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倪光南

当前,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关于我国企业如何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问题也就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我国企业正在逐步成长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在发达国家,企业已经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一些跨国公司不仅具有强大的开发实力,甚至具有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力量,它们有的科学家能获得诺贝尔奖就是明证。但在中国,企业普遍很小,科技实力很弱,所以还需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不过,我们也看到,近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正在迅速增长,以软件业为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有很大的提高。

“十五”期间,我国软件业的一个重要进步是国产基础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共性应用软件等)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现在,Linux服务器操作系统已进入各个应用领域,基于开源软件发展起来的本国Linux企业,有中科红旗、中标普华、共创、新华、拓林思、即时、冲浪等等。同时,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开发了与Linux兼容的麒麟操作系统,可满足高安全性的需求。桌面Linux领域由于存在Windows的垄断,推广难度很大,但这方面也有了初步进展。北京市平谷区实施“以电子政务办公平台促进国产基础软件应用”的战略,在“长风联盟”支持下,大面积地安装推广国产桌面Linux和办公套件。据统计,目前平谷区118家单位4680台计算机中,国产Linux单系统运行占26.32%, 采用Windows和国产Linux双系统运行占54.87%;安装国产办公套件占85.4%。完全基于国产基础软件开发的平谷区电子政务办公平台运行正常,证明桌面Linux操作系统是可以在政府部门中使用的。

基础软件方面另一个重要进展是国Offfice软件取得了群体突破。在2004年政府正版软件采购中, 国产Office获得了不少订单,基本上能满足政府工作的需求。估计目前国产Office的功能已达到微软Office的八成左右,已能满足大部分使用需求。由于微软Office成为事实上的标准, 兼容微Office的文档格式(.doc、.xls.、ppt)很困难,但目前这个问题已基本解决。为掌握主动权,目前正在制订中国自己的XML文档格式标准UOF。估计再有二年左右,国产Office完全可以替代微软Office。现在已具备了大力推广国产Office的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十五”期间在基础软件方面,中国企业取得的进步主要不是靠投资。以一家国产Office(永中Office) 为例, 它的投入不到微软Office的1/500,人员只有1/10,开发时间只有1/3。显然,中国企业的发展主要是靠自主创新。

二、“产学研相结合”帮助企业自主创新

为了帮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实行“产学研相结合”是必要的,这是中国特色。

众所周知,R&D投入强度是衡量产业技术含量的标志。1991-1999年12个OECD国家的高技术产业R&D强度(占销售额的比率)为9.3%。相比之下,我国企业有很大的差距,仅有华为等极少数企业能达到这样的强度。据统计,2003年我国的电子信息百强企业R&D的投入强度不足4%,尚不及同期IBM一个公司的60%。在这样低的R&D投入之下,要求企业立即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不现实的。即使企业想增加投入,但由于利润低而力所不及,难以实现“创新能力强——利润高——R&D投入大——创新能力更强”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国家长期以来对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投入,使它们具有较雄厚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储备。因此,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将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研究力量、科技成果与企业相结合,可以迅速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帮助它们更快地进入到市场的良性循环当中。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其中,直接面向市场的企业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市场的良性循环实现科技产业化,所以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同时,在“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实行“产学研相结合”,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科技产业化;不过,它们并不能代替企业,这是因为它们的目标不同,评价体系不同,运行机制不同。

产学研相结合是一个新事物,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有人提出,可以将它分为科技成果转化型、风险共担型和改制重组型三种途径。历史上中关村一些高技术企业的发展经验表明,“产学研相结合”在帮助高技术企业创业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实践表明,自主创新是高技术企业创业的主要支撑,如人们熟知的四通中文打字机、联想式汉卡、方正排版系统、用友财务软件、金山WPS软件等等,而这些创新有不少来自于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是“产学研”的结晶,联想和方正就是典型。中科院计算所对联想、北京大学对方正的主要贡献,是投入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而不是当时投入的“20万元”和“40万元”。在1998年4月香山科学会议上,王选院士指出,他不同意“方正靠40万元起家”的说法,因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在方正成立前,国家已经投资了1000万元,研制了10 年。联想式汉卡的情况也完全类似。后来,有人宣传“方正靠40万元起家”、“联想靠20万元起家”只是为了借此抹煞产学研的贡献。

还可以考察一些反面教训。“信通”也是计算所投资的,而且投的钱更多,但“信通”没有取得计算所的成果。“信通”从事PC贸易,并起动了“小巨型机”研发计划,但后来出了走私问题,退出了历史舞台。中科院下属的还有一个以贸易为主的“科理高”公司,它也想开发汉卡,但没有开发出来就消失了。“信通”和“科理高”都没有得到产学研的支持。

三、企业应有正确的发展战略

当然,企业要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最重要的是,自身要有正确的发展战略,联想在研发方面走过的“之”字型道路,突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在研发道路上,联想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4-1994年, 这10年是“产学研”阶段。在这一阶段,公司靠“产学研相结合”起家,努力实行科技产业化,逐步增长了自主创新能力。除了继承计算所成果,开发出联想式汉卡等产品外,还自主开发出了联想系列微机、联想程控交换机、联想激光打印机、联想Office、联想金融平台软件、CSVGA和PCI-IDE芯片等产品。1993年的研发投入为386万元,占年销售收入57771万元的0.67%,虽然投入不大,但由于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仍取得很大的效益。当时联想已涉足集成电路芯片和软件等核心技术,联想程控交换机和华为也难分伯仲,联想已向计算机与通讯的融合迈出了关键一步。

联想的“产学研”实践得到了领导部门的肯定,1992年,中科院发文嘉奖联想公司及其总工程师,肯定了联想所走的“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国家科委朱丽兰副主任在1994年联想成立10周年大会上致词说:“联想集团的成功,是计算所多年来成果积累的一种体现,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坚实的科技背景是不行的”。

第二阶段是1995-2001年, 这7年是“贸工技”阶段。在这一阶段,公司以“20万元起家”、“贸工技”为口号,竭力清除“产学研相结合”的痕迹。公司放弃R&D,科技骨干绝大多数离去,研发项目几乎全部终止,公司不再奖励研发人员,并以“总工程师是前苏联体制的产物”为由,不再设技术带头人。不过放弃研发并没有为公司省钱,巨资被投入到惠阳(大亚湾)建设“亚洲最大的板卡生产基地”(1993年即投入8000万港元,总投入达12亿元)。可惜此类“基地”属于重复建设,不能提高公司的利润和竞争力,后来终于被联想剥离出去。

第三阶段是2002年至今,即国际化阶段。2002年杨元庆一担任CEO,即提出了“技术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的新口号。此后,联想大大增加了R&D投入,高薪聘请祝明发研究员任首席科学家,开发出深腾超级计算机;并发起制订闪联标准;开发TPM安全芯片等等,重新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公司发展的基点。只是由于第二阶段的7年放弃了R&D,使联想损失了宝贵的时间,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还需要作更大的努力。

回顾联想研发走过的“之”字型道路,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企业要成为创新主体,首先必须清除“比较优势”、“国际分工”、“贸工技”等等论调的影响,牢固确立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这样,才能真正发展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关闭本页】