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和工业化

 

陈  禹

二十多年来,关于信息化的讨论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论题。这一事实本身就是一个信号: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稳步地、深入地发展,逐步融入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大潮之中。特别是去年以来,“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方针,已经明确地列入“十五”规划等重要文件,这标志着我们对于这个重要问题的认识已经逐步明确,达到了一个比较深刻、比较全面的阶段。

然而,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情况表明,这种进步并不表明认识问题已经完成解决。事实上对于“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的条件下能否推进信息化”的疑虑并没有完全消除。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则表现为:把信息化与改革开放的日常工作割裂开甚至对立起来、单纯从技术层面去看待信息化、忽视信息资源的建设等等。这表明,对于信息化的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对于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辩证关系,仍然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与澄清。

本文即准备对此进行研究与讨论。我们先从对于信息化的理解讲起,对于信息时代和工业时代的区别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讨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辩证关系,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论证“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得出“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一、对于信息化概念的全面理解

(一)对于信息化的种种误解

早在1986年的一次会上,就曾经出现过“信息化就是计算机化”的说法。这种单纯从技术手段的层面上认识信息化的观念,在相当长时间内阻碍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类似地,还有“信息化是IT业的任务”,“信息化与传统产业关系不大”,“信息化是国外IT企业炒作起来的”等等误解。这些认识引起了把信息化与工业化分割以至对立起来的种种偏见,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失误。今天,在迎接信息化的新高潮的时候,我们很有必要进一步澄清观念,端正认识。

(二)究竟什么是信息化

我们这里所谓的“化”,是指在历史的某一特定的转变阶段,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全面的,根本性的变革过程。例如,我们讲工业化,这就是指大约三、四百年前开始的,由于近代工业技术的普及而引起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显然,这里所谓的“化”,决不是仅限于技术层面的、工具的改变,而是包括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分工格局,管理体制,一直到思想观念的全面变革。这是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基本观点完全一致的,同时也已为历史事实所一再证明。

  类似地,今天我们面临的信息化,也正是开始于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规模空前、影响深刻的社会大变革。具体地说,所谓信息化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普遍发生深刻的变革,使得人类各项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功能和效率大幅度提高,从而达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阶段的过程。

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它的发展与普及无疑是信息化的必不可少的前提与基础。然而,这决不等于说信息化只是一个单纯的、新技术的推广工作。马克思主义认为,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全面变革;这种变革将使整个人类社会走向新的文明发展阶段。显然,这并不是什么新理论,只不过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当今时代的再一次证实而已。

所以,我们谈信息化,不应当就技术谈技术,而应当是着眼于我们的各项工作的功能和效率的提高。不管是管理信息系统也好,还是办公自动化和政府上网也好,关键是要看有哪些确实需要做,而以前由于技术的限制做不到的事情,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现在可以做到了;或者原来要用很长时间,用很多的人力物力才能做到的事,现在可以很快很方便的完成。

如果这样去认识信息化,我们就能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并且实事求是地推动信息化,而不至于产生上述各种误解,进而造成种种失误和损失了。

(三)信息化的基本要素

事实上,上述理解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是二十多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家逐步形成的共识,同时也是世界上各国实践经验的总结。1997年深圳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了这样一种比较全面的理解,近两年则进一步把“以信息化推动工业”的提法写入了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

根据深圳会议的精神,信息化包括以下六个要素:

1.发展和普及现代信息技术;

2.建设和管理信息基础设施;

3.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开发应用;

4.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5.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制环境;

6.有关信息化的人材培养与普及教育。

这样一种科学的、全面的理解,是我们付出了许多学费得到的宝贵的经验,它将指导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信息化和工业化

  根据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和信息化则是进入这两个阶段是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工业化在前,信息化在后;信息时代是在工业时代的基础之上,人类文明的又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的文明阶段,它是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进行的。所有这些都是毫无疑义的。

