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建设和谐电子政务将成为主旋律

汪玉凯

对于2007 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趋势,我认为建设和谐电子政务将成为主旋律。  在对2007 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走势做出判断之前,首先对过去一年中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特点做一下简要总结。

一、2006 年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特点

2006 年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十分重要的一年。首先,国家发布了《2006 2020 年信息化发展战略》,在九大战略重点中把电子政务放在第二位;其次,制定了十一五”电子政务总体规划,发布了中国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第三,召开了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中央提到两个重要目标,即到“十一五”末要建成全国统一的政务内网和统一的政务外网,同时全国要有50%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项目都要拿到网上来办理,这是一个很高的战略目标。因为在我国,不全都是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电子政务建设相对发达的大城市,中西部还有很多相对落后的地区,这些地方要把 50%的行政许可项目拿到网上来办理,其难度是很大的,所以说目标也是很高的。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特征,大体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部署已经完成;二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越来越明确;三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思路越来越清晰;四是对电子政务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五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成效也越来越突出。

从全球来看,2006 年电子政务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和特点。一是全球许多国家在2006年重新部署电子政务,发布新的规划和战略。例如,欧盟国家制定颁布了包括25个国家在内的电子政务未来发展战略。二是注重在线服务的利用率,注重应用实效。电子政务服务的利用率,成为人们衡量新条件下电子政务发挥成效的重要指标。三是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引入组织架构理论,促进跨部门的资源共享。四是加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促进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目前国内在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方,如北京等,也把电子政务的绩效考评作为考核政府工作业绩的硬指标,可见绩效考评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高度的关注。

国外电子政务发展中的这些特征,反映在许多国家的实践中。比如英国强调政府要变革,要为公众提供共享的电子政务;新加坡提出了建设“集成型”政府;澳大利亚强调政府要对社会及时做出回应;欧盟提出了公众的全面参与,以及政府的包容和创新,提出了惠及全民的电子政务理念等。而美国则通过整合业务流程,推进跨部门应用,与此相联系,美国在设立首席信息官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地区信息官制度,为各部门提供跨部门应用。

二、2007 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新趋势

应当看到,尽管全世界都在推动政务信息化,但是政务信息化在各国的情况仍然会有一定的差异。因为电子政务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必然要受到一个国家管理体制、管理模式、政府运行机制的影响,也会带上浓重的本国文化色彩。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目标,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

那么,在新的一年里,以“构建和谐电子政务”作为主旋律特征的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将会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呢?

第一,和谐社会大目标的提出,必将对电子政务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应当看到,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绝不是权宜之计,它会对未来中国的公共政策走向产生影响。可以预见,和谐社会大目标的提出,有可能从三个方面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在经济政策方面,有可能将以往“投入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向“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社会政策方面,有可能将原来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转向“效率与公平兼顾” 的政策;在改革的价值取向方面,将会加大党政自身的改革力度,用“党内和谐”和“公共治理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通过电子政务各种应用系统的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将成为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中我们需要探索的新重点。建设服务型电子政务,充分反映政府所代表的公平正义,将更加受到各方的关注。

第二,“以人为本”,“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这些概念,将成为电子政务各种系统建设中新的价值追求。例如,陕西榆林的大柳塔煤矿,据说是目前全世界单体最大的煤矿,年产2000 万吨煤,同时也是当今信息化水平最高的一个煤矿。从矿下的挖掘、传输、洗煤到矿上的装运全部都是自动控制的、信息化的,火车一边缓缓不停地向前走,一边就装满煤了。从这个例子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巨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降低资源消耗,保护好环境,必须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在这方面,信息技术大有作为。

第三,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要性的凸现,以政府为中心的改革将进一步被提上重要的议程,电子政务建设的体制、政策环境将有明显的改善。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改革的重点将由以往的经济体制转向行政管理体制。也就是政府自身的改革,将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而电子政务的核心就是构建透明的政府,通过程序把行政权的自由裁量权、暗箱操作降到最低程度。如果说我们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把大量的行政审批、许可项目都拿到网上办理,公开了,透明了,信息化了,不仅可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改观中国政府的形象,而且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都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电子政务建设方面条块分割等问题的解决,部门利益,资源共享度低的问题,也必将有新的改进。这对促进电子政务建设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我国农村的信息化服务将有明显的进展。我国提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后,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实现包括农村在内的信息普遍服务,也必将成为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新的侧重点。欧盟在制定新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时,提出要“惠及全民”,中国提出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提出这一口号,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八亿农民。所以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农村信息化有可能异军突起。如何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改变农村的面貌,缩小城乡差距,这是目前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其基本趋势是,未来农村信息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缩小城乡的数字鸿沟,实现电子政务在社会成员中的普遍服务,将被提到更重要的地位。

第五,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电子政务建设,将有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建设“为民电子政务”、“便民电子政务”,或者确立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也成为建设和谐电子政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新的一年里,“广覆盖、广服务”将成为各级政府构建电子政务服务应用系统中的普遍追求。在这方面,也将会有更多的创造和创新。比如把网络、电话、手机短信、便民卡、信息亭等多种服务工具整合、集成,为公众提供人性化的便民服务,以此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和谐。

第六,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并在实践中取得新的进展。2007年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重点,将突出构建统一的政府门户网站,或者打造政府门户网站群。一方面政府的门户网站将更加规范,突出政府门户最基本的服务功能,不同层面的政府门户的服务内容、服务框架的特色进一步显现;另一方面,门户网站建设将突出前后台的整合,使门户网站建设的 “前台、后台两张皮”的问题有明显的改善。因为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认识到,门户网站潜在功能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后台的整合能力和互联互通的能力,后台整合得越好,互联互通得越好,门户网站前台的服务功能就越强大。

第七,随着中央“十一五”电子政务总体目标的确立,中西部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将明显加快。应当看到,电子政务建设对国家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成为国家重要举措。随着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确立,中西部相对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将明显加快,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会有一定倾斜。其直接的正面影响是,电子政务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将明显加快,东西部之间的数字鸿沟逐步开始缩小。

第八,跨部门的网上协同将有新的突破。尽管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难题,但这方面的突破、创新,也让人们树立了利用信息网络改造传统政务过程的更大的信心。这些年来,运用政府组织架构理论推动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给了人们很多启示。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部门管理比较突出的国家,更应该要高度重视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促进政府部门之间在公共治理方面的和谐,避免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等问题的出现。在这方面,预计2007 年将有更多的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会有更丰富多彩的实践。一个可能的方式是,选取一些受众面广的服务或者管理项目,作为网上跨部门的抓手,通过构建业务模型、抽象业务逻辑、梳理业务流程,实现顶层的互联互通,底层的业务流程优化,从而为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积累经验。 

第九,电子政务建设将更加务实。这一点表现在:信息安全、标准将受到更多的重视;对如何用信息化带动产业化,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国产化将引起普遍的关注。从而,形成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政务信息化带动信息产业,特别是应用性软件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同时,信息技术作为建立创新型国家突破口的战略将进一步确立,以此作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第十,把握电子政务建设规律,探索一条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电子政务建设路径将受到更多人的重视。在电子政务建设规律的认识方面,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影响电子政务成败的因素也许很多,但是总体而言,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电子政务系统所依赖的整体法制、政策环境;二是信息网络技术与政务管理过程如何有机结合以及政府结合的具体实现形式;三是在中国这样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下,如何走出一条低成本、集约化的电子政务建设路径。在这方面,这几年全国和地方已经有很多宝贵的探索和经验,预计未来一年,全国各地在这方面必将有更加丰富、成功的实践。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

(来源:《电子政务》2007/Z1)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