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三农”问题研究

周宏仁

各位代表,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信息化与三农问题研究。从去年年初开始,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跟农业部合作,研究信息化怎么为三农问题服务,我今天讲的是一个研究,还是一个思路,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毫无疑问,三农问题是国家信息化关注的战略重点。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工业革命是机械化、化学化和产业化,或者农业的工业化,信息革命是对农业进行信息化的改造。我国农业工业化尚未完成,因此,农业的信息化改造必须与农业工业化同时进行。我想强调一点,信息化不是万能灵丹,不可能解决三农所有问题,所以在研究农业信息化时,必须研究农业自身的改造。

三农信息化问题可以用字母A表示,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方面,A在英文里面是农业的第一个字母;另外,发展先进农业第一个字母也是A;然后农业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也应该放在A的位置。A的问题包括三方面,第一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对整个三农问题进行工业化的改造,这里面中国农业的发展还要靠两个支柱,一个是农村青少年,另外一个是农民工问题。缺乏这两个支柱,发展一个现代化农业是不可能的。

就我们关注的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从发展农业生产而言,近期可以立竿见影的是建立和扩大农村的信息和知识传播体系,促进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包括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向农民有效转移,推动以农产品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的生产活动。

上午听到很多专家精辟的论述,但是长期而言,要把获取和使用的信息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掌握知识的能力赋予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少年,提高农民在信息时代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必须下大力,加快缩小数字鸿沟。

农民工现象会长期存在我们现代化进程当中,对农村的发展和我国城市化进程起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和谐社会建设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讲第一方面农业生产信息化问题。从今天早上到前面为止,所有谈到都是怎么用信息化的手段帮助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这里就不重复了。如果做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可以探讨科学种田、信息服务、知识普及等等,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三农论三农问题难以解决。因为我国农业人口太多,再高的产量和产值被农业人口一除,农民收入就不高,而单位面积的产量或产值并不是无限的。杂交水稻到800公斤,到900公斤,到1500公斤又怎样?反正最终有一个极限,你要想在一、两亩地上让农民富起来是不可能的,所以有计划有步骤将一部分农民移出农村移出土地,推进城市化和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所以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土地向少数农民集中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美国从1935年到198552年当中,家庭农场平均面积由834亩增加到2772亩,每一个家庭农场有这样大的一块地。但是注意到,并不是这么大的土地被家庭农场吃了,而是大家都来吃,土地向少数农民集中以后,农业生产专业化提上议事日程并且得到发展,规模经营得以实现,最终实现了农业的工业化。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可以用这样的公式来描述,D表示家庭农场地块种出来总产出,有多少人要来吃?首先是家庭农场所有者,他经营这地要有收入;第二,农民的地太大耕不过来,他请耕地公司来耕地,耕地公司要在这地上吃一块,然后是种子公司,不管用飞机也好还是其他的先进农业生产手段也好;第四是化学公司,除草、施肥、杀虫全是化学公司的事;再下去农作物成熟了有收获公司和加工公司来负责最后的加工甚至于推销到市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服务公司,比如负责销售的公司,也要从这上面吃一块。所以土地向少数农民集中以后,就形成很多专业分工,这些专业分工的公司就形成农业专业化生产,这不是支持这一块地,可能要吃掉很多块地。

如果以上面讲的公式为基础,以一县、一市或一省为单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考虑土地利用能力的极限和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生产成本,可以构造出该县、地或省的农业生产模型。利用这个模型可以估算出家庭农场地块的平均最小面积。另外是各个生产服务公司的合理经营规模,这样可以计算出来可能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总数。中国的农业完全实现现代化以后,中国到底还有多少农民留在土地上,这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还应计算出各种生产服务公司有可能消化的农民总数。

从这个角度来讲,除了专家提到的措施之外,信息化还能为农业生产做什么?一个是提供引导信息,帮助农民成为农业经理。农民在一个现代化农业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农民,而是一个农业经理,他负责管理这块土地,什么时候翻耕、什么时候经营。第二是提供引导信息,帮助农民成为各种生产经营公司的经理。提供各种与农业生产服务公司相关的组织方式和经营经验的信息,鼓励农民成为民营中小企业家。

另外要关注农村的青少年。在农村当中最值得关注是两类,一个农村的青少年,另外一个是农民工。因为农村的青少年是农村的未来,如果我们能够让他们受到比较好的教育和培养,他们有可能承担农业现代化的重任。而农民工实际上是农村当中思想比较活跃、胆子比较大、对农村发展影响比较大的,能够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促进城市化进程的一群人。因此这两类人是A字的脊梁,农业信息化应该给这两群人给予特别关注。