  然而,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相互衔接的具体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在人类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重复西方国家这二、三百年所走过的完全相同的道路。工业化所需要完成的任务,有些已经包含在信息化的任务之中,比如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一些任务,则已经没有必要去重复,而可以越过,就象我们国家并没有普遍使用录像机,而直接普及了VCD机一样;还有一些已经证明是走了弯路的事情,我们不但不应当重复,而且应当努力避免,例如工业发展时期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我们说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并不是就要完全重复西方国家的道路,或者等待工业化完成以后再提出和实施信息化。我们这样讲,并不是否定发展的阶段性,而是根据具体情况辩证地看待发展阶段。

  所以重要的问题是具体分析如何把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补课的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地说,就是全面地认识信息化的意义,针对中国当前的具体情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手段,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完成需要补课的工业化阶段的任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

二、信息时代和工业时代的对比

作为人类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信息时代的人类社会具有许多不同于工业时代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管理体制,经济格局,法制环境和思想意识等方面。

(一)生产力水平的空前提高

工业时代人类创造了农业时代无法比拟的生产力水平。然而,今天由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时代与工业时代相比,生产力又有了极大的提高。普遍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水平,提高到了工业时代无法比拟的程度。今天的普通市民可以享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一百年前的帝王将相和贵族都无法想象的。

(二)信息在经济和社会中的作用大大提高。

在农业时代,土地等物质形成的资源标志着国家与民族的实力;在工业时代,能量资源——石油、煤炭等成为竞争力的主要指标;而在信息时代,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已经成为新世纪的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这是信息时代和工业时代的一个质的差别。

(三)人类社会正面临着新一轮的重新分工。

继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之后,今天的信息时代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又一次重大的分工。以提供产品为主的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地转变为更多地提供服务的经济体系,这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

(四)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开始发生变革。

工业时代的以整齐划—和规模优势为特征的企业管理体制,正在逐步走向多样化、小型化、虚拟化。“联合而不兼并”,“以供应链为线索重新组合”等趋势已经十分明显。所谓“业务流程重组”(BPR)的兴起,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五)宏观的经济和产业结构正在重新调整。

在工业时代处于领先地位的制造业,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正在进行全面的改造。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和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人数比例逐步下降。与此相反,一批新兴的产业(一般统称为第二产业)迅速出现与发展起来,成为形成社会总产值和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领域。这种宏观产业结构的变革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六)社会关系的格局和运作机制正在发生变革。

工业时代的公民虽然从封建统治的束缚之中解放出来,但是却被“饥饿的鞭子”所驱使,束缚在分工的枷锁之中,成为行业和企业的附属,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忽视个性”和“人性异化”等现象。信息时代则强调“多样化”和“个性化”。反映到社会生活中,则是人员的频繁流动,个人对企业依附程度的淡化,社区作用的增长,中心城市作用加强等等。这一切,使得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呈现出与工业时代完全不同的新面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以至家庭关系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革。

(七)法制环境的变化。

由于上述各项经济关系的变革,反映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的调节机制的法律制度也必然随之变革。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等非物质性的权益的界定,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信息立法问题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方列入具体的议事日程。

(八)教育内容、方法、体制与观念的更新。

作为人类社会传承的桥梁,教育领域在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变革中,处于十分敏感、十分关键的位置。事实上,我们现在已经亲身感受到这种变革的压力。现在的学校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都正在改变;学校在社会中应当起什么作用,社会、企业在教育中应当起什么作用,都需要重新考虑。甚至到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真正实现“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训。这在工业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

(九)人类的思想观念的变革。

作为上层建筑的顶端,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必然在社会的大变革中脱胎换骨、彻底更新。人们对于宇宙的基本规律、对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与宇宙、人与社会的关系正在重新思索。科学的变革虽然不象技术的变革那么显而易见,然而其深刻的程度和深远的影响必然比后者有过之无不及。代表工业时代人类认识水平的近代科学,已经在二十世纪的人类越来越广阔的实践中遇到重重围难,反映信息时代的人类思维的现代科学正在形成之中。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环境意识的兴起和传播。

总之,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正处于人类社会发生质约变化的关键时期。一种新的、与工业时代有实质区别(不光是生产力的差别)的新的时代正在到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时代。

三、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

如果我们承认信息时代将是一个和工业时代有质的差别的新时代,那么很自然地将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人们问到的:“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的时候,能否推进信息化?”事实上,这场争论已经延续了多年,虽然现在中央文件已经明确了“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方针,然而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疑虑已经清除,所以还要进行一些理论上的解释。

