提供可靠的投资保障。
(三)中国的信息化,应走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道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在加快,从而更加深刻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虽然现阶段的中国还处于工业化阶段,但也必须密切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寻求新的发展模式,走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道路,实现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四)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信息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为了适应世界信息化发展进程,有关部门应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加快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五)加大产品的信息与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企业正在成为市场的主体,而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程度是决定其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迈向21世纪,世界走向信息化时代。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中国企业要加大产品中信息与科技的含量,努力提高产品与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从而使企业真正成为增强整个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来源《中国信息年鉴-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