首先要把信息能力赋予农村青少年。人的因素是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最大障碍。而解决人的问题,提升农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素质,固然有赖于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但信息的获取和随之而来的与时俱进的观念转变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村子有一个大学生出来,就可以把外面的机制观念带回去,这个村子发展要比没有大学生的村子发展快得多。所以把获取使用信息的能力赋予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少年,对于开启民智、弱化信息化的分配效应、缩小数字鸿沟、加快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意义十分深远,同时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应该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尽快做到家家通电话,村村能上网,更重要的是利用我们国家已经有的教育网络,首先保证农村每一所小学和中学都能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方式接入互联网,是加快实现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战略之一。

村镇里的小学或中学是当地最高学府,是当地知识分子最集中、最容易学习和掌握互联网技术和推广应用互联网的地方。所以农村的中小学不仅应该是农村的教育中心,而且还应该发展成为农村的信息中心和知识中心,使其成为实现农村信息化的桥头堡。我这里讲的信息中心和知识中心,和农业部按照全部省市县建立起来的农业信息中心不完全是一个概念,那个更侧重农业的发展,这个则更侧重于对农村青少年的培养。

同时开发适于农村青少年的网上内容,让农村青少年享受到最好的教材、最好的授课服务,了解和接受外界新的知识和观念,同时把与三农发展相关的信息和知识送到农民手中,特别是青少年农民的手中。进一步有组织地开发一系列适合农村中小学网络教材和学习参考资料,为农村青少年提供各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须的资料。如果广大农村青少年在获取信息与知识上与城市的青少年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我国农村发展和三农问题解决也就指日可待了。

第三个问题讲一下农民工的问题。我们国家究竟有多少农民工?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2000年年底全国总共有将近13亿,其中居住在城镇的市民4.5594亿,占总数36.09%,居住在乡村8.0739亿,占总人口63.91%。在农民中2.5亿为农民工和准农民工,跨省流动的农民工人数达到1.2亿。农民工占农村总劳力的40%左右,已经达到中国工人总数的2/3以上,而且农民工已经占据了中国建筑业劳动力90%、煤矿采掘业80%、纺织服装业80%和城市一般服务业50%从业人员。我们国家1000多万个企业,其中有多达65600余家建筑企业,有5000家各类采掘企业,10000家纺织服装业。所以可以看到农民工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根据测算2004年农民工对我国GDP贡献在3万亿元以上,市民、农民工和农民在收入上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4年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跨省农民工人均年收入5000元,省内农民工年收入2500元,而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205元。在刚才专家的报告里提出农民人均收入是2000多元,这很大部分把农民工的收入计算进去了。显然,在农村居民当中,农民工群体是一个高收入阶层,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而且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一系列问题的焦点,现在在预测当中,所有的问题离不开农民工的问题,三农也好,和谐社会、就业、城镇化、社会组织/管理、产业结构调整等等都离不开农民工。

但是农民工目前状况不是很好,它是城市夹缝中的国民。现在我国公民基本上有三大板块,城市市民、农民工和农民,而农民工是最大的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在市民和农民之间存在鸿沟,两头都不着边,我们国家农民工面临八大困难:第一是就业问题,第二是培训问题,第三是社会保障问题,第四是社会权益维护问题,第五是子女入学问题,第六是生活文化问题,第七是土地流转问题,第八是政治参与问题。

这八大难题中都包含信息采集不足,流通不畅、利用不充分引起的问题。信息化不能解决农民工的所有问题,但是,肯定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信息化可以是一个切入点,促进政府相关业务的流程和规范化和优化,使许多原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现在可以比较容易地做到。在国务院领导下,许多部门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农民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所以我想,我们的国家信息化也好,我们电子政务建设也好,我们信息化为

三农服务也好,都不能忽视农民工,把一直被社会边缘化的农民工群体逐步纳入国家公共服务的轨道,和现代化社会环境当中,使他们真正享受应该有的国民待遇,这样一个信息服务体系是覆盖面最广、影响面最宽、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对我国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而深远的信息系统工程。

而对这样一个比较大的系统,应该有一些建设原则,比如面向为农民工服务、推进和谐社会构建,应该面向业务流程,实现流程融合,促进服务和管理规范化。也应该面向决策,为政府制定农民工相关政策提供支持服务。应该面向未来,实现业务系统间无缝连接,对农民工提供一站式服务,使他们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应用和信息化在农村的发展必须从需求和实际效益出发,对目前我国各地农村的发展状况和信息化需求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将长期的战略目标和近期实施计划结合起来,将国家和地方用于三农发展的各类不同资源协调调度,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农民各方面的积极性,根据各地的情况区别对待,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

(来源:《电子政务》2006Z1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