(一)对于发展阶段的辩证思考

怀疑者的主要论据之一是:“发展阶段是客观规律,不能超越。”对此,我们认为需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发展阶段的问题。现代科学与近代科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用系统的观点取代了直线型的思维方法。具体地讲,以前我们往往把规律理解为直线型的、僵化的发展阶段和过程,忽视了多样化和环境的影响。现代系统科学的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了,复杂系统的演化过程往往呈现出分叉和多样性,即存在着不同的可能性与途径。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不是否定阶段的必然性,是不是否定了发展的规律性?恰恰相反,只有具体地分析了阶段产生的条件与环境,真正弄清楚在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某些阶段不可跨越,而在另一种环境和条件下,这些阶段就可以跨越。这恰恰是更深入地认识了发展规律,避免了对发展规律的僵化的理解。如果从一开始,就用“发展阶级不可跨越”把自己束缚住,那就无法真正的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

所以,在承认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共识前提下,关键问题就在于具体地分析中国目前的具体情况,分析为什么应该而且必须“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

(二)为什么必须“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

简单地说,时代不允许我们等待工业化全部完成后才着手实施信息化。

首先是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制约。在三、四百年前西方国家开始进入工业化的时候,他们面对的是几乎取之不尽的矿产、土地等物质和能量资源,面对的是广阔的、没有遭受污染的自然环境。在那种情况下,他们可以通过掠夺式的原始积累实现工业化。今天,不但进步了的人类理性不允许这样做,而且现实的情况,如土地的开发接近极限,石油煤炭等矿产的枯竭等,也使得今天的工业化绝对不能和西方的工业化采取相同的做法。

其次是经济与市场的环境变化。西方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经济的包围之中进行的,这和今天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环境实在是有天壤之别。在人类面临新一轮重新分工的情况下,今天的工业化已经不可能象以前那样凭借着某种资源或地理位置的优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优势。特别是进入WTO之后的中国,更是必须按今天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规则发展经济,关税壁垒等传统的手段已经不能发挥作用。由此而来所形成的环境将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时代的环境。

同时,从文化、思想意识直到劳动力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今天的环境和条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西方的工业化时代形成的,以牺牲个性,片面追求统一的、以规模取胜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今天不但已经为实践所大大超越,而且也已经为广大群众所抛弃。这就使得今天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也与三百年前大不相同。

总之,虽然今天中国面临的工业化的基本内容与要求是和一般的工业化概念一样的,但是由于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其实现途径和方法必然将有所不同。重复一句,历史条件不允许我们按西方国家的模式实现工业化。

(三)为什么信息化可以推动工业化

那么,今天的工业化的途径和方法应当具有什么特点呢?恰恰就在于信息化的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信息化是今天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可靠的途径。今天的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只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今天的标准化与新的分工,正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样地,今天的、全球性的金融体制也是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正是这种强大的金融体系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工业化所需要的大量资金。

可以说,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离开信息化的工业化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江泽民总书记明确地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都离不开信息化。”的确如此。在五、六十年代,我们心目中的现代化是:烟囱林立,拖拉机在田野中奔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显然,今天我们所说的现代化已经不是这样的了。在今天的现代化概念中,计算机和电信网络,将和高速公路一起成为今天的现代化的标志。显然,在二十一世纪的起点,工业化的任务与信息化的任务已经不可分割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把这二者分割开,甚至对立起来,只是由于我们的思想障碍而产生的误解。

(四)工业化的课怎么补

怀疑论的另一个依据是:“工业化时代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这一课怎么补上?”或者说:“由于工业化任务没有完成,信息化工作就会缺乏必要的基础。”这种意见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工业化的课无疑是应当补上的。问题在于怎么补?是不是因此就应当先不搞信息化?显然,问题在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正是由于工业化的任务没有完成,所以我们的信息化道路必须不同于西方国家,我们今天的信息化必须考虑到这样的具体的国情,必须充分考虑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提高冶金、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采用数字式仪表等现代信息技术,而不必重复半自动化的仪表。这样的做法事实上既是推进了信息化,同时也是补上了工业化的课。同样地,在建立各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大力推动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西方国家,这已经进行了一百年,因此,他们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来说比我们容易。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花一百年时间,置已经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好用的计算机于不顾,先完成传统产业的标准化再来搞计算机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十分明显,我们必须大力推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在MIS的建设过程中,努力推行有关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信息化和工业化就是这样形成了有机的整体。类似地,金融体制的改革,职工素质的提高,也都可以类似地分析与理解。

    总之,我们认为“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提法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准确地回答了我国建设的实际问题。毫无疑问这一方针在各行各业的落实,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前进步伐。

四、怎样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对于具体工作的建议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议题,在我国近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中,这已经是为大量实践证实了的可行的、成功的道路。例如,广东省南海市、中山市德等地区从九十年代初就明确地提出了“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方向。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就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南海市的做法可以概括为三点:集中力量建设基础设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型产业并举,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提供的手段,大力促进教育和各项社会服务事业,使基层政权的民主建设,安定和谐的社区建设,各类人材的培养,以及全民素质的提高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实现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我们认为,珠江三角洲的这些经验是十分具有启发性的。首先,中山和南海都从全市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规划,中山市把信息基础设施和城市的道路、水电一样当作城市的基础的公用事业看待,保证大量的投资;南海市通过推动“三网合一”,实现了互联互通,为各项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方便和廉价的基础环境,避免了许多地方出现的由于部门利益带来的人为障碍。为此,他们是花了很大力气的,必要时还动用了行政权力。其次,他们实事求是地,很好地处理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避免了把二者对立起来,造成“夕阳产业”和“朝阳产业”的人为矛盾。他们结合本地情况,通过建立设计中心、模具中心等大力支持传统的纺织、机械等行业。同时努力发展适合本地区的信息产业,如软件、通信等。从而取得了全市经济的普遍繁荣。第三,在信息化建设取得初步进展的时候,他们及时地向精神文明建设大量投资,通过兴办精神文明信息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普遍设立奖学金制度等方法,切实地推动了精神文明的建设。该市的民乐村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村务公开、办事规则透明、管理效率提高都已经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实现,新型的、文明的村社建设已经具备了雏型。关于南海市如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详细情况,可参见中国人民大学调查组发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四期上的调查报告。

    根据南海市以及其他许多地方的经验,对于怎样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问题,我们可以初步地提出以下几个具体的工作建议。

(一)切实提高对于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辩证关系的认识。扭转那种把工业化和信息化分割和对立起来的误解。要使我们的各级领导真正认识到,在今天,工业化不能离开信息化,今天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信息化。所以,信息化不是给各级领导另加的一项额外的任务,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有力的推进手段。换句话说,信息化是各级领导实现本地区、本部门战略目标的一种有力的手段与工具。

(二)把包括传统产业在内的所有各行各业的工作与信息化的推进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而不是把两者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对于每一个具体地区、具体部门来说,重要的是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情况,找到实现这一推动作用的切入点,象南海市那样。在这里,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实事求是的传统作风。“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是一般的原则,而它的具体实现要靠各级领导、各级干部的创造性,要通过对于本地区、本单位、本行业的具体情况的认真思考。

(三)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前面我们已经说明,信息化是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变革,不只是经济建设的问题。国内外已经有许多人提出了如何解决“物质文明上去,精神文明下来”的问题。我国也同样面临着计算机犯罪、青少年教育等问题。事实证明,在人类社会迅速转型的时刻,必须同时注重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否则,就象人类历史上其他许多新技术、新发明一样,现代信息技术这柄双刃剑也会给人类带来新的灾难。具体地说,必须把信息化与社会建设、政权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四)重视人材培养和普遍素质的提高。信息化是最终将落实到人的变化,落实到新一代管理者和新一代劳动者的培养。工业化需要补的重要一课就在于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信息化对于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的任务,信息时代的教育也必须在内容、方法、体制、观念上经历彻底的变革。各级领导(不仅是教育界和学校)都应当把信息化的人材培养放到重要地位。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这是所说的教育不仅是信息技术的普及,更重要的是观念的变化、新的法制和道德观念的培养。这是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总之,我们坚信,“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方针的实施,必将对于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以及进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的、有效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来源《中国信息年鉴-2001》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